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聆听心的选择:巴菲特给年轻人的24堂财富人生课
31288500000009

第9章 没钱万万不能,有钱并非万能(2)

彼得的工作室在成立之初缺乏资金,他便想到跟自己的父亲巴菲特求助,没想到却被婉言拒绝。尽管巴菲特此时的资产已经无法估量了,但巴菲特却告诉儿子,要想借贷,跟银行取得联系是唯一而且最好的途径。

彼得最终选择了银行。这个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银行,竟然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代替父亲帮助他实现了愿望。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此后彼得对银行一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从此一直坚持做一名诚信的客户,没拖欠过银行一分钱。巴菲特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很“不近人情”的,他在儿子需要支持的时候,不但不鼎力资助,反而让儿子去求助银行。当有一天记者在采访巴菲特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情,巴菲特给出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单纯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即使这样,令人意外的是,彼得并没有因此憎恨父亲,相反非常感谢父亲巴菲特的这一做法。因为借贷,让他懂得了更多,也学会了更多。尤其是媒体知道这件事情后,不再往彼得身上贴上他父亲的标签,也不会误解彼得做任何事情都是依靠父亲的庇护。

在一次音乐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彼得说:“我学到的东西,远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的贷款多得多,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慈爱的父亲。”

中国有句古话:脊土种松柏,穷人子读书。

有意识地让孩子生活得艰苦一点,是有利于孩子自身成长的,这一点对巴菲特来说再清楚不过了。作为年轻人,即使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也应该自我存在这种意识,要知道这个社会处处都存在着危机,当自己在温暖没有风雨的地方生活得过于安逸,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愿意动了,而一旦危机突然降临,自己将无法有勇气去面对,更别说如何去化险为夷了。

所以,无论是富人家的孩子,还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在自身的成长方面,一定不能将财富作为人生可以炫耀的东西,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过于痴迷与挥霍的话,总会落到无法自拔的境地,灾难一旦来临,首先在灾难中遭受到痛苦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那些穷人的孩子,更不是那些有钱但懂得正确看待财富的年轻人。

美国一家周刊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邀请世界500强企业退休CEO们填写一份问卷,其中前10名大企业的CE0对其中一个问题都做出了相同的回答。

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您认为什么是您绝对不能错过的?这十位CEO都说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一定不会放过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可以想象,这十位CEO在苦心寻找商机,肆意赚钱的时候,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陪伴自己孩子成长,而是让他们躺在金窝银窝里,让他们自顾自地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待到后来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成长好,没有成器,一切都已经晚了。这些孩子不但不能继承家业,更谈不上发扬光大了,并且大多数成了纨绔子弟。这些CEO都为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子女问题而苦恼、悔恨。

作为年轻人,对于财富的认识如果不正确,对于父母赚钱的目的如果不够了解,那么一定会让自己越加失败,除了挥霍金钱以外,挥霍得更多的,应该是自己的人生。

用巴菲特的话说:“把财富留给子女,一定是弊大于利。”

虽然我把我几乎所有的钱都捐给了梅琳达·盖茨基金,但我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至少我觉得对我的孩子们是这样。

不做金钱的奴隶

有一位哲人提出一个问题:有钱与没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三个人回答,第一个人说,有钱可以生活得更好,没钱生活不会很轻松;第二个人说,有钱去哪都行,没钱寸步难行;第三个人说,有钱的话,可以买副大点的棺材,如果没钱,棺材可能会小点,不过也能入土为安。

完全可以这么说,所有人现在都生活在一个极度迷恋“成功”的社会。

为什么这个“成功”会打上引号?谁经常会反问自己,成功是什么?又以什么来界定一个人他很成功呢?有钱——有数不清的钱?有车——有世界上最豪华的车?还是有房子——世界上最豪华的房子?不妨问一问自己了,这些真的能有吗?哪怕确实有了这一切,你觉得,自己会有快乐吗?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怎么来的。

巴菲特已经很有钱了,他的钱比我们平时看到的纸张还要多,但他没有豪车豪宅,可是他很快乐。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我的快乐比我的钱要多上无数倍,即使在没钱的时候我也一直这么快乐。

其实这话巴菲特早就说过。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巴菲特无论是有钱还是没有钱的时候,都会把自己跟金钱区分开来,他始终觉得,人找钱是很难找的,而钱找人是很容易的。所以在巴菲特看来,要想赚更多的钱,最好的方法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地,或者无意识地做金钱的奴隶,而是要金钱心情甘愿地做自己的奴隶。

