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帝国就没有一天安宁过:今天是这个藩镇叛乱,明天是那个地方发生兵变,后天又是朝廷内部闹党争,这样乱哄哄地折腾了将近100年。但在唐宣宗大中年间的13年里,天下竟出奇地安宁,尽管河北的几个藩镇继续割据一方,却也老老实实;朝野上下虽有波动,却很快趋于平静。虽然比不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却是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太平岁月。但一手开创这一局面的唐宣宗李忱,和大多数的大唐皇帝一样,信任方士,迷恋仙丹,欲延寿反而早逝。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宣宗因过量服食丹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他的背上长出了大脓疮。结果毒性发作而亡,享年50岁。
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唐宣宗生于大明宫,初名李怡。他是唐宪宗李纯第13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唐宣宗的母亲郑氏是一个被抄没入宫的罪人家眷,入宫之初,为穆宗母亲郭太后(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的孙女)的侍女。宣宗10岁那年,唐宪宗一命呜呼。失去庇护的他便显得呆头呆脑。值得庆幸的是,比他大15岁的兄长穆宗对他还不错,将年仅11岁的他封为光王。但穆宗命不长,做了4年皇帝就因服长生药死了,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自“安史之乱”后,唐廷政治腐败,宦官弄权,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日趋剧烈。作为一个工于心计、胸有大志的皇子,宣宗自幼就懂得装傻弄痴、韬光养晦、示弱自保的老庄之道(范文澜《中国通史》)。在穆宗到武宗的27年时间里,他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使他仍然逃避不了被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特别的“深忌焉”,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
在唐朝国都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一大片华丽的宅宇,殿楼逶迤,飞檐相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坊区,这就是亲王们居住的地方——“十六宅”。在十六宅里,这位“三朝皇叔”非常特别。一向以对待宗室非常友善而闻名的文宗皇帝,常常回到十六宅与诸王叙旧。有一次,文宗大摆宴席,款待诸王。席间,大家无话不谈,光王则一言不发。这时,文宗笑道:“谁能让光叔说话,朕就有重赏!”于是,诸王哄然叫好。可是,不论大家怎么逗他、哄他、骂他,都无济于事,这位“光叔”依然是三缄其口。看着大家无可奈何的样子,文宗被逗乐了,大笑不已。这以后,不管怎么捉弄、耍戏、取笑,宣宗始终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急不躁,坦然受之。这样,久而久之,宫里上上下下的人还真的把宣宗当成货真价实的大傻子了。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武宗这个人虽然性格粗率,不拘小节,但他警觉到了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光叔”的沉默、与世无争,认为都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光王李怡就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不是今天在与皇上击毬时突然落马,便是明天在入宫时突然失足。种种灾祸,似乎都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到光王的头上,让他猝不及防。但是,光王依然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没有一句怨言。直到武宗因为仙丹吃得太多而毒发身亡。
因为武宗“走”得太急,宫里的宦官们便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大梁,选择皇位继承人。也许在他们看来,选一个傻里傻气的木偶式皇帝,更有利于他们继续玩权。于是,内侍仇公武提出,皇叔光王可当大任。左军中尉、宦官马元贽立即随声附和,并矫诏:“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勾当。”于是乎,大唐皇冠鬼使神差地降临到这个最没有希望承接大统的光王身上。《旧唐书·武宗本纪》如此记载:“(武宗)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大中”。
37岁的李忱一登上皇位,立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往昔的傻气荡然无存,代之以坚毅的面庞,沉稳的步履,犀利的目光,从容的举止。接待群僚,决断庶务,无不有条不紊。这时,文武百官震惊了,皇亲国戚震惊了,宦官们震惊了:“光叔”原来在装傻!
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即位之后。唐宣宗开始打压宦官的势力他始终没有忘记27年前的元和宫变,宦官们弑杀他的父亲唐宪宗;他依然记得,22年前的那场“甘露之变”,玩弄权力的宦官们不仅没有被唐文宗杀掉,反而全面掌握朝政。因此,李忱在大张旗鼓地清算元和宫变的同时,对“甘露之变”进行了大翻案,不遗余力地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而对于“轻量级”宦官,李忱就毫不手软了。一次,内园使李敬寔在路上遇见宰相郑朗,竟然不知避马,公然和宰相争道。听到郑朗的奏报后,李忱立刻叫人剥去李敬寔的服色,发配到宰相办公的南牙去服贱役。李敬寔辩解说,自己是供奉官,照例是不用避让宰相的。李忱正色告诉他:“汝衔敕命,横绝可也,岂得私出而不避宰相乎!”李忱还在内宫中专设棍杖,动辄对犯错的宦官行杖。他甚至会在延英殿,当着宰相的面杖责身边的宦官。有时,宰相们也觉得李忱小题大作了,纷纷劝谏。李忱却说:“此辈是朕之家奴,杖之何妨!如卿等奴仆有过,亦不可不罚。”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就像唐太宗总是做出一副非常乐意听取文官意见的姿态一样,李忱总是一脸的虔诚。每当临朝听政时,李忱特别注意礼遇大臣,正襟危坐,从不表现丝毫倦怠。每当读大臣们奏章、上疏时,他都要先洗手焚香而后览之。每当有公卿出行,他都要赋诗饯行。对于大臣进谏,宣宗虚心听取。魏征五世孙魏蕃,因敢于弹劾驸马都尉令,得到宣宗信任而被任命为宰相。宣宗说:“蕃绰有祖风,我心重之。”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唐宣宗李忱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