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尧都沧桑》《尧都人杰》之后又一部研讨尧都文化的文集,分“尧都编”“祖国编”“文明编”和“师范编”,主要是关于尧和与尧有关的种种事物及故事、传说的考察,汇集了各种权威典籍对尧都历史的认证,从而雄辩有力地确认了尧都平阳的历史地位;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胡正评价“最为称道的是,作者没有陷进史料,食古不化,而是用散文的笔致浓妆淡抹,深入浅出,既写得通俗好读,又让人读后有所回味,有所思索,从历史得到启悟,引发新的激情。”(胡正:《根在尧都丛书总序》)。
12、《尧都土话》,2003年8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和任如花。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临汾地方土语的文集,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着名文学评论家牛玉秋先生为此书写了专论《土话与文化》,说“乔忠延的《尧都土话》是一部新颖而别致的作品”,认为“文学要表现人类生活,语言不仅是它的工具,同时也是它表现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了解、掌握、运用语言,是每一个作家的必修课”,而“《尧都土话》提供了一个范本”(着重点为笔者加)。
《尧都土话》也是乔忠延自己颇为看重的作品,他说:“我以为能将文史大而化之的扛鼎之作尚推《尧都土话》。《尧都土话》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但是在表述时绝没有吊书袋式的旁征博引,是本土化了的文史,是乡村化了的历史。”(《答曾绍义教授十二问》,见本书附一)。
13、《尧都风光》,2003年8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和任如花。
这是一部旅游散文专集,也是五本“根在尧都丛书”的最后一本。尽管作家本人不甚满意,认为与其“说《尧都风光》是一本旅游散文,不如说是旅游广告文学”(《尧都风光·跋》),但专事旅游散文创作的散文家、《中国旅游报》副总编辑马力先生却在为此书写的《序》中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作者“是把古史化在笔下,用了平易的口气缓缓述出,独具史话的性质”,而且“诗兼史,可谓二美具。用语又求平实自然,饶得晋人风致”,这是完全符合实情的。
14、《山西古戏台——豪华落尽见真淳》,2004年11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出版,责任编辑为刘一秀、祁雪芬和张天恒。
这是由着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石山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山西》之一种,作者采用演戏的“启幕——第一幕——第二幕……谢幕”形式,将山西全省各地各式各样的古戏台以及神庙剧场等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并在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基础上,凝神静思,条分缕析,以灵动自然的文笔,写活了这个厚重而古老的课题,把一个易成为枯燥乏味、材料堆砌、学家匠人式的文字,成就为一部既有学术思辩,又有艺术灵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的专着。”(奚学瑶《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国散文评论》2008年第6期)。
15、《乡村记忆》,2007年10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和冀建海。
这是乔忠延几十年来写故乡农村生活的散文总集,共分“远逝的时序”“童年的碎片”“时光的童话”“艰涩的年轮”“生命的风光”“残存的往事”“先祖的轨迹”“永远的剧场”和“生灵的命运”十个小的系列,全方位地再现了刻在作家心版上的那一幅幅或喜或悲或苦或乐的乡村生活画面,“通过‘风物’、‘风土’和‘风情’这三个向度上的轮换聚焦,尧都故土沃野间的景物、水土和人生这世态的三重面相被次第照亮,一个层次繁复、场景立体、包罗万象和泥沙俱下之势的乡村天地,跃然出于纸表,带出一种扑面徐来、宛若历历在目般的现场感和亲近感。”(李林荣:《乔忠延散文集《乡村记忆》:沉静面对乡村的常态》,《文艺报》2008年2月26日)。
此外,乔忠延还出版了《襄汾揽胜》(山西人民出版社)、《平阳历代史话》(延边大学出版社)、《临汾城市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神话》(江苏少儿出版社)、《中国寓言》(江苏少儿出版社)等着作。同时还主编(或与人合着)了《多彩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表的故乡》(陕西人民出版社)、《娥皇女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击壤新歌》(书海出版社)、《春风杨柳》(太白文艺出版社)等作品。加上上述15种面世的散文(报告文学、随笔)专集,总计超过400万字。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业余”作家,乔忠延在必须完成一个基层官员应该肩负的工作任务之后,才能在“八个小时之外”的时间进行创作,而他竟然在并不算平坦无碍的环境条件下为我们献出了400万字沉甸甸的佳作,的的确确是真作家、好作家啊!
