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
这是一本散文集。
此话不准确,应该说编入这套文选的几本书都在散文这个范畴。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以记人记事为主的散文集。
编这套书有个巧合。本来今年是我虚数60岁,仅想以此书留作纪念,可编起来才发现还有可纪念的,那就是我起步写作也30年了。对这个30年是绝对不应忽略的。如果说若干年后这个社会还能有我一点痕迹的话,就该是笔下的这些文字了。所以,编这套书更有了必要。
不过,编完了一看收入《笔墨人寰》的文章却只是近20年写下的,前10年的几乎看不到。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写作是从一个极低点起步的。我所以用写作而不用创作就是这个意思。初期的作品只是文学的摹写,或者新闻的续写,根本没有创新的能力。从写作到创作我足足用了10年的时间,而达到这个质变,除了我苦苦的求索外,鲁迅文学院给了我一次再造的契机。如果不是在那儿开阔眼界,潜心感悟,摸索的时间可能还要更长。
尽管收入的文章都是近20年的,也不能说作品就有多么成熟。原因在于,我一直想保持青涩的风貌。我以为作品的成熟和果实的成熟不乏同理,成熟了不是糜烂,就是坠落,惟有青涩才能永葆生机。因之,近年来我不断谋求散文的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贴近要表现的客体对象的形和神。这等于说,写质朴的物事,用质朴的语言;写绚丽的物事,用绚丽的语言。这个愿望,说起来容易,行起来很难。难就难在,一个作家的成熟,往往是语言的成熟,成熟即风格,形成风格后基本就固定不变了。所以,大凡阅读名家的作品,不看名字也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我这样要求自己未免苛刻,然而,如不这样就是跻身文坛也没价值。于是,下定决心这么做了。
当然,想归想,做归做,效果如何还要看作品。我的作品如何?我不能说好,只能说尽量往好的写了,力求实现自己的追求。不过,这追求确实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足够我探究一辈子了。尤其对我这个进入门径就用了10年的愚鲁之人,这简直有些胆大妄为。而且,我还要这妄为有所成效,那就更有些不自量力。惟其不易,又要化难为易,因而衷心恳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不胜感激!
2009年6月11日
总集
去年该出的文集拖到了今年,也好60虚岁变为60周岁了,花甲更为名副其实了。其中有着外在原因,主要还是自己忙不过来,通读一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校对就更慢了。如今即将付梓了,我要由衷地感谢关心我写作的领导刘合心、陈怀生、李小平先生,感谢为该书出版费心张罗的宁志荣先生,感谢耐心细致进行排版修改的郭刚勤先生、冀红梅、宜月茹女士,感谢设计装帧、美化该书的青年画家霍国刚先生,更感谢由台湾侨居加拿大的着名诗人痖弦先生抱病作序,点石成金。
今年又是我的父亲、母亲八十寿辰,这套文集的出版更有了新的意义,不仅是我花甲人生的纪念,也是献给父母二老的一份寿礼。相信如今仍把儿子当成小宝宝的父母,自然会对我的书籍出版倍为欣喜。那就让不才的儿子分享父母二老的欣喜吧!
2010年7月3日尘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