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31287500000006

第6章 认知心理学:心理学是我们看清自己的眼睛(5)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进步。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实验室著名科学家、“卫星通讯之父”约翰·皮尔斯说过:“意识到无知才使我们充满活力。”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了我们面对知识的海洋,个人的见识是多么的渺小。同样,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里,刻着一句传诵千古的话:认识你自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它给出了一个最好的诠释:“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正是这种谦虚心态,才成就了苏格拉底的深厚哲学思想,泽被至今!

日本保险业泰斗原一平在27岁时才进入日本明治保险公司开始他的推销生涯。当时,他穷得连午餐都吃不起,经常露宿公园。

有一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推销保险。等他详细地说明之后,老和尚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原一平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哑口无言,冷汗直流。

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

“是的,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老和尚又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考虑自己?认识自己?”

“是的!赤裸裸地注视自己,毫无保留地彻底反省,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改善自己,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妄自尊大的人,却缺少那些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无知。天下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反而是促进自己弥补无知的前提。无论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雄心壮志是什么,在达成这些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做好了。换句话说,只有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达成你的人生追求、雄心壮志。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美国人心目中,林肯可能是最有威望的总统。美国人都认为,从来没有比林肯讲话所用的字句更优美的了!有人曾歌颂他所写的散文“像音乐一般的悦耳!”举个例子来说:林肯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曾说了这么一句名言: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请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说起林肯,谁都知道他父亲是一个平凡而且目不识丁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普通的家庭主妇。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运用文学的特别天才呢?人们一定会想林肯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吧!其实不然,不少美国人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极不完全的”,他一生只进过不满一年的学校。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自己也曾对众人承认过。那么谁是林肯的老师呢?他们是肯塔基州森林地带的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伊里诺伊州第八司法区等地的许多人。他曾每天和许多农夫、商人、律师商讨着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的知识和道理。林肯成功的秘诀是:“每个人都可能做他的教师。”

林肯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善于向每个可能弥补自己不足的平凡人学习。“每个人都可能做他的教师”,这就是他成功的秘方。只有先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形成自己虚心向人学习的动力,才能发掘潜能,不断取得进步,达到预订的目标,迈向成功。意识到无知,是有知的开始。

心灵感悟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要让自大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又有言曰:“大智若愚”,那些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处处都以“无知”的面目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谦虚待人,不耻下问。

晕轮效应:管中窥豹未必准,以偏概全要不得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晕轮效应所产生的知觉的品质或者特点,会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方向弥漫扩展,从而会把其他的品质和特点掩盖起来,所以又叫“光环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一个人如果做出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往往在其他方面也会被这件事情的“光环”所笼罩。

1961年4月12日,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当加加林在太空飞完108分钟,按下“25”那个神秘按钮以后,东方1号飞船降至700米高空,随后,加加林平安着陆。这个25岁的矮个上尉,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飞人。

在加加林平安落回地球的那一刻,全世界都沸腾了起来。世界各大电台、报纸竞相报道这位第一太空飞人,在庆功晚会上,他与火箭之父科罗廖夫并肩坐在一起,与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握手、交谈,与政要名人拥抱举杯,胸前挂满了勋章。而后,他的军衔从上尉升到少校,从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毕业后,又成为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加加林的成功使得他备受人们的关注,连他的微笑也有了传奇的色彩,他向后梳的发型也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人们以成为他的朋友为荣,甚至觉得与他共进盛宴也是一种荣誉。

从前,加加林认为赫鲁晓夫简直是天上的神,现在,他发现自己——尤里·加加林——也是神!于是,他常常无视交通法规,驾着国家赠送给他的伏尔加小轿车在街道上肆意飞驰。

一天,他闯了红灯,还撞翻了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两辆车毁得不成样子。幸运的是,他和另一辆车的司机都只受了些轻伤。警察赶到出事地点,一眼就认出了加加林,连忙举手行礼,并微笑地保证“追究肇事者的责任”。身边,那位受害的退休老人,见眼前站的是加加林,也忍着痛赔起笑脸。随后,警察拦下一辆过路汽车,众星捧月般把加加林送上车,下一步,准备将所有的责任都记在老人身上。

加加林坐在车内,脑海里总浮现着老人的苦笑和滴血的伤口。原来,英雄犯的错也会让执法者颠倒黑白;对英雄的深爱,也会让退休长者违心顶罪。加加林幡然醒悟,淳朴本性复苏了。他让司机迅速返回出事地点,当着警察和老人的面诚恳认错,帮老人修好车,并承担了所有的费用。

人身上本没有光环,光环是被周围人加上的,光环加足了,平凡人也成为神。

光环效应可以增强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人们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会达到“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效果。

有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光环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深爱对方时,总会特别专注、迷恋和欣赏对方的美,这种光环效应的产生会推及到对方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对方的缺点也会被当成优点来欣赏。例如,一位青年男子非常迷恋一位少女,她脸上的雀斑,在他心目中,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人都有无意识中迎合光环效应的习惯。假如,某天你突然遇到一位明星,你会不自觉地找他签名;当朋友谈论成功人士时,你会自然地提出某位名人以作比较;大部分人会迎合权威,选择用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即使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会放弃自我的主张和观点。

心灵感悟

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过于迷恋或者执着,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己想看到的或者关注的一面,进行无限制的放大,以至于在这种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看不准对方的真实本质。在晕轮效应下的判断一般都是非理智的,常常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行为,因而产生事后的困惑、后悔。所以,要避免它的发生,就一定要确保自己深入地去了解对方,且不宜轻易下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