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31282500000018

第18章 创新思维的要素(7)

187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俄国大作家列夫·托文斯泰在自己书房里不停地徘徊着,他正在苦苦思索着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语。这部小说的情节,他在前年就构思好了,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一直没有动笔。无意之中,他拿起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当他翻到后面一章第一句:“在节日的前夕,客人们开始到了。”他兴奋地叫了起来:“好呀!就应当这样开头……如果换了别人,就会先把客人和房子描绘一番,而普希金却开门见山。”他立即抽身返回书房,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奥布朗斯基家里的一切都乱了。”托尔斯泰的这部传世名著,就在这个春天夜晚的灵感闪耀中诞生了。

在此,灵感的出现与外部事物的刺激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离开这种特定的刺激,灵感就难以出现。当然,除了外部刺激和触发之外,灵感还是积极的思维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面试对话、辩论中的随机应变、巧妙对答都离不开灵感的参与。

刘吉是我国著名的宣讲家,改革开放以来,他与青年学生进行对话,灵感迸发,反应敏捷,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青年:扬州大明寺有尊大肚佛,两侧有副对联,上联是“大腹能忍忍人间难忍之事”,下联是“慈颜常笑笑尽天下可笑之人”。你能做到吗?

刘吉:我如果能做到,我不就成佛了吗?

青年:你谈的问题都挺新,看来,你主张“喜新厌旧”。

刘吉:是这样,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说:“除了对自己的爱人和文物之外,对什么都应喜新厌旧,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

青年:有人说你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五官科——摆官架子;口腔科——耍嘴皮子;小儿科——骗小孩子。你认为恰如其分吗?

刘吉: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是理疗科——以理服人,能医百病,潜移默化、增进健康,请你放心。

在与青年的对话中,面对咄咄逼人的发问,刘吉没有高人一等的令人厌倦的说教和训斥,而是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寓灵感的智慧与娴熟的口语表达技巧于思想教育之中。在对话中,“大肚佛”与“喜新厌旧”的对答令人感到轻松愉悦幽默,而就“思想工作”作出针锋相对的比喻,既贴切又以理服人。

我们教师应对突发情况,同样需要迸发灵感,同样需要敏捷反应。

某校文学院邵教授正在给即将毕业的中文系学生作《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报告,在讲到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应变能力的时候,下面的两个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打起来了,全场秩序大乱,大家纷纷伸长脖子观看那两位学生的纷争,演讲无法继续。看到这种情况,邵教授灵机一动,使劲敲了敲讲桌:“大家静一下!不用看了!这两位同学的打架是我事先安排好的。”

听到这话,同学们一下子全扭过头来疑惑地看着邵教授,那两位打架的学生也吃惊地停了下来,诧异邵教授为什么这么讲。邵教授不慌不忙地继续说:“我为什么设这样一个局呢?就是让大家知道你们将来当老师的时候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场景,因此机智的应变能力是必不可少。”听了这话,那两位打架的同学拼命地鼓起掌来。

看着其他学生有些不以为然的表情,邵教授接着说:“现在我来问一下同学们,假如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们会怎么处理才不至于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我刚才的处理方式不允许再重复,顺便说一下,我刚才撒了谎,其实刚才两位同学的打架不是我安排的。”听了这话,学生们才如梦方醒,雷鸣般的掌声随之响起。短暂的讨论过后,邵教授又开始了他关于语文教师素质的演讲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邵教授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将计就计,把听众带来的这个意外插曲变成自己演讲内容的一部分,不但化解了危机,而且还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观点,更提升了自己的形象。

其二,内部省悟型。指创造者对某一问题的顿悟,不是借助外部的刺激,而是通过内在的省悟,“思想的闪光”。这类灵感只有在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头昏脑涨”,仍无进展时,大脑的神经系统好像纵横交错的“电路”,绕来绕去无法接通。后来,由于潜意识的作用,电路突然接通,大放光明,问题迎刃而解。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谈及一次他为写好一篇作品里的晨景而冥思苦想。突然灵感来了:“我坐在房间里读书,忽然好像有什么东西推动了我,低声说:‘早晨的朴素的壮丽。’我几乎跳了起来——就是它!就是它,真正的美句啊!”这就是典型的内部省悟型灵感。

