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妄言尘世
31227700000009

第9章 历史倒影(8)

周幽王拥着爱妃登上了烽火台,一声令下,烽火四起,烈焰腾空,顿时号炮冲天,鼓声如雷。各方诸侯带领将士匆匆赶来,跑得气喘吁吁,热汗流淌,却怎么骊山下风平浪静,不见侵敌?正纳闷,只听周幽王说,没有战事,只图爱妃一笑。一时间诸侯将士怨声载道,偃旗息鼓,踏着黄尘疲惫地归去。褒妃看得惊奇异常,禁不住笑出声来。美人一笑,周幽王也乐得欣喜若狂。这把火没有白点,总算如愿以偿了!

不说周幽王奖励虢石父千金,只说不久骊山真的燃起了告急的烟火。那是西戎国的将士杀到镐京了,周幽王慌忙命令点火求救。可惜,火光熊熊没将来,狼烟冲天没兵到,各路诸侯以为又是周幽王和爱妃闹着玩呢!前回的怨忿还未消,谁也不当傻冒再去上当。就这么西戎兵马闯入城中,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放火烧了宫殿,在冲天的火光中西周化为了灰烬。周幽王的行为应了句现代话:过把瘾就死!

骊山阻止了西周的运行,让历史的车轮转了个大弯,东周开始了。

笔记二:晋国变乱

没有想到已经淡忘的骊山突然又横卧在我的眼前。不,应该说是梗阻在晋国的历史车轮前面,稍不经意,就要人仰马翻了。

按说,晋国与骊山还有不近的距离,骊山即使再有威力,要干预晋国也鞭长莫及。偏偏有人头脑膨胀,率领大军征战到了骊山脚下。这个人是晋献公。在晋国的兴衰史上,他还算是一位有点作为的君主。他安定了国内就向外扩张,一下消灭了霍、虞、耿、魏、虢、郇等16国,疆土面积扩大了好多倍,完全有力量称霸诸侯了。这时胜利的凯歌不断奏响,响亮的凯歌令人冲动。晋献公一冲动,率领兵士杀过渭水,践踏了骊戎国,当然也就与骊山碰了个照面。不用说,那杀人放火的场景骊山看了个一清二楚。骊山无言,晋献公就退兵了,而且是喜滋滋退兵的。他从骊戎国君那里讨得了人家两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带回来和自己同床共枕、共享鱼水欢乐了。这件事史书有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写得明明白白。

原先晋献公就有5个夫人,这一来成了7个夫人。两位夫人各生了1个儿子,加上原有的3个就5个儿子了。5个儿子在君主里头不能算多,关键是立谁继位成了麻烦。如果车轮按照晋国先前的道路运行自然不会麻烦,可是,一趟骊山之行使本来不麻烦的事情成了麻烦。骊戎国君的大女儿是骊姬,生的儿子叫奚齐。这骊姬虽然没有褒姒那么娇美,也让晋献公神魂颠倒了。晋献公神魂一颠倒,晋国本来的秩序也就颠倒了。颠倒的起因是骊姬要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可是,晋献公早就立申生为世子,确立了自己的接班人。无疑,骊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搬掉申生这块绊脚石。骊姬略皱眉头就有了妙计,她要借刀杀人了。她借的刀是入侵晋国的北狄骑兵。她在晋献公耳边吹了一阵风,就把申生吹到敌阵前去了。申生一走,骊姬就着耳朵听他兵败被杀的消息,听来听去,却听到了人家报捷的鼓乐声。这小子命大,命大也逃不出骊姬的圈套。

待申生归来,骊姬就给他接风洗尘。申生当然高兴,哪里知道当夜骊姬就在晋献公的怀抱里哭泣着捅了他一刀,说申生调戏她!她怕晋献公不信,还要他亲自观看。

第二天,骊姬约申生到花园赏花。一进园就见蜜蜂、蝴蝶往骊姬头上乱扑,骊姬手忙脚乱驱赶不散。骊姬虽然年少,也是母辈,申生不敢妄为去赶。骊姬喊他,他不能袖手旁观了,连忙为她赶蜂驱蝶。这时,躲在远处的晋献公见儿子在骊姬头上乱摸,蹦跳出来,大骂孽子,就要杀他。骊姬却劝住了。

