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记忆的网络上搜索,有关祖母的全是悲剧。祖母的悲剧却不是始自我记忆的起点,而是自从她和乔家结亲,就注定难有舒心的日子。
祖母叫周凤丹,小名欢女。娘家是与我们城居村隔河相望的伊村。伊村是尧的故乡。尧是上古时贤明仁爱的帝王,他的生命之光穿透岁月的风尘一直投射到今天。这个村庄过去有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有高高的门楼,门楼上镌刻着“伊祁故里”的大字。如今,围墙、门楼以及那伊祁故里的文字都荡然无存了,然而,尧的遗迹仍难被剥蚀干净,村子南端有个土垣,垣上高高耸立着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碑石,石上刻着“帝尧茅茨土阶”几个大字。茅茨土阶曾被视为帝尧屋舍朴实无华的象征,梁思成先生写《中国建筑史》还将这“尧堂高三尺”的土阶引为中华建筑的发端。我说这话似乎有些多余,因为这一切有形的东西和祖母的生命几乎无大的关系。我所以提及这些,在于由此生发出的无形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却永远遮蔽着我的祖母以及和祖母同辈的那些人。
起初,这种遮蔽是没人注意的,祖母的童年过得很好,好得就像她那个小名——欢女,一个欢欢喜喜的女孩,多美呀!冬夜,在漫长的冬夜躺在火炕上那暖烘烘的被窝里,祖母在呻吟和叹息的空隙不止一次回味她那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锁定在我的脑际,红红的太阳、暖暖的被窝、甜甜的点心,还有热烘烘的油茶。这一切缀连成祖母儿时的幸福,红红的太阳从窗户上照到炕头了,祖母还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待到睁开眼睛时看见了枕头边甜滋滋的点心和热烘烘的油茶。点心是早就预置下的,油茶却是刚从村胡同里的挑担郎那儿打来的。为祖母打来这份幸福的是祖母的母亲,我的老外祖母。祖母睁开眼除了看见这香甜的幸福外,还有老外祖母那比点心还甜、比油茶还香的笑容。跨过时空,我从老外祖母的笑容里看到了春温,也看到了冬寒。可惜,祖母只享受了春温,却忽略了冬寒。她不知道冬寒在那一次一次呈现的点心和油茶之后会蓦然出现。
在点心和油茶的春温中,祖母长大了,长成了个大姑娘。女大当嫁,祖母也一样,祖母的悲剧便由此启幕了。此剧的作者和导演老外祖母一肩挑了,她赐予女儿的春温结束了,接下来该是冬寒了。让女儿的生命深陷悲剧,毫无疑问她是缔造者。但是,老外祖母绝不是这般用意,而且悲剧的发展跌宕是她始料不及的。
