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试验平等交流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者试着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机制。结果发现,与建立这种机制前相比,在企业内部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可以大大增加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价值观、道德观、经营哲学等方面很快地达成一致;可以使上下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形成较为对称的流动,业务流、信息流、制度流也更为通畅,信息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
为此,调查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这个结论在企业管理中被称为“沟通位差效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曾有过关于“沟通位差效应”的论述:“下之情莫不愿达于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民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词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群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椟,此三者,臣下之弊也。”
司马光在此提到的这些情况,正是沟通中“位差效应”的体现,正是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给上下级之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即由于上级搞官僚主义、夸夸其谈和妄自尊大而导致下属阿谀逢迎、谨小慎微和欺上瞒下的心理与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之所以会造成“上之难达”“下之难知”的结果,主要责任在上级而不在下属。
为了避免“沟通位差效应”,最好的方式就是打破沟通者之间的等级壁垒,实现尽可能的平等交流。在沃尔玛,这一信条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沃尔玛公司一再强调倾听基层员工意见的重要性,即使现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是如此。
在公司内,沃尔玛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任何时间、地点,任何员工都有机会发言,都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管理人员乃至总裁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关心的事情,包括投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公司保证提供机会讨论员工们的意见,对于可行的建议,公司会积极采纳并用来管理公司。
在沃尔玛公司,经常有一些各地的基层员工来到总部要求见董事长。董事长总是会耐心地接待他们,并做到将他们要说的话听完。如果员工是正确的,董事长都会认真地解决有关的问题。另外,沃尔玛还要求公司每一位经理人员都认真贯彻公司的这一思想,而不要只做表面文章。沃尔玛很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总部和各个商店的橱窗中,都悬挂着先进员工的照片。公司还对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山姆·沃尔顿企业家”称号。
其实,在所有的人际交往的范畴之内,“平等沟通”都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做到平等沟通,才能真正提高沟通的效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位差”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避免“沟通位差效应”的弊端呢?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里所说的“平等沟通”,并不是“平等地位”的沟通,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有修养的人会以平常心态对待他人,言语表现得体,真诚用心地对待朋友;他人也会以相同的心意回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实现地位上的绝对平等,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思想上放下架子,从心理上实现“平等沟通”。比如大人与孩子交流,官员与百姓交流,都要善于放下家长和首长的架势,沟通才能顺畅。
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如果想要实现沟通的目的,想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想要实现真正的沟通,至少要从心理上放低自己,尽量让沟通的双方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真正避免“沟通位差效应”的弊端。
心灵感悟
地位悬殊的人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可能绝对畅通,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沟通效率,必须尽可能地使双方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改宗效应:好好先生做不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通过研究发现,当一个观点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这个观点使得一个“反对者”改变其原有意见而和他的观点一致,那么他更倾向于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同意者。简而言之,人们喜爱那些在自己的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甚于喜爱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显然,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某人改变观点,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和有成就的。这一发现被称为“改宗效应”。
很多人信奉交际要“圆滑、玲珑”的论调,他们认为要想人气飙升,就要做交际圈子里的好好先生。所谓的好好先生,就是在团队里充当和稀泥的人,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好,好,好”,无论你说什么,都会发出赞同的声音。
你有时候会不会因为怕得罪人,从而违背自己内心的观点去附和别人的意见?你有时候会不会因为想讨上司的喜欢,从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是一味点头?
