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社会合作活动就得不到有效开展。面对多元价值的社会,人们必须处理好核心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关系。社会发展是多元化的,差异是存在的客观现实。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应对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兼容并包,才能吸引各个群体的积极参与合作,才能与时俱进而避免故步自封,才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在包容多样性中形成思想共识,不断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另外,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思想整合也有度的问题。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一元价值****,也不是社会精英乃至个人的专断。一元价值****在事实上否认不同群体价值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所以,核心价值体系应体现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尊重具有底线共识的多样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合作精神培养的现代性问题。一方面,多元价值观是有益的,它是一个社会活力和社会进步的体现,能为合作精神的生长提供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如片面强调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样也有其负面影响,多元价值观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消解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弱化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导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下降,出现导致社会分裂的因素。无政府主义和****主义正是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的极端体现。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核心价值作为人的主体活动和主体性存在,也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它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生成”的价值理性。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期,合作精神的健康生长无疑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社会合作的内生力量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中,尚存在着一个需要政治的社会形态,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马克思,1995:314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不仅需要以规定权利的方式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来整合与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方向性的精神理念,更是一种现实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社会合作、和谐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影响,不仅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夯实了思想根基,也为实现马克思的社会合作提供了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系统性、科学性,只是让人信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要解决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这就要求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与其心灵脉搏合拍。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能够以权威的专业素养回答人们的关切,使其成为人们愿意接受、心悦诚服的主流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领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核心价值教育要体现和反映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时代特征,在平实的语言和叙述中,体现出理论的深刻穿透力和逻辑的魅力。
而马克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创者。法国思想家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高度评价马克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德里达, 1999:21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意识中的主流,才能热忱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合作的明确方向;只有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只有培育和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才能使全社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动在社会合作过程中充分迸发。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有力整合多元价值观,而且这种整合不是强制性、刚性的“硬”整合,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性、柔性的“软”整合。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指南,并被内化认同、外化践履,进而为当代中国合作精神生长提供文化动力支持。
三、共产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激励合作精神的社会认同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在总结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直接制约着社会合作水平,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进程,是能否完成共产主义最高奋斗目的的重要因素。
(一)共产主义能凝聚思想共识
人是社会构成的核心要素,是社会合作的根本,整个社会合作过程和一切治理活动都是由人承载的。合作精神作为一种主体性意识,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合作活动。从社会发展的要素来看,人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同时还是支点。作为起点,人是社会活动的施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作为终点,社会最终服务对象是人本身,要满足人的利益需求和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作为支点,人是社会活动的载体和杠杆,既制造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摩擦,又是优化社会环境,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合作的核心力量。
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行为都可以找到它深层次的思想根源,思想引导规范着管理行为。恩格斯曾这样论述过:“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恩格斯,1972:274 )可见,思想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以思想来约束、规范教育对象的行为是合作的前提。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和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把这种科学的认识变成人们社会实践和行为的准则,使人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成为人们社会实践和行为的准则,支配着人的思想。要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成为共同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和行为规范,凝聚力是重要动力。
凝聚力作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精神意识的反映,并非抽象的,而是可以从内心的情感积聚爆发成为外在的力量聚合。凝聚就是不同方向的外力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形成新的力量,这种合力能够超越自然或社会的障碍创造出奇迹。“任何一种社会追求,如果不是社会中每个个体追求的简单叠加,而是该社会文化产生的精神追求的体现,那么这种追求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这种追求同时又与历史的进程并行不悖,那么必然会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韦伯,2002:2)历史已经证明,为了一个共同理想,成员们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可以使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部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从而大大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身份感。
现实的社会有制约全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有各种团体、组织的规章制度。各种组织和社会规范都起着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整体性的作用。但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群体,更需要有精神和思想上的同一性,需要有共同的理想来维护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人们的热情就会发生会聚作用,而相互激励,不断增强,人们的意志也因此而在团体中得到强化和加强。”(刘建军, 1998:150 )
(二)共产主义能促进实践转化
理想信念一经确立,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主体的行为实践。然而,理想信念所产生的精神动力是大是小,能否持续,取决于坚信何种理想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能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推动人的进步和事业发展;反之,非科学的理想信念所产生的精神动力要么发挥负面作用,要么不能持久。
马克思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不是虚幻的未来世界和虚无的“彼岸天堂”,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勾画的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通过人们的奋斗能够真正达到的“彼岸世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不但具有最大的物质价值,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不是让人们迷恋彼岸、憧憬来世,无所作为,而是催人奋发,给人以鼓舞。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虚幻的、孤立的,而是依赖于物质价值并为之服务的,它的现实基础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郑德明,2005 )******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998:13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一句名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共产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属于意识形态。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它的存在。
注释
[1].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中文版中,中央编译局将“集体”翻译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