如果一个人,过于在乎金钱了,他会在很多事情上显得十分的让人厌恶,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都会离他而去;如果把钱看得很重,从而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围绕着钱转,可想而知,他将做出怎样愚蠢的事情来。

杰利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大学生,他以“小气”、“吝啬”闻名于学生圈。

一次,由于周末下了课才四点多,所以大家都提议一起到中国城吃饭,由杰利开车载同学。下车的时候,杰利竟然毫不客气向每一位搭便车的同学收取一块钱美金的车钱。同学们都怨声载道:“杰利,你太抠门了吧!这种钱你也好意思收?”

可是,杰利却理直气壮地说:“嘿!从学校到中国城,如果坐出租车要花20块美金,每人平摊下来就要5块美金,我才收你们1块美金,这样比起来,每个人还省了4块美金,再说,难道我不用花钱加油?我的车没有折旧耗损吗?”

这件事以后,杰利在中国同学圈中有了“铁公鸡”的称号。

杰利这种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是一时就有的,而是在某一个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生活,才会产生这种拜金主义思想。

原来杰利的父母在当地社区就是以“节省”出名,杰利的父母早已退休,但因为年轻的时候在美国买下六栋房子,而且这六栋房子已经完全付完贷款,所以除了一间自己住之外,其他的五间都分别租出去收取租金,每个月起码也有3000美金的收入。但是,杰利的父母还是倡导“节俭是一种美德”,而且家里凡是有空间的地方,都堆满了不用的二手家具或是电器。

“这些东西只要经过修复就可以再回收。”杰利的爸爸说。

为了挣取更多的家用,家里堆满了二手东西,以至于几乎连走路的空间都没有了,更别说生活的舒适度了。更夸张的是,杰利的父母对于使用过后的保鲜膜,不管是经过微波炉微波加热的,还是包过油腻的食物的,一律都是回收清洗再次使用。

“所以,我家现在用的保鲜膜还是第一卷。”杰利骄傲地说。只要是到餐厅或是速食店,杰利的父母就一定会顺便带一些免费的绷巾、番茄酱、胡椒粉回家。厉害的是,用过的纸巾只要不太脏,一律晒干然后重新回收使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难怪杰利会斤斤计较。

杰利一直交不到女朋友,因为他实在太会精打细算了。年薪有十万美金的杰利,每次追女朋友,都会设定“八次约会”来完成“全垒打”计划,而每次约会的使用额度绝对不能超过50块美金。每约完两次会,就要牵手、亲吻、遵照三垒、全垒打的标准进度,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进度,杰利就会认为两人的约会完全不符合“投资报酬率”。

想想看,400块美金就要一棒挥出全垒打,这么会算,又怎么交得到女朋友呢?

后来,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位不太会计较的美女萝丝,愿意和杰利一起。萝丝是美国人,是服装设计师,收入也很不错。

有一天,萝丝开着心爱的跑车,载着杰利一起到曼哈顿的电影院看电影,两人玩得非常开心,但是没想到看完电影,回到车上却发现一张罚单。萝丝并没有问杰利怎么办,只见杰利低头久久不语,最后才冒出一句话:“算我倒霉,一人一半吧。”萝丝并没有答腔,只是摇着头就送杰利回家了。

这件事萝丝并不是很放在心上,后来两人还曾论及婚嫁,但因为杰利坚持要萝丝签署婚前财产分割协议书,最后两人还是分手。最近几年,杰利在人前还是保持“黄金单身汉”的身份,内心却非常向往家庭生活,不过,很多女孩子在领教过杰利的价值观之后,还是“敬”而远之。

精打细算当然是好的,就怕过度。杰利的表现完全就是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这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一模一样,真是可悲的后果。

在这方面巴菲特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因此巴菲特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上帝对他很宠爱,给了他一个很温暖的家庭,给了他三个健康且快乐的孩子。而这一切都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即使拥有全世界所有的金钱,也不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钱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或许我们会饿着肚子,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去赚钱,但赚钱的同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想一个问题:赚钱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

从巨额的消费中,我不会得到什么快乐,享受本身并不是我对财富渴求的根本原因,我只是觉得这是一场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