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
31285500000005

第5章 方圆:方圆之道,为人之本(4)

由此可见,在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常常说得头头是道,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往往就没了标准,甚至当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往往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往往会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做出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

比如在工作中,一方面是透过放大镜去观察他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由此产生冲突便不足为奇了。

一些上班族时常抱怨公司缺乏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抱怨同事之间缺少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氛围,但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关心过别人,帮助过别人。

俗话说得好:“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改变一个公司的气氛其实也很简单,从今天开始,只要你在上班时主动对他人点头致意,微笑着说句“早上好”,下班时再真诚地说声“明天见”或是“我先走了”。这样,你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因为对方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回应你的友善与关心。

一个四处布道的牧师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说:“年轻的时候,我决心要改造这个世界。我到过世界各个地方,劝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生活,但是都没有用,没人认真听我究竟说了些什么。于是,我决定先改变我的家人。但是使我灰心的是,似乎家里人对我的话也不理会,他们也没有发生任何我所期望的变化。”

牧师停顿了一下,叹息道:“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才认识到,我真正能够影响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如果一个人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们永远不要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别人、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自己,然后整个环境才可能因你而改变。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自己呢?从哪里下手呢?

中国有句古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说我们对于自身的过失,应当严加戒律,认真反省;但对于别人的过失,应该给予宽容,切不可强加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

西方也有一句谚语:“If you want to know everything,you must to lerate everything。”如果你想了解一切事物,必须能宽容一切事物。这说得很有道理,试想,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抱有很大的成见,一见他就感觉倒胃口,还怎么可能去了解他这个人呢?并且这个成见的形成,一定是他过去做了什么让我们不高兴的事,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人家当初一定是错的吗?就算是他这个人不好,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能肯定他现在还是那样吗?

方圆智慧

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道德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方圆处世的谋略乃是则天法地的大智慧,是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一直在说“方”跟“圆”,说到底,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让我们在这里争论不休呢?

在《庄子·齐物论》当中,逍遥的庄子曾经就这样的“二元性”问题展开过精彩的论述。以辩论中的胜与负、对与错为论点,他说道:

假如我和你展开一场辩论,你胜了我,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我就果真对,你就果真错吗?

我们两人当中,有一个是正确的,有一个是不正确的吗?还是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两个人没法解决,因为彼此所站的立场不同。而世人思考问题,也都是跟我们两个一样,用自己的心遮住了自己的眼睛。从根本上说,大家都是蒙昧、无知的,我们让谁做出正确的裁定呢?

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我相同,一定也无法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不同于你我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不同于你我,又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跟你我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他的看法跟你我都相同,他的评判原则又在哪里呢?

如此,你我二人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

庄子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情人眼里出西施”,好与坏、美与丑,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在楚灵王眼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女子才能算得上是美女;但在唐明皇眼里,没准只有像杨贵妃那样的丰满型女人才能入得他的法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我们所看到的,只会是那个角度之下的风景。要想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我们就必须跳出庐山之外,用一种超越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飞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人生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知天命”。这样的人,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变迁,不为外物所动。

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这是说,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他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越发努力;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而依旧会坚持自己认定的想法。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外物、变与不变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至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方圆智慧

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性又要不失灵活性,也就是要做到方圆兼济。笔直的树木不易形成荫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别人,别人就会远离你。因此,在生活中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情不能动摇,是为方正,又要圆滑推进。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代价最小,值得借鉴。

成熟而不世故

成熟的人才是最可靠的人,而世故的人往往暗藏着“杀机”,所以做人要成熟而不要世故。

精通圆融的人会灵活处世,会懂得变通,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学习的对象。可是,如果过于圆滑,那么就会变得世故了。

老于世故的人,是不诚实的,他们总是防着别人,所以总想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本意。老于世故的人,是狡猾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着高明的手段,所以总是想牺牲他人的利益而成全自己。老于世故的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向人们展示他的伪善,而事实上他们总是怀有另一种目的和阴谋。可是,尽管老于世故的人很聪明,但是狐狸的尾巴总有露出的一天,他们迟早会被人戳穿假面目,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提到老于世故的人,我们大多都能想起金庸的《笑傲江湖》,其中那表面温、良、恭、俭、让的岳不群,可以算得上是谦谦君子的典范,可是一部绝世武功《葵花宝典》便把他所有的伪装撕破,最后落得个男不男、女不女,与之前的君子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是绝大的讽刺。

尽管他费尽了心力,善于伪装,可是到了最后,他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的徒弟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并且用尽了全力希望除掉这个魔头。自认为聪明一世的人,却落到了众叛亲离、人人喊打的下场。

可见,做人不能太圆滑,不能太世故,而应该以方正为准则,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圆融,才是真正的聪明处世的手段,才是灵活应世的锦囊。

生活中,大多数人觉得做人很难,人们渴望自己早一点成熟起来,可往往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陷于世故的泥坑。那么,到底怎样区别成熟与世故呢?暂且看看下面的几种对比。

1.成熟者真诚,世故者虚伪

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相应也复杂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复杂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交流思想。这是鲁迅先生待人的经验之谈。

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了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对人外热内冷,处处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同朋友相交,虚与周旋,别人的事自己探听尤详,自己的事隔墙难闻,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

2.成熟者互助,世故者相互利用

成熟者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一贯坚持互惠互利、互帮互进的态度,他们会有福共享,有难共当,患难时见真情。

世故者考虑问题时多以利益为先,交往的热情度大多与可利用的程度成正比,即使是对同一个人也不例外,犹如果戈里小说《死魂灵》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一样,在刚当小职员时,百般讨好巴结上司的麻脸女儿,当博得上司的好感,当上了科长,站稳了脚跟之后,便马上翻脸不认人,那个痴情的姑娘便成了他愚弄的对象。

3.成熟者坚持原则,世故者见风使舵

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仍干什么。

世故者观风向,看气候,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人所好,八面玲珑,采取“随风倒”的处世方法。就如有人所刻画的那样:当世故者同多愁善感的人交际,便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人,说话时,眼睛里有时还会泪光闪闪;转身同性格多疑的人交际,他又会俨然装得深沉起来,与对方一起分析别人如何有可能损人利己,奉劝对方应采取何种态度来对付;而同率直爽情的人谈话时,他又会马上变得疾恶如仇,马上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然而同喜欢息事宁人、凡事调和的人在一起时,他又显得老谋深算、久经风霜的样子,把那些正直的举动说成“简单”和“幼稚”,仿佛发生的一切麻烦都是因他不在场而造成的。“逢人迎合不吃亏,他中有我成朋友”便是这种“变色龙”世故者的秘方。

4.成熟者直面现实,世故者玩世不恭

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作敢当,有“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世故者游戏人生,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迫不得已时也只说些不言而喻的话,因为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遇有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不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两可、怎么说都有理的话。与人意见不一时,便以“今天天气……哈哈哈”的态度加以回避。所以,世故者往往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一些事情,不惹是非,明哲保身。

5.成熟者奋进,世故者沉沦

成熟者和世故者也许都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人生的磨难。但前者把挫折当成奋飞的起点,重新认识社会与自我,奋进不已;后者则或者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敬仰、所主张的一切”,或者干脆对一切无所谓,企求超脱社会,也许还会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方圆智慧

成熟是人生的一种气质,而世故则是人生的一种疾病。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被人们认为太有“心机”。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没有“心机”的表现。他们让人不可靠近,不愿意靠近,造成了做人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