重要的社会影响
从前一节评述中,我们已经大致看到了乔忠延散文的重要影响:在他已经出版的15种文集中,差不多每一种都及时得到了评论家们的肯定。这些评论家们无论老、中、青,也无论是教授、研究员、文学博士,虽然评论的角度不同,但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了乔忠延的散文,“正如他的为人,真诚、朴厚、重情,有乡土的意味,有温馨的爱心”,做到了如巴金先生所倡导的“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我和文学》)。这些评论文章的绝大部分已作为附录载于本书正文之后,其主要篇名及作者如下:
1、席扬:《本真的情愫,撩人的韵致——乔忠延散文谈片》,刊《太原日报》1990年7月9日;
2、何镇邦:《寻常家语写华章——读乔忠延散文》,刊《散文选刊》1990年第9期;
3、王愚:《实用与性情》,刊《山西日报》(1993年);
4、韩石山、席扬等:《乔忠延散文作品众家谈》,刊《山西晚报》1993年10月14日;
5、席扬:《散文的风神——走向清远》,刊《梦幻岁月》(1994年);
6、何西来:《枯荣岁月·序》,刊《山西日报》1997年5月19日;
7、张中行:《炎凉岁月·序》,刊《临汾日报》(1997年);
8、楼肇明:《在丰饶和荒脊的网扣里“拔步”——序乔忠延〈远去的风景〉》;
9、段崇轩:《故都的沉思》,刊《山西日报》(2000年);
10、古耜:《在远逝的风景里咀嚼人生与历史》,《文艺报》2000年11月11日;
11、傅书华:《民间的写作》,刊《山西日报》2001年2月13日;
12、王愚:《根之茂者其实遂》,刊《名作欣赏》(2000年);
13、刘润田:《编织美韵的平实之笔》,刊《三秦都市报》(2000年);
14、艾斐:《飘扬的风景·序》,(2001年);
15、孙燕华:《青涩的本然——品评乔忠延〈远去的风景〉》,刊《当代文坛》2001年第1期;
16、宁志荣:《时间深处的痕迹——评乔忠延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刊《都市》2001年第2期;
17、胡正:《根在尧都丛书·总序》,刊该丛书各册之首(2003年);
18、段建宏:《戏台与人生》,《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9、奚学瑶:《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刊《中国散文评论》2008年第6期;
20、李林荣:《乔忠延散文集〈乡村记忆〉:沉静面对乡村的常态》,刊《文艺报》2008年2月26日;
……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一个作家的创作要得到众多知名评论家的首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评论家的评论不管采用何种评论方法,其重心都是依据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及其正确理论,从文学发展史的实际要求出发,选择那些确实对文学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对文学理论建设有一定贡献的作家作品进行总结与评论。由于散文创作的特殊性(如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性、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趋同性等),对于散文作家作品的评论,评论家们的选择和用语似乎更为严格、谨慎;如果是着名散文家参与评论并得到肯定,没有突出的特点和实实在在的贡献,就难上加难了,因为撇开“同行是冤家”不说,最要紧的是被评者必须拿出有别于评论者(散文家)而令其心服口服的“创新”成果。一句话,乔忠延的散文创作倘未做到在“精益求精”的路上走(张中行《炎凉岁月·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中不容忽视的‘这一个’”(古耜《在远逝的风景里咀嚼人生与历史》),成为“使我们的散文‘史’的研究有了‘活的事实’”(席扬《散文的风神——走向清远》),是断然无法得到北京的何西来、楼肇明、李林荣、张中行、马力,天津的谢大光、福建的席扬、河北的奚学瑶、辽宁的古耜和山西省内的段崇轩、艾斐、傅书华、刘润田、宁志荣等近20位着名文学评论家、编辑家、创作家的切实评论与推介的,自然也无法纳入“跨世纪优秀散文家研究丛书”,成为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4、05、07级部分硕士、博士生的研究课题了。
不仅如此,乔忠延的散文还有30余篇被选入北京、天津、广东、广西、湖北、山西等十多个省市出版的全国性散文选集,主要有:
1、《弯弯的桃树》被选入《1988-1990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新时期优秀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和《山西青年作家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2、《仙洞逍遥游》被选入《山西当代游记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小小寰球》被选入《当代散文精品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4、《合欢树下》被选入怀旧文学书系《失落的摇篮》(华夏出版社,1995年);
5、《骡子》被选入《1991-1993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6、《月亮的故事》被选入《山西文艺创作五十年精品·卷文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7、《狼》被选入《散文选刊》精品丛书《五十年前的最后一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当代散文选》(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8、《乡村土语》被选入“十年精短散文100篇”《美丽如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9、《鳝鱼》被选入怀旧丛书《老玩具,老游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尧都土话》被选入《2002年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2002年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2003年)、《2002年精短美文100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1、《闲情三题》被选入《2003年精短美文100篇》(长江文艺出版社);
