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31287500000015

第15章 职场心理学:心态是工作中的软实力(1)

在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成功。渴望成功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却很少,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的“玄机”,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职场“玄机”的策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进军职场,要先在职场中有所作为,必先悟透职场“玄机”,必先读懂职场上的对手和合作者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和交际技巧。

避雷针效应:能疏善导,化解职场矛盾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避雷针是一项很重要的防护发明。在许多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安装一个小的金属棒,它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当密布的云层由于充分接触而打雷时,就可以利用金属棒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避免雷击,这就是“避雷针效应”。“避雷针效应”的寓意是:善输则通,能导必安。

有人把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运用到处理职场中的人际矛盾上面,将职场上能有效处理人际矛盾的组织疏导和沟通机制称为“避雷针效应”。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很有趣,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避雷针本身其实并不“避雷”,而是“引雷”,即将原本可能毁坏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金属线、金属板和连接装置等,转入地面,从而达到“化雷”的作用。因此,对建筑物保护的好坏程度,取决于避雷针将雷电导入地下的良好程度。

在职场上,我们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难免会遭遇人际矛盾,例如,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和领导的意见相左,和同事之间产生了某种误会,等等。其实,处理职场矛盾的最好的方式是沟通和疏导,这也正是“避雷针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所谓“善疏则通,能导则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张绍平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副总经理。前些天,公司要提拔新职员,董事长让每位副经理把自己喜欢的年轻人报上去。在张绍平看来,在所有年轻人中,小顾是最应该受到提拔的,因为这个年轻人不但聪明,而且在工作的时候非常勤奋。但是,另外一位副总经理却看好小谢,因为前两天小谢拿下一笔很大的订单,这在年轻人中是非常少见的。

因为两个人看好的人不同,在董事长面前,他们争吵了起来,并且争吵得非常激烈。最终,两个人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董事长的办公室出来以后,张绍平感觉自己做得非常不好,因为这样做不仅伤害到了两个人的感情,而且最终谁的意见也无法施行——因为双方都强烈反对对方的意见。于是,张绍平对那位副总经理说:“您看这样好不好,咱们给小顾和小谢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里,如果谁能为公司签下更多的订单,我们就提拔谁。”那位副总经理非常赞同张绍平的提议,下班后,两个人又到饭店小酌了一番,刚才发生的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了。

对于另外一位副总经理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张绍平没有奋力还击,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是想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主意,使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张绍平一样,学会运用“避雷针效应”,从而化解同事以及朋友间的矛盾。

那么,应该怎样运用“避雷针效应”呢?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建议,供大家思考。

策略一:一旦发现矛盾苗头,要想方设法避免矛盾产生。

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希望矛盾产生、激化,都希望彼此和谐共处。没有矛盾是人际交往最理想的境界,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矛盾或者冲突的苗头,就要把沟通和协商的工作做在矛盾真正产生之前,就要想方设法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策略二:职场上,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做一个诚实人。

在职场上,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少说空话,多做事,多坦诚沟通,调整心态,遵循社会与职业规则。一旦产生矛盾或者冲突,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把矛盾化解,而不是任由其发展或者把矛盾激化。

策略三:矛盾双方要彼此尊重,善意地理解对方。

矛盾双方要彼此尊重,善意地理解对方。出现矛盾或冲突后,矛盾双方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不够或影响了对方的利益?另外还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多为对方想一想,很多矛盾就会化解,“有理也应让三分”。另外,要及时沟通、处理人际矛盾或冲突,以免激发矛盾或是让矛盾积累形成大的冲突。

策略四:解决矛盾的时候,头脑要冷静,要就事论事。

一旦矛盾或冲突发生,我们在解决矛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他问题,更不要采取过激举动而使冲突升级,否则,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使冲突加剧。

矛盾的沟通和疏导机制的存在,对每一个身在职场的普通员工,每一个企业或者集体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集体组织内部关系的润滑剂,是个人化解人际矛盾、处理人际冲突的有力武器。

心灵感悟

人和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当矛盾产生时,如果我们能想一些办法,和对方积极沟通,积极协商,而不是采取强硬措施激化矛盾的话,就能很顺利地化解矛盾。

蘑菇定律:职场新人要学会低调处事

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可事实上,此时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了。

后来心理学家将其纳为心理学范畴,总结为: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注定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荆棘,被苦难、荆棘击倒的人,就必须忍受生活的平庸,战胜苦难、荆棘的人,则能突出重围,拥抱卓越。