按照老外祖母的构思,她是要为女儿找个两全其美的夫家。这两全其美中便掺杂了她的个人愿望。这是因为老外祖母在扳开指头谋划的时候,既谋划了女儿的前程,还考虑了自己的私欲。在此应该插叙的是,老外祖母堪称乡村谋划家。她的多谋善断是伊村,乃至周边村庄人人称道的。她嫁给周家生下了一女一男,女儿刚刚在被窝里学会了吃点心、喝油茶,儿子又呱呱落地了。这是她人生最辛忙,最需要帮扶,也最需要疼爱的日子。偏在此时,如天塌地陷,老外祖母的物质、精神依凭轰然崩塌坠落——老外祖父去世了。伊村的人都说,这个高门大户要垮了,孤儿寡母不踢踏了这份家业才怪。从后来的事实看,这样预料显然落入了俗套,关键是忽略了我老外祖母的能耐,而她的能耐全在于谋划。
村乡人常说,吃不穷,穿不穷,谋划不到要受穷。老祖母的行为又一次实证了这乡村哲学的正确。她的谋划很简单,就是用好一个管家,让他的智慧和力量成为自家的财富。他需要成家时,她给他钱;他需要家业时,她给他地。周家成为管家发财的摇钱树,管家离不开周家,不得不为周家尽心尽力。当然不管他从这棵摇钱树上得到多少元宝,都只能是一小部分。用前些年曾经流行的话说,是周家得大头,管家得小头。这样,老外祖母不费吹灰之力,就确保了祖母的点心和油茶。
老外祖母为女儿谋划夫家时和我前面提到的隔河相望的河有了关系。那条河在地图上名为汾河,村里人习惯叫它浑河。说浑河是比较的结果,我们村的周边溪水交叉,条条都是清流。惟有这汾河挟裹泥沙,波浪滔滔,而且不论哪条清水都要流进其中,进去了立即黄颜涂面,也成了浑流。因之,称它是浑河完全名副其实。若是现在看这河,也就稀松的像条蚯蚓。当年,可不是蚯蚓,是条龙,是条活蹦乱跳的龙。每年农历二月二一过,龙抬头了,河水顿时猛涨,能卷走木头浮桥,能掀翻浪中木船,来往于两岸实在不方便。我童年时跟随祖母渡河,什么样的惊怕都见识过了。船到河心,浪大流急,木桨扳得再快也稳不住船了。水手们只得扒掉衣服,扑通扑通跳了下去,边凫水,边扛着船吃力地前行,往往飘游下去好几里路才能到了对岸。这还是侥幸的,时常还会翻了船,死人的事是屡见不鲜的。老外祖母谋划女儿的婚事时,这河水肯定在她胸中惊心动魄。她是从我们村嫁到河对岸去的,来回于婆家、娘家,饱受了过汾河的磨难。祖母不止一次引用她老人家的话,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隔山虽远,多走几天就到了。隔河虽近,两岸可以对着脸说话,可是大浪滔天,干着急就是过不去。汾河这么难过,少过,不过,不就行了?别的还行,有一件事那是不办不行的——上坟祭祖。时常,汾河的波澜将老外祖母阻隔在沙滩,沙滩上的老外祖母便想到了女儿,要是把女儿嫁回娘家村里,即使自己过不去,不也有人代为祭祀了?这想法又一次显示了老外祖母的精明。
精明的老外祖母如愿以偿了,祖母和我的祖父换过生辰八字,订了婚事。公道说,老外祖母没有为了她的私欲而降低了给祖母选婿的标准。我们家在村里的光景是数得上的,老祖父在村上应着个头,祖父呢,还是个在城里读书的学生。别看现今在城里读书是件普通事,那会儿可是千里挑一的大难事。难在一要孩子是个读书的材料,二要家里光景好,供得起。我们家两头全占了,祖父那时风华正茂,前途无量,这还不是门称心如意的好亲事吗?
然而,就是这称心如意的亲事,让我那祖母还没过门就泪流满面了!
