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妄言尘世
31227700000017

第17章 岁月迷魂(3)

毛公鼎呢?自然不必忍气吞声,它仍像以往那样不言不语。端方欣喜万状时,它不言不语;端方气极败怀时,它仍然不言不语。可是,就在它的不言不语里,世人发现,毛公鼎到了端府,端方没能像陈介祺那么安居乐业,不时就会气极败坏,暴跳如雷。时隔不久,他连气极败坏,暴跳如雷的权力也没了。革命党闹腾起来了,他受命带着新军去四川征伐。走到资州,新军突然变乱,反戈一击用利刃穿透了他的体肤。端方死在了血泊中。

毛公鼎无言无语看着端方死去,又看着端家人号啕大哭,进而再看着一窝猢狲惶惶不可终日。它可能不会知道,那慌乱竟是为了自己。外头世局混乱,兵匪肆虐,这价值连城的毛公鼎搁在家里随时都会招惹灾祸。这可怎么办?端家人就为这宝物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了办法。端方的女儿说给了河南项城的袁氏,喜期就在眼前,干脆把这烫手的毛公鼎陪嫁出去。这既嫁祸于人,又能省一笔钱,还说是用价值连城的宝物作嫁妆,落个大方得不能再大方的好名声。真是个绝妙的好主意!可惜袁家不傻,坚决不收这价值连城的嫁妆。毛公鼎在新嫁娘被花轿抬走后,依然待在端家。它一日赖着不走,端家人一日惶惶不安,却怎么家藏宝物的人日子竟然这般难熬?

端方会想到吗?我看不会。早知道这样,别说巧取豪夺,你就是双手奉送,他恐怕也不会要!

危机

端方家人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那是有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将毛公鼎当给了华俄道胜银行。这倒是个解除他们燃眉之急的好办法,一来不必为毛公鼎提心吊胆了,二来还换回不少银两可供他们花天酒地。只是,华俄道胜银行是外国人办的,端家坐吃山空,无钱赎回,毛公鼎随时都有易主流落海外的危险。

关键时刻冒出了一个人,这个人是端方曾经的拜把兄弟福开森。福开森祖籍加拿大,自小随父母移居美国,在中国的口碑却很好。他来华本是传教,可后来玩大了,成了教育家、慈善家、文物专家。1910年,中原大旱,担任华洋义赈会长的他募得100万美元赈灾。这个善举博得了皇帝的赏识,封赐给他二品顶戴。然而,头顶中国花翎的福开森在毛公鼎上扮演的却是极不光彩的角色。这一来,面临危机的毛公鼎更是危机四伏了。

福开森要端家赎回毛公鼎。明知端家无钱,拿什么赎?钱从何来?一听就是个馊主意。果然他要端家将毛公鼎卖掉。卖给谁?英国记者辛浦森。这不等于公开将毛公鼎倒卖给外国吗?福开森无疑是给端家引狼入室了。入室的老外开价是5万美元,时在1919年,5万美元仅仅相当于4万银元。端家人没有考虑要买毛公鼎的是不是个老外,他们不管老外、老内,要的是银两。家藏值钱的宝物就这一件了,不多索要些钱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因此,没有马上应承。

福开森替那个美国人议价时,毛公鼎要外卖的消息透露出去了。这在上层人士中引起了不小的哗动。知道的人中不乏爱国志士,他们眼见许多文物流失海外无不焦虑,先前这个福开森已将端家的不少文物倒腾了出去。显然,毛公鼎危在旦夕!

不,不能再让毛公鼎流落他乡!

让毛公鼎转危为安的就是这些爱国人士。虽然时过境迁,毛公鼎早已安然落坐在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可是,我伫足观赏时仍然念想着他们。我们应该记住的第一个名字是谈荔孙,其时他正任北平大陆银行总经理。银行是金融企业,自然以赚钱为目的。然而,得知毛公鼎的危机后这个总经理居然将营利放置在脑后。他告诉端家,如果将毛公鼎移当在大陆银行,他们出的利息将会低于华俄道胜银行很多。端家看重的是利,找上门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就这么,毛公鼎由外国银行转往国内银行了,眼前的危机解除了!