这骊姬可真是聪明到极点了。她可能知道晋献公不是周幽王,不那么好糊弄。若是如此杀了申生,有一天他醒过理来定会怪罪于她。那她还有好果子吃吗?骊姬杀申生不是目的,杀他只是要搬开拦路的石头,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君主,娘儿俩都过出人头地的好日子。她一忍,劝晋献公说,大多这事传出去名声不好,就饶了他吧!晋献公一听好感动,骊姬真是个明白人,不仅放了申生,而且对骊姬宠爱有加。

骊姬在晋献公的怀抱里寻找新的机遇。机遇很快来临了,申生回都祭祀母亲,按惯例要把祭品送给父母享用。晋献公回来要吃那肉,喝那酒,却被骊姬拦住了。扔一块肉给狗吃,吃了,死了;端一杯酒给宫女喝,喝了,死了!晋献公哪里知道这是他钟爱的骊姬作了手脚,当即大怒,下令捉拿申生。申生明白大祸难逃,自杀了。

申生死了,世子的位置腾开了。但是,论资排位还轮不到她的儿子奚齐,还有重耳和夷吾。世子的大山都搬了,还有骊山姑娘办不到的事吗?她略施小计,说二位是申生的同党,晋献公就派人去捕杀。重耳和夷吾见势不妙,匆忙逃到国外去了。就这么,骊姬的儿子奚齐当上了世子,晋国的车轮改道了。

如此安然下去也算,哪里知道这还潜藏着变乱,骊山非要遭扰骊戎的晋国也承受遭扰。晋献公死了,奚齐继位。大夫里克杀了奚齐,大臣荀息又立少姬的儿子继位,里克把她母子俩杀了。骊姬见势不妙,跳进宫中的湖里自杀,没待淹死却被拉上岸来活活拖死了。晋国大乱了。这一乱丧失了称霸天下的机遇,唾手可得的霸主地位,只因晋献公冒犯骊山而失去了。

笔记三:盛唐不再

立秋没有几天,我站在了华清池畔,也就面对了骊山。我似乎不是站在当代,而是跨进了唐朝的大门,感受着那由盛到衰,高空坠石般的落差。此时,密布阴云的骊山忽然露出了一缕亮光,仿佛是历史导演的一丝窃笑。

我在西安已待过数次,哪一回也没有像这次深进了长安古都的肌髓。就说盛唐吧,盛到何种程度?这回才知道,那时的都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皇城位于长安城的最北部,地势最高,是皇帝居住处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内中以太极宫为主体,落卧着16座大殿。皇城位于宫殿的南边,又叫子城,是中央机构所在地。隔过一条横街就是外郭城,而这条横街竟然宽达440米。不知道世界上古往今来还有没有比横街更宽阔的街道?外郭城是官吏和居民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它以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延展,挺阔出东西南北各14条街道,裁划出108坊。古城规整得如同一个棋盘,大诗人白居易登上观音台向城中一看,禁不住胸中的波澜,激动地写下: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唐朝的长安城真是气象不凡。据记载,那时的都城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明清时北京城的1.4倍。别的不说,清代皇帝喜欢以大清王朝相称,大了数百年还是大不过唐朝去。这样的古都放到世界上比较也是首屈一指的,比公元446年修建的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大6.4倍。盛唐之盛仅从宏大阔绰的都城也可以窥视一斑。

盛唐之盛,盛大得长安城也装不下了,也就盛大到骊山上来了。唐玄宗李隆基来到骊山一看,真是个好地方,不光山青水秀,而且山青水温,既能冲浪,又能洗桑拿,美得不能再美了。很快,环山筑宫,沿宫建城,名为华清宫,也有称华清池的。那宫城是个什么样子?杜甫那年从山边边走过,留下了诗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顶千门次第开。

