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31284500000068

第68章 散文鉴赏(5)

读《荷塘月色》,都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景色太美了,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等,一切的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之所以要创造一种朦胧的环境,是因为这环境正象征着他此刻的心境。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尽管景色“今晚却很好”,尽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我仍然“什么也没有”。在此,作者欣赏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心中涌起了几丝淡淡的喜悦。但眼前的美景仅使他暂得偷闲而已,那暂时排遣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几丝淡淡的忧愁始终缠在胸中。这喜也朦胧忧也朦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胧胧的环境丝丝相扣吗? 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这句话的含义,大致是说,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思想的波动。意境是一个奇妙的境界,“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欣赏散文的意境,绝对不能把情与景机械地分开,而应该多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善于调动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反复吟哦,闭目沉思,意会、神驰,真切地感悟到意境之美。

在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景”是有形的,是抒情的载体和基础。因而,欣赏散文优美的意境,还要对写景手法做一些必要的分析。在阅读中,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眼、耳、鼻等感官去体察作者笔下事物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其次,要注意作者写景的次序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写景物可以按方位写,也可以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还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写;可以远观、近看、仰视、俯瞰,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再次,注意分析描写景物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传神,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具体、形象、真实感人。最后,注意散文在描写景物时,引用的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旁征博引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横生。

总之,鉴赏散文,需要我们从即景、披事、体物、品人入手,从而探求散文的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提高鉴赏散文能力的过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只有潜心研读,持之以恒,鉴赏水平才会有不断的提高。

第三节 古典散文鉴赏

庖丁解牛[1]

[战国]庄 子

庖丁为文惠君[2]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3] ,足之所履[4] ,膝之所踦[5] ,砉然[6]向然,奏刀马砉然[7] ,莫不中音[8]。合于《桑林》[9]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0]。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11]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乎技矣[1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14]。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15]。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 ,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 ,批大郤[19] ,导大窾[20] ,因其固然[21] ,技经肯綮之未尝[22] ,而况大车瓜[23]乎! 良庖岁更刀,割[24]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5]。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6]。彼节者有间[27] ,而刀刃者无厚[2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29]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1]。动刀甚微,謋然[32]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3] ,善刀[34]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5]。”

(选自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

【注释】

[1]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庖( 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 文惠君:即梁惠王。

[3] 肩之所倚:靠着,这里指用肩膀顶住。

[4] 履:踩踏。

[5] 膝之所踦(yǐ):踦,支撑,接触。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6] 砉(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7] 马砉(huō)然:象声词,形容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8] 莫不中音:没有不合乎音律。

[9]《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10]《经首》之会: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

[11] 盖:通“盍”,何,怎样。

[12]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3] 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进,超过。

[14] 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全牛的。意思是和一般人看到的一样。

[15] 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整头的牛了。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16]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遇,会合,接触。

[17] 官知止而神欲行: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神欲,精神活动。

[18] 天理:牛天然的生理结构。

[19] 郤(xì):空隙。

[20] 窾(kuǎn):骨节空穴处。导,顺着、循着。

[21] 因其固然:因,依照。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22] 技经肯綮(qìnɡ)之未尝:技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意思是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不用刀去尝试。

[23] 车瓜(ɡū):股部的大骨。

[24] 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25] 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指一般的。折,用刀折骨。一般的杀牛者,每月换刀。

[26] 发于硎(xínɡ):发,出。硎,磨刀石。

[27] 彼节者有间:牛的关节间都有间隙。

[28] 无厚:没有厚度,形容刀口薄而锋利。

[29]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30] 每至于族:每到筋骨交错聚结处。

[31]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怵( chù)然,警惕的样子。视为止,行为迟:眼光集中在这个地方,行动也迟缓下来。

[32] 謋(huò)然:骨肉分离的声音。

[33]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情满足。

[34] 善刀:善通“缮”,擦拭刀。

[35] 得养生焉:指得到养生之道。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庄周,战国时期蒙人(今河南商丘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杂篇”“外篇”三部分。

【赏析指要】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一连串动词、象声词把解牛动作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并且夸张其解牛的过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生动地表现了庖丁动作的节奏感,再现了解牛的娴熟技术;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庖丁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跃然纸上。整个劳动过程仿佛艺术舞蹈,是一个令人愉悦享受的至高的境界。

文章中写到了庖丁“臣之所好者道也”,与文惠君“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的所得之“道”,尽管有很多不同理解,但是,我们今天仍能从庖丁解牛中得到的启示: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事务,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出自本文的成语如“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辑评】

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 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方实践后,19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

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里引申出来的。这一点,应予注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大抵率寓言也”。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

前面描写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16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有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

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3年前后的感受,19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

(选自吴功正.明察规律,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析[M]//古今名作鉴赏集粹.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

鸿门宴[1]

[西汉]司马迁

沛公[2]军霸上[3] ,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4]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5] ,使子婴[6]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7]士卒,为[8]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9]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10]时,贪于财货,好美姬[1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12]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13]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14]。”

楚左尹项伯[15]者,项羽季父[16]也,素善留侯张良[17]。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8]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19]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20]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21]者?”曰:“鲰生[22]说我曰‘距[23]关,毋内诸侯[24]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25]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26]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27]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8]。”张良出,要[29]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30]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31] ,籍吏民[32] ,封府库,而待将军[3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34]他盗之出入与非常[35]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36]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37]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38]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39]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40] ,然不自意[41]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42]。”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43]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4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45]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46] ,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47]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48]沛公,庄不得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