殊不知,由于改宗效应的作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先生并不会真正得人心,这类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充其量就是初步交往的对象,并不值得进一步深层次交往。
“嗯,这个意见不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好好先生李琳的口头语。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会做出随之应和的举动,以此迎和你的观点。在他的心里,奉行着“多栽花少挑刺”的理论,表面上与人为善,暗地里自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
开始,周围的朋友都认为李琳很好相处,可是几次处事之后,大家对他有了新的印象。交际圈的朋友一致认为,李琳凡事“好,好,是,是”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一种没能力和略带自私的感觉。
李琳的一位朋友准备跳槽到一家新的公司,这家新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只不过福利待遇没有老公司高,他的朋友陷入去留难以抉择的境地。李琳在心中认为朋友在新公司上升的空间余地较大,但是他口中却没有那么说,只不过发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最后说:“还是看你的决定吧。”朋友没有得到带有建议性的意见,只得沮丧地走了。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久而久之朋友们对李琳的做事方法就习以为常,最后演变成为视而不见,一行人与他渐行渐远。
李琳与人交际失败的原因在哪?其实错误的根源就在于“老好人心态”。心理学家已经明确指出改宗效应对人际关系影响十分重大,好好先生的做法在如今的社会根本行不通。相反,那些敢于直言,勇于提出自己观点的人更容易给他人树立良好的印象。所以说,人际交往中不要忽略改宗效应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好好先生是因为某些习惯或定向思维模式而不愿意得罪人或者担风险。碰到事情,他的心里恐惧不安,害怕不好的事情“找上门”来。所以,人际交往中,他们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其他考虑不愿意发出带有异议的观点。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在任何事情和人物面前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
如今,交际圈有句口号“做好人,不做老好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好好先生表面的一团和气会伤害友情,伤害交往对象,最终伤害了自己。
心灵感悟
那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会被人瞧不起,是因为他们不能给别人一种挑战后的成就感;而不少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有独立想法的人,最终总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以及由衷的喜爱。
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时间长,往往不如见面次数多给人留下的印象深,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觉;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每次见面的时间较长,也难以消除因为间隔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隔阂,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过长而产生摩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现象:那些人缘好的人,大多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其貌不扬,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后,逐渐觉得他顺眼多了,有时甚至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往往容易受到领导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能增进感情,否则就可能会慢慢疏远。
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会因为他本身的不易亲近、令人费解而招致别人的不喜欢。我们可以想想看,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常在你面前“露脸”的人。假如想给别人留下不错的印象,经常出现在他面前会是一个简单有效、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某大学英语系女生丹丹是系里的活跃分子,她几乎认识系里的每一个人,有一大帮要好的朋友。正逢英语系学生会换届选举,她以高票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很多人都很羡慕她的好人缘。后来发现,她的“法宝”就是常去别的宿舍串门。经常在别人面前露脸,一来二去便成了熟悉的朋友。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到朋友家中多走动走动,哪怕只是露个脸,小坐一会儿,也有助于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作为职场人士,自我封闭,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不妨多与同事拉拉家常,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往往能够帮助你赢得群众基础,受到领导的器重。
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多看效应”往往能够建立起一种熟悉而稳固的感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或许“日久生情”没有“一见钟情”触电般的感觉,它是男女经过长期磨合后,培育起来的一份心灵的默契,显得更加珍贵。
某高校的大三女生玲玲,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初次见面时,长相平平的男孩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人也就不了了之。大四时,玲玲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实习。恰好,那个男孩也在这座城市。初入职场,玲玲感觉压力很大,再加上她在这里举目无亲,时常感到孤独。
一次,玲玲拨通了男孩的电话,向他倾诉苦闷。后来,他们见面了,经常一起吃饭逛街,慢慢地两人有了默契。玲玲逐渐发现,男孩虽然长得不很出众,但也不算丑,相反在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他的沉稳大度能够包容她的任性,他体贴细心,会烧得一手好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他了。一年过后,玲玲和那个男孩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喜欢,别忘了给他机会多“看见”你。但是请注意,“多看”的次数是有界限的,过于熟悉可能会产生厌烦感。
当然了,“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一定要好,也就是说给人的第一印象要不错,假如第一印象很差的话,那么很可能见面次数越多就越惹人讨厌,“多看”反而让人“多厌”,那就起到反作用了。所以,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认清自己,等到自己理顺了,再去拿给别人看。
心灵感悟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每个人的时间变得极为有限。在人际交往和商业运作中,如果能运用“多看效应”缩短见面时间,增加见面次数,更加容易增进彼此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是要考虑双方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距离太近,原来的吸引力会变成排斥力;距离太远,原来的吸引力就会失去“吸引”作用。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靠拢后,刺猬身上的长刺又让彼此不堪忍受,很快又各自分开了。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没过多久,刺猬为了抗寒又逐渐靠拢。经过多次的摸索,它们逐渐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保留彼此之间的美好印象,又能避免因为走得太近而带来伤害。人们通常希望夫妻之间能够如胶似漆,朋友之间能够亲密无间,上下级之间能够推心置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