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命高于一切:企业安全生产第一法则
31288900000014

第14章 安全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用教育为安全保驾护航(1)

“教育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是企业界近年来新的认识,用在安全管理上更为恰当,无论哪一个企业都很适用。在实践当中,强调安全教育培训固然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但员工也应当认识到教育培训的最终受益人是谁。唯有如此,员工才会拥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安全知识才能最终成为其日常工作中的“护身符”。

预防事故发生,用学习保平安

预防事故首要的是学习。学什么?国家安监总局有规定,要学习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基本知识、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学习了解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所从事的工种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和伤亡事故,应该遵守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自救互救、急救方法和避灾路线。

学习不是目的,只是让学习者知道所以然,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对于安全职责、强制性标准、操作规程,必须要贯彻到你的日常工作当中去,并且能够自觉形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企业事故发生时,留给现场人员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这时新的矛盾出现了,如果你的反应迟钝,在判断考虑之中时间就会很快流逝,很有可能错失最佳的自救机会。如果你临场反应失当,又可能陷入混乱之中,不但不能帮助你解脱困境,甚至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由此,在事故发生之后,对于现场的工作人员而言,一定要根据所掌握的处理事故必须的机能和知识,从而作做出理性的正确选择。

一、面对事故,及时拿出解决办法

事故发生后,在最初的状态应该消除事故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尽力减少损失。事实上,很多重大事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是很容易制止的。

诸如,发现设备出现运行异常,应立即关闭阀门检查原因;当发现设备漏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发现火苗燃烧,应立即使用灭火器灭火。同时,面对灾情需要报警,就应当立即拉响警报,采取行动不能有丝毫的犹豫。

二、根据自身和现场的情况作出判断

当事故发生之后,身为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迅速作出判断,认定事故现场自己能不能控制住。如果最终的评价结果是否定的,那么还是应该立即撤出事故现场。

在更多的事故现场中,撤离的情况不仅仅涉及一个人,往往会牵扯大量的现场工作人员。此时,如何组织广大员工有秩序地撤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这是瑞士军事理论家费米尼的话。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案例,在事故现场,无序的撤退也是造成伤害扩大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撤退的过程中,慌不择路,冲撞踩踏造成的伤害甚至会大于事故本身。这时候,团队互助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事故得到制止,或者脱离险境后,要及时采取互相救助措施,对受伤害的成员进行急救。发生骨折的,应放平伤者,绝不能生拉硬拽;伤口正在流血的,要立即包扎止血;触电窒息的,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人工呼吸;出现中毒症状的,要把受伤的人放到通风处,不能等到医护人员到场再施救,否则就会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

三、面对灾难,要有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念

无数的实例说明,求生的欲望、必胜的信心是所有在灾难事故中创造奇迹的人所共有的特征。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设置,都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事故处理细节,很多时候需要现场人员灵活处理。“尽管避免事故扩大,减少损失”的原则,大家都知道,“选择小损失,避免大损失”也是个安全意识,但有个前提,就是在无论如何都会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这一原则。

做好安全防范,别拿生命冒险

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日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尝试,因为毕竟这些都太危险了。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一法则虽然是针对航空安全领域而言的,但它所揭示的“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普遍性警示意义。任何重大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其中蕴涵着相关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责任落而不实、违规违章操作等诸多因素。北宋欧阳修曾有名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必然因素即便是忽微也是隐患苗头,如不及时整改,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任凭安全隐患一点一滴积累,则必将酿成大祸,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安全防范刻不容缓。

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制定严格精细的安全标准和落实措施。安全工作要从细微处入手,绝不放过任何“小毛病”“小漏洞”,因为任何小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大的事故。

矿井下面是不能有一点明火的,因为矿井下面不确定的瓦斯遇到火星就会爆炸。虽然国家对此有明文规定,各个煤矿也都对这个问题常抓不懈,可是不少井下的工人对这条与生命有关的规定并不以为然。为了引起矿工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山西某煤矿给每个矿工照一张“全家福”照片,集中制作成安全宣传展板,贴在矿井入口处,上面还写有一个大大的标题:“矿上的安全就是家庭的安全。”照片下还写上妻子和孩子对家里“顶梁柱”的“贴心话”,如“我们盼你平安归来”“爸爸,我爱你”……矿工们每次下井都能够看到这张展板,井下吸烟的现象从此彻底绝迹了。而且,每当他们看到别人吸烟时,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容忍了,而是干脆挥动拳头:“你不要命,我们还要呢,我们可都是有老婆孩子的人呢。”这么一说,吸烟者也对自己的这一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企业的安全事故大减,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环顾周边,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同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们耳闻目睹,敲打着我们的神经。国内各类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无数血淋淋的教训警示人们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安全防范这根弦,人人要绷紧,时时要绷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怎么苛刻也不过分,切不可拿别人或者自己的生命冒险。

一定要将安全防范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坚决杜绝作业过程中失职、失责、失控、失管现象,倘若一些人不时刻检点自身,排查治理隐患,而等“亡羊”再去“补牢”,代价就太大了。而这个责任,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负担的。

要安全,防范措施要经得起考验

新西兰的《建筑法》规定:发生强地震时建筑物可以被损坏但不许倒塌。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里氏7.14级地震,令人惊叹和称奇的是,如此强烈的地震过后,这个拥有34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没有一人死亡。

据统计显示,仅有2人受重伤,还有人数不详的受轻伤者。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个奇迹。

这次新西兰强震持续震荡约40秒,地震的强大威力导致房屋遭到严重破坏、道路断裂扭曲。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到地震灾区巡视后表示,该城市的部分地区看起来像是“在滚筒式烘干机搅动后”的结果,整个情景犹如电影里头的场景。“道路像是被撕裂,我还看到一座断成两半的教堂。”梅西大学灾害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戴维·约翰斯顿说:“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看到建筑物大规模坍塌。而在克赖斯特彻奇,受影响最严重的只是那些中央商务区外的老房子,而绝大多的建筑物都保持了完整。”

毫无疑问,之所以强震之下未死一人,应当首先归功于当地房屋和建筑物的坚固和抗震。如此之强烈的地震下,人们居住的房屋居然成了安全的避风港,不能不说当初设计和建造房屋的专业人员居功至伟。

一直以来,新西兰在房屋建筑方面执行严格标准,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责任。因此,新西兰的房屋安全防范是经得起地震考验的。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近期开始向各个部委征询意见,年内肯定能够正式出台。根据草案规划,“十二五”期间要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显著好转,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职业危害防治明显下降,职业培训落实到位。煤矿事故死亡人数(2010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为623人)、重特大事故起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25%,百万吨死亡率(每生产100万吨煤允许死亡的人数比例)下降到0.5%以下。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官网有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0.892%降到0.749%,降幅16%。而0.5%,即意味着要比2010年下降约三分之一。不过,这与世界主要产煤国仍然有较大差距,上述报道称,美国、波兰、南非等主要产煤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都已经下降到0.1%以下。

所以,虽然很多企业日日谈安全、月月谈安全,但安全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就是因为我们安全都挂在了嘴上,而不是落实在行动里。真要讲安全,就应该真的去把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让安全措施全面起来、安全硬件齐全起来、安全能动性高起来……等到某日建筑施工死亡率、煤矿施工死亡率等都能维持在零的时候,我们的安全防范措施才是真正地经住了考验。

向先进学习,“师夷长技”保安全

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而言,中国的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知识。国外在安全管理上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以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已经成为挡不住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带动国内企业迅速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