宫殿之多,门扇之众,真可以和长安的宫城媲美了。只是外观的豪华填塞不满李隆基感情的空落。于是,便有了杜甫接下去的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人知是荔枝来。

笑颜消魂的妃子是杨贵妃。杨贵妃吃着千里奔波的红骑送来的新鲜荔枝,露出了让李隆基神醉的笑容。李隆基的感情世界,此时不再空落,而且盈溢的浪花四处喷溅,溅到了骊山下的“莲花汤”,也溅到了贵妃沐浴的“海棠汤”。可是,这位让他情感四溅的贵妃原来是他的儿媳妇呀!要让躺在儿子怀抱中的女人躺进自己的怀抱,这中间有着伦理道德的关隘呀!李隆基愣下决心,一咬牙弯过了这难以跨越的关隘,当然,他不会想到,这时候历史的车轮也紧跟着他拐进了弯道。盛唐就要衰落了,他却没有一丝一毫地感觉。他只知道,儿媳妇变成了道士杨太真。出入宫廷的杨太真已经将四肢舒展在龙床上,任由自己恣肆了。可是,他还嫌这种恣肆不名正言顺,接下来,他便将已经不是儿媳的杨太真册封为贵妃了。事情至此,李隆基还有什么顾忌呢?没有了,华清池成了他和杨贵妃歌舞饮宴的极乐世界。

公道说,这位被后人谥为唐玄宗的李隆基和那位被骊姬乱了心神的晋献公一样,在即位之初还是不乏作为的。可是,一旦深陷美人的怀抱,情感的风暴就让他们晕头转向了。李隆基当然意识不到这些,何况杨贵妃又不是时下只能性服务的小姐,她能歌善舞,将天子喜欢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跳出了万千风情,成了世代流传的《霓裳羽衣舞》。这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就“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就“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陶醉在温柔乡中的李隆基并不知道这样放荡神魂将会导致流血漂杵、万户萧疏的惨况。突然间,安史之乱暴发了,惊破霓裳羽衣曲”不说,而且“宛转蛾眉马前死”,而且“天旋地转回龙驭”。杨贵妃死了,死得李隆基“君王掩面救不得”。最可怕的是唐朝兴盛的景象像滚滚长江东逝水,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这可能就是骊山的杰作,也是骊山最成功的作品。它不仅改写了大唐的历史,而且,还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华章——《长恨歌》。白居易当年站在唐朝的峰巅纵观了不凡盛景,后来又在满目疮痍里看到了国运的衰败,于是用《长恨歌》倾诉自己,也倾诉了骊山的万千感叹。

辑录补言

我将三则与骊山有关的笔记连缀在一起了。连缀完我读了一次,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似乎说什么也难以说明白。骊山的能量不是我这一介草民可以估量的,它不动声色就可以扭转乾坤,就可以变幻鱼龙。的确这一切不是人可以度量的,所以,我只能辑录些世事供你思考。

写到这里,还有两件没有走进我笔记的事需要提及。这或许会进一步溅动你的思绪。

第一件事是说秦始皇。他就躺在骊山的脚下。《中国历代史话》载:他(秦始皇)即位之初,开始预建陵墓,即骊山墓。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墓内修筑宫观殿宇,陈设各种奇器珍宝。在陵东侧发掘出的3个兵马俑随葬坑,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马约6千件,形状与真人真马相仿。兵马俑坑的布置,是按军阵场面排列的,体现了当年煊赫的军威。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征用刑徒70余万……。由此可知,吞并六国的强秦的确强大。国强,军强,连帝王陵寝的陪葬品也强大得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导演说,秦陵风水最好。头枕骊山,脚蹬渭水,中间安卧的就是龙体。可是,如果秦始皇九泉下有灵,怎么也睡不着了。他一心要万代相传的家国天下,却怎么刚闭目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什么原因?或许骊山会一清二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骊山下的千秋变乱早该引起后人的警觉了吧?没有,这就有了我要说的第二件事。看,骊山下又来了一个人,谁?蒋介石。蒋介石来了却没有睡稳,五间厅的枪声惊吓了他,他仓惶逃了出去。许久后回忆那天的情景,他写下:

