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人必备管理故事与哲理
31244800000041

第41章 解读市场调研——入境问俗,不打无准备之战(3)

管理哲理:麦当劳的装饰都是围绕随意、轻松、温馨的原则灵活进行的,因为他们意识到快餐店的休闲与放松功能。这种“家”的氛围是最显功力的地方。它反映出企业对“经营与服务”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时髦与冷门

江苏省海门县秀山微型灯泡厂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不赶时髦,走冷门。他们采取“人弃我取,人下我上”的策略,决定生产一些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又做不来的“冷门”——甲晶1.5V、0.8A和1.5V、0.75A两种微型灯泡。这两种产品因无人生产而轻而易举地打入了香港市场。短短的几年过去了,秀山微型灯泡厂获得了巨额利润。

管理哲理:与其许多人挤到一个篮子里抢蛋吃,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去另一个篮子里找蛋吃。这个篮子里的蛋看上去虽然不多,但因抢的人少反而显得更多。

消费主流在哪里

以生产“耐克”运动鞋名扬全球的美国耐克公司,不惜重金聘请大批着名运动员替耐克鞋做宣传、示范。寻常百姓受其影响,在做健身运动时,自然对耐克鞋倍加青睐。与此同时,耐克公司十分注重研究寻常百姓的兴趣爱好和消费心理。

1980年,他们通过大范围、长时间的市场调查发现,认真对待跑步,能够做到天天如此的,多是年收入5万美元左右的中产阶级家庭,而美国这种家庭人数最多,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耐克公司就针对这种中等家庭的消费水平,集中力量设计、生产出一种价格比较昂贵、穿着相当舒适的跑步鞋。一经打入市场,深受用户欢迎,极为畅销。之后,耐克公司抓住时机,又把这种穿着舒适的高性能的大众化运动鞋扩展到棒球鞋、网球鞋以及其他运动鞋类,收到了极为理想的经济效果。

后来,耐克公司不断采取产品多角化策略,推出童鞋、非运动休闲用鞋、工作鞋和运动服装,使销售额大幅度上升。

管理哲理:商品市场是广泛的,但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其消费的主流。他们形成了消费市场的主力军。适应其需要,无疑便可获取丰厚的利润。

紫色棉被

日本有一家棉被厂的老板叫岗村。有一天他与一位图书馆馆长闲谈。这位馆长说:“在德川时代,听说有一位孝子送给他病弱的父母一套紫色的棉被。他的双亲因盖了这套棉被,不久就恢复了健康,真是太神奇了。”

听了这番话,岗村心生一计,决定好好利用一下这个无法考证的故事。

于是,岗村借题发挥,编造了一个孝子的动人故事。不久,他的紫色棉被开始畅销。人们也毫不怀疑地认为紫色代表了吉祥,盖紫色棉被可消灾祛病、延年益寿。

因此,岗村的紫色棉被成为抢手货,以至无法应付源源不断的订单。所以,一时间造成了紫色棉被在日本的大流行。那一年,日本的各大商店的紫色棉被共售出近万条。

管理哲理:流行并不一定是自发的,也可以人为制造这一现象。本来平淡无奇的东西,加上一种能带来好运的传说,便能够吸引消费者。

日本电视机的产品策略

在我国电视机生产企业还不发达时,日本电视机曾经一度占领中国市场。当时日本电视厂商们之所以会那么成功,和他们事先所做的详细调查是分不开的。在经过明明白白的调查研究之后,他们制定了相当明确的产品策略:

1.中国电压系统与日本不同,须将110伏改为220伏。

2.中国若干地区目前电力不稳,电视机要有稳压装置。

3.要适应中国频道情况。

4.为适应中国人消费习惯,电视机耗电量要低,音量要大。

5.根据中国居民住房情况,应以12英寸为主。

6.要提供质量保证和修理服务。

7.考虑到暂时尚无竞争,日本电视价格可比中国电视机高。

看了这份市场产品策略,就会发现,日本人当时的成功是建立在“明白”基础之上的。如果当时日本厂商也不问青红皂白,就稀里糊涂地把日本电视机搬到中国来,那恐怕就打不开市场了。

管理哲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有调查,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有效的竞争。有时候,需要深入了解情况,才能更明白。

驼鹿与防毒面具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已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接着他便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不然。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此后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

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管理哲理:产品不是靠市场检验出来的,而是自己推出来的。需求有时候是制造出来的,解决矛盾的高手往往也先制造出矛盾来。

梭鱼和猫

牙齿锋利的梭鱼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学会猫的一套手艺。它请猫带它到仓库里捉老鼠去。

“什么?亲爱的朋友,”猫对梭鱼说,“你可懂得这门行业?”

“捉老鼠有什么稀奇,我们在海里连小鲈鱼也常常捉哩。”

“那好吧!不过你可别说我没有警告你。”于是它们到仓库里去了。大家埋伏起来。

猫一会儿就捉到一只老鼠,等猫把老鼠玩够了,吃得饱饱的,才想起梭鱼朋友。可怜的梭鱼张开嘴巴躺在那里尾巴也已经被老鼠咬掉,只差一口气了。于是,猫就把它像木头似地拖回池子里。

管理哲理:外行人不做内行人的事。在市场中就有许多企业,觉得在原来行业中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应该到别的行业中寻找新的商机,但是并没有具备在这个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结果是大败而归。

聪明的报童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了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儿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小。

渐渐地,第二个报童的报纸卖得更多,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就更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

管理哲理: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先将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肯定不会再去买其他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卖得越多,你的市场就越小。

一“令”与二“虎”

一个人在荆州做官时,山上的老虎常出来吃人和家畜。老百姓要求县官除去饿虎。县官只下了一道驱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岩石上。凑巧那只老虎因故离开了荆州,他就得意地认为他的命令生效了。

不久,他被调至另一个地方做官。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刚强,很不容易治理。他认为刻在荆州岩石上的命令既然能够制服凶恶的老虎,就也能够镇住能识文断字的老百姓。于是他便托人去荆州描摹那个石刻。

结果,他不但没有治理好这个地方,反而因为治理不当而丢了官。

管理哲理:环境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了。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模式,但是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应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毕竟市场永远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