2008年编剧柏邦妮参与编写新版《红楼梦》剧本。在写到“黛死钗嫁”的情节时,实在写不下去了。

那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却也是最难把握和表现的一个场景。原著里,黛玉当时只有烧帕,以及说了一句:“宝玉,你好……”这两个细节,不能对原著有任何变动,而且导演还要求表现出黛玉死时的从容、高贵、壮丽,而这一切,仅仅是根据这两个细节就要表现出来,确实让柏邦妮觉得太难了。

那段时间,足有二十来天,柏邦妮动不了笔,那些平日里在她笔下满溢如花的文字,此时却凝重得无法驾驭。直到一天,柏邦妮坐在桌前,时光仿佛倒流百年,她似那个躺在床榻上的痴情女人。这时灵感突然跳出来,本似是灯枯油尽的她突然就像疯了一样开始狂写。事后,当这一集的剧本拿到那些红学专家和导演面前时,让她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剧本后面只评了一个字:好!当然,他们未必知道,柏邦妮的灵感来自长时间冥思苦想。

文中渲染柏邦尼二十来天的冥思苦想,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而形象。

三、灵感的特征

对灵感特征的认识,也有多种描述,主要有突发性、随机性、独创性等。

其一,突发性。灵感是一种突发性思维,灵感的出现往往不期而至,突如其来。人们在苦思之中,一旦受到某种启示,灵感就突然降临,又匆匆离去。灵感的出现时间极其短促,稍纵即逝。清代文人金圣叹曾说:“饭前思得一文未及作,饭后作之,则为另一文,前文已不可得。”苏东坡也有“作诗火急追亡捕,情景一失永难摹”的说法。

这就要求我们对突然闯入脑际的灵感及时捕捉,随时摘记。奥地利音乐家施特劳斯在多瑙河畔散步,大自然的美景诱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当时,他没带纸,急切之间,他竟脱下了衬衣,在衬衣上谱下了《蓝色的多瑙河》这首不朽的名曲。诗人歌德得知一个同学恋爱自杀的消息,仿佛眼前一道闪光,立刻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纲要,并在两周内完稿。

灵感的突发性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人豁然开朗。

其二,随机性。灵感的出现常常是人们始料未及、难以预测的。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出现,但在何时、何地出现,却是随机的,正如辛弃疾在《元夕》一词中所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原是一条被用来做城区排水的排水沟,因此里面污浊不堪。不知内情的女王访问剑桥,对簇拥着她的剑桥大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

在女王身旁的哲学家威廉休厄尔对卡姆河被污染一直持批评态度。这时,他机敏地接口:“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这条河是不适于游泳的。”

事后,人们赞赏这位哲学家智慧的表达,他当时并未深思,只是随机插话而已。

千真万确,灵感的产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

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小儿子在钢琴技艺上有更大的进步,便带着他去听著名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的音乐会。演出还没有开始,母亲在观众席看到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就走过去和她寒暄起来。这时,无人看管的小男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了后台,无意中闯入了“观众止步的区域”。

演出开始了,帷幕拉开,灯光闪耀。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一个小男孩居然坐在钢琴前面,聚精会神、天真无邪地敲打着简单的儿歌《小星星,亮闪闪》,即使帷幕拉开也丝毫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孩子的母亲惊呆了,她清醒地意识到,她的孩子极有可能将帕德雷夫斯基的音乐会搞砸。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先是诧异,然后蹑手蹑脚地来到小男孩身边,俯身对他说:“别停下,继续演奏。”随后,他坐下来,美妙的音乐从指尖缓缓升起,这别具一格的出场方式一下征服了所有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