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31283900000047

第47章 结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私有制与分工的消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的主观意识的确立等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在相互引发、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合作不仅由物质力量决定,而且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制度规范的多维影响。研究合作不仅要研究人们所处时代的劳动方式,还要将人的主观意愿、人的发展联系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与合作、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所有这些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人的自由的最终实现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马克思,1960:516 )。马克思社会合作思想的真谛即在于此。

马克思的著作清晰地包含着人类幸福与社会合作的概念。要把这些分散的思想和观点联系起来以获得对其较为完整的理解,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应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资源匮乏与生活冲突,致力于解决人“应该如何更好地生活”之类宏大的问题,灿若群星的政治哲学家们都给出了似乎完满的回答,但要把理论建构转换为生活的现实图示却步履维艰。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包括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仅涉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更要注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合作水平的提升。

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了肩负的历史使命。他所要解释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首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思想体系中都孕育了丰富的现代社会合作理论因子。在现代社会,相互对立的社会群体如何应对人类共有的种种问题成为政治哲学家们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只有回归到马克思分析的经典社会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理论宝库中找到合理解决的力量,彰显出马克思社会合作思想的真正价值。

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合作的重要性为日益显现,需要从马克思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面对各种思想流派,我们应科学区分、批判和抵制错误的合作观,吸收不同学科视阈下合作理论的合理成分。马克思的社会合作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开辟理论发展的道路。它既不同于社会联合和社会协作,也不同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合作主义”。其次,把合作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形成合作促和谐、和谐提升合作的良性循环互动。最后,社会合作需要宽容的心态。马克思社会合作思想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理论资源,其理论精髓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合理看待社会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合作,吸收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确立正确的合作观,共同致力于民生幸福和社会安康,这一切是社会合作理论的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