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找回快乐的自己
31289300000010

第10章 赶走忧虑,解放自己的心灵(4)

几年前,我开办了一个很大的成人教育补习班,很多城市设有分部,在维持费和广告费上花了很多钱。当时我忙于上课,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管理财务。而且我当时很天真,不知道应该有一个优秀的业务经理来安排各项支出。

过了差不多一年,我突然发现,虽然我们收入不少,但却没有获得一点利润。我本该立刻做两件事。

第一,像黑人科学家乔治·华盛顿·卡佛尔在全部财产损失后所做的那样,把这笔损失从脑子中抹去,然后再也不去提起。

第二,我应该认真分析错误,从中吸取教训。

可是我一样也没有做。相反地,我开始发起愁来,一连几个月都恍恍惚惚的,觉也睡不好,不但没有从中学到东西反而接着又犯了一个规模稍小的同类错误,真是“教20个人怎样做,比自己一个人去做,要容易得多”。

亚伦·山德士先生永远记得他的生理卫生课老师保尔·布兰德温博士教给他的最有价值的一课。“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却经常为很多事发愁,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我老是在想我做过的事,希望当初没有那么做;我老是在想我说过的活,希望当时把话说得更好。

“一天早晨,我们走进科学实验室,发现保罗·布兰德温老师的桌边放着一瓶牛奶。真不知道那和他教的生理卫生课有什么关系。突然,老师一把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同时大声喊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把我们叫到水槽边上说‘好好看看,永远记住这一课。你们看牛奶已经漏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如何抱怨,也不能救回一滴了。只要先动点脑筋,先加以防范,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去想下一件事’。

“这次表演使我终生难忘。它教给我,只要有可能,就不要打翻牛奶。万一牛奶打翻而整个漏光时,就要把这件事彻底忘掉。”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是老生常谈,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使你读过各个时代很多伟人写的有关忧虑的书本,你也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多利用那些古老的俗语,我们就可以过一种近乎完美的生活。然而,如果不加以利用,知识就不是力量。本书的目的并非告诉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提醒你注意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鼓励你把已经学到的那些加以应用。

已故的佛烈德·富勒·须德有一种能把古老的真理用又新又吸引人的方法说出来的天分。有一次在大学毕业班讲演时,他问道:“有谁锯过木头,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举了手。他又问:“有谁锯过木屑?”没有一个人举手。

“当然,你们不可能锯木屑。”须德先生说,“过去的事也是一样。当你开始为那些已经做完的和过去的事忧虑的时候,你就是在锯一些木屑。”

棒球老将康尼·马克81岁时,我问他有没有为输了的比赛忧虑过。

“我过去常这样。可是,我发现这样做对我完全没有好处,磨完的粉不能再磨,”他说,“水已经把它们冲到底下去了。”

杰克·邓普塞在和我一起吃晚饭时,告诉我他把重量级拳王的头衔输给金·童黎的那一仗。“到了第十回合完了,我虽然还没有倒下去,但脸已经肿了,而且有很多伤痕,两只眼睛几乎无法睁开。我看见裁判员举起金·童黎的手,宣布他获胜……我不再是世界拳王了,我在雨中往回走,穿过人群回到自己的屋里。

“一年之后。我再次跟童黎比赛,结果仍是如此,我就这样永远完了。要完全不为此事发愁确实很困难,可我对自己说‘我不能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我要承受这次打击。不能让它把我打倒’。”

于是,他努力忘掉失败,集中精力为未来谋划,他经营百老汇的邓普赛餐厅和大北方旅馆,他安排和宣传拳击赛,举办有关拳赛的各种展览会。这样,他既无时间也没心思去为过去担忧。“我现在的生活,比我在做世界拳王时要好得多。”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着为自己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创伤。”

我曾经到辛辛监狱去看过,那里最令我吃惊的是囚犯们看起来都和外面的人一样快乐。典狱长告诉我,这些罪犯刚去时都心怀怨恨而脾气很坏。可是几个月后,大部分聪明一点的人都能忘掉他们的不幸,安下心来适应他们的监狱生活。他还告诉我,有一个犯人过去在园林里工作,他在监狱围墙里种菜种花时,还能唱出歌来,因为他知道,流泪是没有用的。

当然,有了错误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谁没犯过错呢?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战役中也输过1/3。也许我们的平均纪录比拿破仑还少呢。

第七节 学会喜欢自己

卡耐基智慧金言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

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

独处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

史迈利·布兰敦医师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布兰敦讲得很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不是的。这应该是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自我接受,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

今日,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有半数以上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据报道,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下去。

人应该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然而却很少有人有勇气能够特立独行或直面真实的处境。我们在行动之前就被社会文化和经济观念限制住了。从吃饭、穿着到生活方式和观念,我们和邻居如此相似。一旦我们某个不一样的行为与这种环境相异时,我们就会变得精神紧张或神经过敏,甚至于厌恶自己。

我认识的一个女性嫁给了一个野心勃勃、很有进取心、独断专行的政治家,于是,夫妇两人的社交圈以拥有钱的数量来权衡人。这位女性温柔贤淑,有谦虚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她的优点都被别人认为的缺点所取代。她越来越自卑,直到讨厌自己。

在我看来,这个女人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她无法适应环境,而在于她无法适应和接受自己,无法心平气和、快快乐乐地接受自己。她没有彻底明白一个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别人的性格来行事。

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权衡自己。她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自信地生活,并且善于和自己相处,消除厌恶自己的情绪。

夸大自己错误的程度和范围是讨厌自己的人经常做的事情之一,适当的自我批评是好事,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但是演变为一种强迫性的观念时,就会使我们变得瘫痪,不能聚集力量做积极正面的事。

我班上有一位女学员,她在班上说:“我总是感到胆怯和自卑。别人好像都很沉着、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感到泄气,于是就无法自如地说话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的缺点,而在于你有多少优点。

决定一件艺术品和一个人的最终因素不是缺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历史和地理的基本常识的错误,狄更斯则尽力在小说中渲染伤感的气氛。但是谁会计较呢?缺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流的文学大师,因为优点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会感到对方缺点的存在,但是我们喜欢和他们交往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身上的优点。

自我完善的实现依赖于对优点的发挥,取长补短,而不是整天惦记着自己的缺点。

要学会喜欢和接受自己,首先必须挖掘自己对缺点的包容之心。包容不代表我们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然后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明白人无完人。对别人求全责备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本位。

我认识的一个女人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她要求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疏漏。但在别人眼里,她是个失败的人。一个简单的报告她需要折腾几个小时,耽误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一篇主题演讲她什么都要涉及和讲解,结果让听众百无聊赖;她绝不接待临时到访的客人,因为她没有任何准备。她绞尽脑汁追求完美,事实上,她的确做到了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完美,但直接的代价是毁掉了生活中的理解、自然和乐趣。其实,她所追求的完美并非完美本身,她是想超越别人,因为她不想自己在优点方面和别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她想成为人群的焦点,所以她做事并不是出于发挥自己已有的才能。她并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欢乐,只是为了超过别人,让自己在高高的完美的架子上昂起头。

人没有完美的,强迫性地对完美的追求一旦不成功,这个人就会变得讨厌,甚至憎恨自己。

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处在特别认真的状态中,学着喜欢自己的前提之一,就是能偶尔放慢行进的脚步欣赏自己。

独处能使我们发现内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参详的对象,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独处能使我们更客观地透视自己的生命。独处的确对我们的灵魂十分有益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帮助一样。

假如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则无疑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