蘑菇原理被提出的时候,正处在电脑行业的开端,所以从事电脑程序研发的人员并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甚至被其他行业的人质疑他们工作的认真度。于是,这些年轻的电脑程序员这样激励自己:要像蘑菇一样生活。言外之意,即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终究有一天会像蘑菇一样,出人头地,拥有鲜花和掌声。充满自嘲意味的蘑菇方法,其实是任何一个行走在人生这条大路上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通过这个原理的来历,我们会洞察出这样的现实:人们在刚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由于是没有任何辉煌成绩的新手,经常得不到周围人的重视,多半会干些打杂跑腿的小事情,有时还会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和指责,处于得不到必要指导和提携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

李雯从某名牌大学毕业以后,很顺利地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一份营销策划的工作。

到公司上班之前,李雯想,自己有名牌大学的教育背景,上学期间就在外面做过兼职,并且有过成功的案例,自己肯定能得到公司的重用,于是信心满满地来到新公司上班。

然而,现实并没有像李雯想象的那样顺利,李雯参加工作半年以来,根本没从事过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只是给老同事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慢慢地,李雯就有情绪了,常常抱怨公司领导对自己不公,有新鲜的创意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反而只给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做。

李雯的抱怨慢慢地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领导对李雯就越来越不赏识了。

在我们身边,类似李雯的职场新人并不少见。他们刚刚走出校园,对自己和社会抱着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忍受不了做“平凡”或“平庸”的工作。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对这段“蘑菇经历”就有了许多抱怨。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在工作中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这样是否会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这种状态是很令人担忧的。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苦受难并非坏事,特别是对于刚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成功者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即使是在店里扫地的时候,他也会观察上司是怎样和客人们打交道的,他们总是在观察、学习、总结。也正是这种蛰伏的智慧,使得很多人在经历“蘑菇”岁月的时候,能够从磨炼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娜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产公司的电话接线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复印、收发文件、整理文件等杂活。虽然父母和亲戚朋友对她的工作感到不满,认为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不应该做这些,但她没有任何怨言,继续边努力工作边学习。一天,公司的经纪人问她能否帮忙写点文稿,她点了点头。正是这次撰写文稿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后来成为惠普公司的CEO。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如沐春风、如鱼得水;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板、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每个人都向往事业高升、飞黄腾达,但没有谁会白白地送给你这一切,只有用你的忍辱负重和坚韧不屈去赢取。这段忍辱负重的经历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也只有那些能够忍受这一切的人才能得到阳光普照的机会。

心灵感悟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会有蘑菇般的经历。不同的是经历的时间不一样。经历时间长的人,可能暂时性地会被人认为是无能者,经历时间短的人,则往往会被冠以成功者的头衔。

竞争优势效应: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也就是说,人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然而在现实之中,单纯的竞争而没有任何合作意识,只会让人们收获失败。我们应该学会避免“竞争优势效应”的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想:“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想:“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就这样,双方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翁走过来看见了这种情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鹬蚌相争”而被“渔翁”得利的事情,比比皆是。

“竞争优势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天性更加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人们宁愿拼尽全力与竞争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方让步,最后只能面对两败俱伤的结果。

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什么人都不能忽视。就职场而言,在一个大集体里,做好一项工作,占主导地位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关键是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因此,任何想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合作才能避免“竞争优势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达到双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特·赛尔顿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博弈”理论。

假设有一场比赛,参与者可以选择与对手是合作还是竞争。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鸽子一样瓜分战利品,那么对手之间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斗就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竞争策略,像老鹰一样互相争斗,那么胜利者往往只有一个,而且即使是获得胜利,也要被啄掉不少羽毛。

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单纯的恶性竞争?其中的利弊不言自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一个单位,不但同级之间需要合作,就是上下级之间也需要合作。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上,目的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就要学会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凝聚他们的向心力,把部门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如果负责人全盘一手包办,或者只把自己的成员当做机器人一样使唤,自然会引起有思想、有主见、有智慧的成员的不满,从而出现负责人与下属合不来甚至闹僵的被动局面。“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仍旧难成大事。

如果一支军队能够攻城略地、百战不殆,它最大的特征肯定是团结。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就不能放弃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取得成功。

心灵感悟

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身处职场的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竞争优势效应”的负面影响,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竞争状况,都要把“双赢”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

毛毛虫效应:领导期待你说“NO”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