12、《文人》被选入《现当代文诵读精华(高中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红楼俗话》被选入《2004年当代散文精品》(广州出版社);
15、《敝帚自珍》被选入《2004年中国年度散文选》(漓江出版社);
16、《台子》被选入《2005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年9期);《2008年精短美文》(长江文艺出版社);
17、《露台》被选入《2005中国年度散文选》(漓江出版社);
18、《伶魂》被选入《2006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世间最美丽的眼睛2005-2006散文精品》(百花文艺出版社);《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新世纪优秀散文选》(花城出版社);
19、《东临碣石观沧桑》被选入《2005中国年度散文选》(漓江出版社);
20、《在激流外永生》被选入《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出版社,2006年);
21、《翻阅骊山》被选入《2006年散文随笔选》(文化艺术出版社);
22、《黄河岸边的那条白狗》被选入《2007年精短美文》(长江文艺出版社);
23、《父亲是棵刺》被选入《2007中国年度散文选》(漓江出版社);
24、《大海是我的一汪泪》被选入《2007年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选》(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5、《土语圣境》被选入《百年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26、《燕子?春雨》被选入《2008中国年度散文选》(漓江出版社);
……
此外,还有《打春》一文在《山西日报》发表后被全国范围内发行数百万份的《语文报》作为佳作予以赏析,又被甘肃省2003年中考语文试卷纳入阅读试题。
乔忠延散文的重要影响还表现在多篇作品获奖上。它们是:
1、《弯弯的桃树》获1991年山西省青年散文大赛奖;
2、《仙洞逍遥游》获1990年山西省游记征文大赛奖;
3、《鼓人》获1993年《人民日报》精短散文大赛奖;
4、《壶口奏鸣曲》获1993年壶口杯散文大赛奖;
5、《土地》获1994年《太原晚报》散文征文奖;
6、《潇洒醉一回》获1996年《漳河水》杂志优秀散文奖;
7、《我的故乡西游记》获2008年《山西晚报》读书征文奖;……
对读者有益的优秀作品自然不止于被评、被选、获奖等现实层面,至关重要的是要继续经受时间的考验,长长的中外文学史都已证明,优秀之作不只是“有益于天下”,也一定是“有益于后人”(顾炎武语)的,所以乔忠延先后获得了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全国冰心散文优秀奖、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我们相信乔忠延的散文佳作不仅会受到当代人的关注,依然会受到后世读者的欢迎!
宝贵的创作经验
乔忠延的文学创作已历时整整30年,他在为我们辛勤奉献了数百万字作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从另一方面确立了他优秀散文家的地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值得特别重视:
第一,实写亲历生活,展示本真人生。
生活永远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而“散文领域——海阔天空”(秦牧语),大到宇宙苍穹,小到沙粒树叶,都可以成为散文题材,关键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要像已故散文大师秦牧先生所说的“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长河浪花集·序》),才能做到“写作应该对社会进步有益”(《答谢和自白》)。乔忠延自己也认为:“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美境感染人心,推进社会,同样,文学家也要用自己笔下的美好人物,美好氛围去塑造新人,推进社会……都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答曾绍义教授十二问》),所以他选择了写自己的童年直到中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亲历的真实生活,一方面再现了不同时期那一幅幅引人联想、回忆、反思的生活图景,同时又给读者展示了他人生路上的欢乐、痛苦和种种矛盾,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曲折前进的侧影,也看到了一名农村娃成长为优秀作家的心路历程,看到了乔忠延几十年来的生命轨迹。
应该说,乔忠延选择写亲历生活看似不经意,实则充满了“历险”,没有人生的自信和勇敢精神,是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的。如前所述,写亲历生活目的是要让读者看到作家的“本真”,而这种“本真”的呈现虽然保证了散文赖以存在的“真实”性,但还必须以“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后人”为前提,也就是说不管你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事景物,还是写你自己的所感知所觉悟的情志理性,都首先必须要“有告诉旁人的价值”、“对社会进步有益”才行,这不能不是对作家德、才、学、识的全面检验,哪一面有欠缺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