三
祖母在流过第一次泪水后是可以中断她这人生悲剧的。
前面的订亲,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是没有决定权的。不光是她,那个年头的女子都是如此。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很远,远到了娥皇、女英。她俩同时嫁给了舜还不是她们那老爸的一句话呀!她俩的老爸不就是出生在伊村的尧么?从那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成了女子嫁夫的规矩,这规矩笼罩了远近的天地。距离伊村遥远的人还深陷于尧划定的囹圄,与尧同村的祖母岂能挣脱这历史的跑道?前头的流泪不怪祖母,而后头的落泪祖母便脱不掉干系了。
祖母流泪的原因是祖父有了恋人。谁叫祖父是个青年学生呢?正当青春年华的学生,最易接受新事物,不站在潮头才怪呢!祖父便抢在自由恋爱的潮头了,和她共同弄潮的是个知识女性,读完女子师范已在我们村里的小学任教了。他俩有无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不得而知。只知道我们村的溪边河岸是个杨柳依依,风光怡人的好地方。没多久他们山盟海誓了。祖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让祖母山重水复疑无路了,这便是祖母流泪的原因,也是她中止悲剧的机遇。
祖父的机密泄漏了,老祖父当机立断,硬要在疑无路处辟开一条路来。他下令祖父和祖母成亲。祖父不从,闻讯后赖在学校不回来,成亲当天才被架回村里。祖父不去接亲,老祖父好说歹说不顶用,无奈拿起把菜刀当众就要抹脖子。若不是众人拦挡得快,一场喜事眨眼就要变成丧事了,祖父不得不屈从了。祖父去接亲了,太阳搁在西山梁了,他才到了伊村。这接亲法在当时是特别罕见的,人家都是一早出发,赶太阳照在头顶就娶回新人拜了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高高兴兴入洞房了。我的祖父却在别人家早就婚成礼就、人散席终的时分才进了新娘家,一时间村里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祖母无心去听这议论,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她的脂粉。这是她当机立断的时候,我敢说倘若就在祖母第一次流泪时,决心了断这门亲事,那么听到此讯的祖父肯定会心花怒放,老祖父也不必为此寻死觅活了。这虽然有伤风雅,可是既解放了周家,也解脱了乔家。
遗憾的是祖母在那无形的遮蔽中钻进了牛角尖。老外祖母看着泪水涟涟的女儿动了心,对祖母说:要不,咱退亲。”
她不会想到女儿却铁了心,对她说:我活是乔家的人,死是乔家的鬼,是沟,是崖都跳了。”
祖母的话让老外祖母活络了的心又沉死了。她应该明白,女儿不光吃过点心,喝过油茶,还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她的肌体和她的头脑都没闲着,都充塞着东西。这时候导演悲剧的老外祖母已失去了掌控能力,只能任由女儿头脑里充塞的那些东西主导以后的情节发展。老外祖母沦为看客了。
祖母被祖父娶进了乔家。她的登场出手不凡,还有点一鸣惊人的效应。原来,在娘家她不光是泪水洗面,洗过了再脂粉饰脸,还谋划了两个手段。头一手是在拜堂前施用的。她移步进入大院时抛出一把纸条,上面写着:张元女不要脸,抢不到花堂羞死你。
张元女是祖父的那位恋人,是祖母的情敌。祖母与她虽然素未谋面,但精神的搏斗撕杀已为时不短了。走向花堂的祖母转败为胜了,胜利者没有宽恕她的对手,向对手那滴血的伤口狠狠捅了一刀。张元女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心上人娶了别人,变成了负心人,还受到了莫大的羞辱,那种伤情可想而知。后来,她伤心的嫁了人,嫁人没多久就伤心地死了。毋庸置疑,张元女的死祖母有着无法逃脱的责任,她那比刀子还锋利的话语是投给对手的致命一击。是祖母杀死了张元女?祖母就这么恶毒和残忍?我不这么认为,跨越时空去看,祖母和张元女都成了一个符号,祖母操守的是传统,张元女冠领的是新潮,在传统和新潮的搏杀中,显然是传统杀死了新潮。传统真会杀死新潮么?要真是这样祖母就幸运了。可惜,冠领新潮的张元女会死,而新潮不会死,祖母还潜在着危机。
当然,祖母在打击对手的时候不会这么去想,她是个活生生的人,想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她没有忘乎所以,清楚地想到自己很可能陷入生不如死的境地。那境地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猜想该是鲁迅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那样吧!如果真成了那样,那她就前功尽弃了。为此,祖母一定进行了深思熟虑,她这后一手够烈的。就在她和祖父拜完天地要入洞房的时候,娘家慌慌张张跑来了人,对总管说了什么,总管就慌慌张张叫来媒人,媒人就慌慌张张跑到祖母身边,一搜,掏出了一把剪刀。这把锋利的剪刀让在场人的毛骨悚然,很明白,若是受了慢待,新娘就要血溅鸳鸯枕了!
天哪,喜事还有办成丧事的危险!