经飞虹桥至东侧后门,门扃,仓促不得钥,乃越墙而出。此墙离地仅丈许,不难跨越。但墙外下临深沟,昏暗中不觉失足,着地后疼痛不能行。不数十步至一小庙,有卫兵守候,扶掖登此山东隅……约半小时,将达山巅,择稍平坦处席地小憩,命卫兵向前巅侦察。少顷,四周枪声大作,枪弹飞掠余周身而过,卫兵皆中弹死。……乃只身疾行下山,乃至山腰,失足陷入一岩穴中,荆棘丛生,才可容身。

蒋介石被从那个岩穴中掏出来,活捉了。我去过那地方,盖了个亭子,叫做兵谏亭。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

说来真像是凑趣,一切变乱都往这骊山下堆砌,堆砌得让人难以辨识骊山了!骊山这貌美无比的肢体容颜里,为什么会潜藏着改朝换代的无穷动力?我悟不透。登骊山之巅,坐看行云,俯瞰尘寰,想到的是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忽然觉得,高巍的骊山与天耳鬓厮磨,早已将天道脉律,将自然法则,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因而便充当了天道自然的显形角色。我不敢再轻视自然,更不敢轻视像骊山一样的山川。

翻阅骊山,让我对骊山充满了敬畏,似乎那就是上苍高悬的一把正义审判之剑!

2005年9月7日

开头

草争高低,人活名望,不少人都信奉这个古训。

草争高低是为了活着。谁长低了就会置于别个的阴影下,失去阳光的照耀,蔫软、萎缩、枯黄,乃至失去生命。争,是草生存的法则。

人活名望呢?既然人活着,活着就可以了,缘何要名望?名望又有何益?

似乎可以这么回答:名望是荣华富贵的代名词,谁不希望荣华富贵?不过,荣华富贵不是终极答案,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荣华富贵还有贪图享乐的嫌疑,而贪图享乐是众人所鄙视的。好在,这荣华富贵可以过渡到光门耀祖的境界,光门耀祖又是传宗接代的最高境界,孔子不是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这光门耀祖既承续了祖上的香火,还光耀了先辈的门庭,哪个有志之士不思进取呢?

是的,古往今来为之奋求者如江河行地,波涌浪连,滔滔不断。可是,又有谁想过,光门耀祖的背后潜藏着什么?

九五至尊的皇帝应该说是光门耀祖的典范,就让我们走近几位,去体味这人间险峰的无限风光。

开头与结尾

我们把历史的典籍翻到西晋开国的端点,就会看到这次开头是以曹魏的灭亡为起始的。或者说,开头就是结尾,结尾便是开头。

朝代的两头

那时候,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天下,曹魏却没开头或结尾的主动权了。主动权已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掌握这大权的是司马昭,他把持朝政,架空了坐在龙椅上的曹髦。架空就架空吧,这样当皇帝又不是没有先例,当初你曹家不就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起家的吗?那汉献帝还不是乖乖当傀儡受你老曹家的摆布吗?可这个曹髦很是不识火色,居然还要作个《潜龙诗》发泄自己的忧愤,说什么“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蟠是蟠龙,当然是指皇帝自己了。那鳅鳝呢?岂不是指骂大权在握的司马昭了吗?司马昭难道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没有!闻知此诗,他公然佩剑上朝,显然是明目张胆向皇帝挑战了。

公道说,曹髦还算有点骨气,见司马昭如此骄横,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公然讨贼。讨贼要有实力,可悲的是他没有精兵强将,身后追随的是宿卫和奴仆,即使加上数百名有良知的宫女,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何况,此时的禁兵早已由司马昭任意摆布。曹髦刚刚宣布率宫人讨贼,中护军成济就率领三千铁甲禁兵赶到了。当然这是与他们卫护的皇帝对垒了。曹髦怒斥:

“我是天子,你们闯入宫廷,想杀君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