惊惧,在场的人都很惊惧,老祖父也不例外。老祖父和众人的惊惧最后都归结为祖父的惊惧。惊惧的祖父在一连串的摇头后认命了,驯顺地入了洞房。
祖母和祖父的婚事成功了,然而,她也就深深陷入悲剧难以自拔了!
四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一个周家的女人,被一顶花轿抬进乔家,怎么就成了乔家的人?为乔家生儿育女,为乔家操持家务,还要为乔家撑顶光景?而且,在履行这一切时是那么的死心踏地,没有一丝一毫地懈怠和虚浮,这到底为什么?
祖母过门后为乔家生下了一男两女。一男是我的父亲,两女是我的姑姑。在父亲和姑姑这一辈里,我称为大爸和爹的人都有。也就是说,父亲的出生是没有独到意义的。偏偏上天为祖母收藏并赐予了她独到的意义。祖父兄弟三人,他排行最小。他娶亲时两个兄长皆已完婚,而且分别得子获女。得子的是祖父的大哥,大哥却是老祖父收养的。二哥是亲生的却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女儿是要嫁出门的,即使是顶光景的材料,也像祖母一样不顶自家的门户,要去扑揽夫家的光景。尽管我有了爹,但那是祖父的二哥领养回来的儿子,所以在老祖父眼里我父亲的到来还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这个孙子身上流淌着他家族的血液。这或许是祖母的骄傲,也是祖母在水深火热中能将生命演绎为男人的精神支柱。
起初,祖母只是女人,包括日寇的狼烟燃烧到我们的村里,那时的祖母都没有改变女人的角色。日寇的狼烟先烧进北面的太原,祖父便从大学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家乡距太原有500余里,似乎离那狼烟很远很远。但是,回到家里喘息未定的祖父就将喘息传播给了家人和乡邻。小鬼子赶到了临汾,平川的屋舍不敢住了,乡邻们扶老携幼往西面的山窝窝里逃窜。我童年时代,家乡的父老经常会提起那惊魂未定的逃难,因而,常常感叹时下的社会真好,因为那十年前的惊悸仍如昨日,对他们来说安居就是天大的幸福。这种心态为以后那狂热的大跃进提供了最佳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荒唐的事就没有一个人反对呢?难道一个萝卜真能大到六亿三,全国人民吃一天?很显然,这荒唐比那逃难怎么说都少一些风险,多一些平安。孰料,这心态倒簇拥了那冠冕堂皇的荒唐。
祖母曾在这荒唐中回味往昔逃难的风险,哦,对于他人来说如果逃难是风险,那么我祖母的经历就是凶险了。那凶险我是在祖母上山砸矿的前夜得知的。全民大炼钢铁,村里的青壮年都被派到吕梁山中扑腾小高炉了,还嫌人太少,所以便将祖母这样的小脚女人也扩展进去了。祖母的尖尖脚一走三摇,在平路上还摇晃不稳,走山上那羊肠小路就更难了。家里人都为她提心吊担,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她叹息。哪知,祖母却坚定地说:
“能去,比起逃难这好多了,还有人管吃喝哩,咋不去!”
在祖母坚定的话语里,我听到了她逃难的凶险。那一天,祖母因为那摇晃的小脚享受着最优惠的待遇,她和我的大姑骑在一头骡子上。祖父则抱着我的小姑跟在后头,我的父亲或许是因为年龄稍大的缘故,只能用双脚去感受山径上的坎坷。转过一道山崖,祖父猛然看到前面的沟坡腾起一股烟尘,还有稀哩哗啦的声音响起,双眼一瞪,啊,小径上的骡子滚沟了!祖父腿一软跌在地上。后来回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他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哭声会连带出两个人的哭声,大姑在哭,祖母也哭!哦,她们都还活着,甩在沟坡里被荆棘棵子挂住了。可怜的骡子却死了,摔到沟底,头破血流,当下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