不过,这不是万全之策,谁敢断定端家不再出卖毛公鼎?何况那个福开森无日不在打毛公鼎的主意。要解除往后的危机,我们需要记住的另一个名字是叶恭绰。叶恭绰是个很有名望的书画家、收藏家。据说他长于书法,楷、行、草样样精通。他用笔独辟蹊径,落墨雄劲朴厚,成字却妍媚动人。世人誉之既有褚遂良的俊逸,又有颜真卿的雄浑,还有赵孟的润秀,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还喜好绘画,经常涂染些松竹梅兰,尤其擅长画竹子,那秀劲挺拔的翠竹酷似他性情地写照。每每成画,他兴味仍然难尽,还要挥毫题写诗词。诚可谓诗书画集于一身也!他钟情收藏,器物颇丰,有王羲之的《曹娥碑》、王献之的《鸭头丸帖》、3196家《全清词钞》等稀世珍宝,知晓的人无不眼红。与时下不同的是,冠之于他头上的书画家、收藏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都是业余的。他的书画及收藏只是个人素质的部分层面。叶恭绰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中年早逝,他在祖父膝下长大。祖父在清末任过翰林、户部郎中、军机章京等职,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受过良好的教育。晚清时期他曾任职于邮传部,民国时期先后担任过财政总长、交通总长。他的文化素养使他具有鉴珍识宝的眼光,他的任职阅历为他提供了收藏古物的资金。尽管如此,要拿出足够的钱将毛公鼎购入囊中,他还是力所不逮。所幸,又有郑洪年、冯恕等人相助,他们合伙买下了毛公鼎。过不多时,叶恭绰卖掉些别的文物,分别付给郑、冯等人银两,算是将毛公鼎独资购到了手中。

福开森、辛浦森倒卖毛公鼎的希望破灭了,毛公鼎外流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暂时解除了?为什么要用暂时?因为毛公鼎离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着不短的距离,要走进其中必须闯过一大劫难。这劫难它是如何闯过去的呢?

劫难

毛公鼎的劫难来自日本鬼子。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就是要掠夺资源宝物,怎么会放过毛公鼎这样的兆页国宝。不过,毛公鼎即使再大再高,也占不了多少地盘,它藏匿于屋宇的角落自然很难进入小鬼子的贼眉鼠眼。是啊,小鬼子发觉不了,也就无法下手。坏就坏在中国不全是仁人志士,还有余孽败类,这些社会残渣惟利是图,甚而不惜为了蝇头小利而卖身求荣,投靠侵敌。

上海沦陷时,随着小日本的闯入,叶恭绰匆忙出走,避居于香港了。匆忙之中当然带不走毛公鼎。带不走毛公鼎也没啥可怕的,侵入上海的小日本怎么也不可能在偌大个城市盯住这个宝物。然而,没带走一个人却是很可怕的,她是叶恭绰的姨太太潘氏。潘氏在上海独守空房的清冷自然令人同情,据说在财产上她得到的也不算多。本来这是个惹人怜悯的女人,可是,她后来的举止却遭到了国人的唾弃。这个可怜虫居然将家藏毛公鼎的秘密告知小日本了,这岂不是引火烧身?

毛公鼎随时都可能落入魔掌,真是千钧一发了!

所幸,潘氏只知家有宝鼎,却不知鼎藏何处,日寇三番五次索要均没有得手。此时,有一个人临危受命了,他就是叶公超。

叶公超是叶恭绰的侄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民国政府的官员。不过走近毛公鼎时他还没有跻身政界。这一日,在西南联大走下讲坛,叶公超看到了叔叔的信,要他火速赶赴上海保护宝鼎。信中说:“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答应。现在我将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

读到这封信,我对叶恭绰先生崇敬有加,不得不为他的爱国情怀连声赞叹。然而又不免忧虑,叶公超能否担当起这样的重任?不只是我,就是世人也怀疑他的能力,因为那时他只是一个学人。就算有点儿名气,也不过是个新月派的评论家。他去英国、美国留过学,第一个把艾略特的诗作和诗论介绍到中国来。回国后,先后在北大、清华任教。在北大,与陈西滢、徐志摩、林语堂同事,在清华,与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是好友。钱钟书、季羡林、卞之琳,这些文化名流都曾受教于他的门下。温源宁在《不够知己》中写到叶公超时说,他的谈话能涉及太阳底下的一切,外加太阳之上的一切。即使如此也无法摆脱他一介书生的形象,他能经得住血与火的考验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叶公超这位文弱学人称得上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到上海时,小日本又一次闯入叶恭绰的懿园寓所,搜查到了他的床下。叶公超的心快要提到嗓子眼了,毛公鼎就藏在那下头呀!可就在这时,两支手枪出现在小鬼子的眼前。搜到枪支,小鬼子以为是大有所获,狂笑着走人了。不过,他们带走手枪时,也带走了叶公超,诬陷他是间谍关押进了牢狱。谁不知道,这是要威逼叶公超交出毛公鼎啊?

叶公超在牢狱遭了大难,凶残的小日本给他施过7次刑罚。鞭打他,他不说,就让他坐老虎凳;坐老虎凳他不说,就用烙铁烫灼;烙铁烫灼他不说,就给他上电刑……百般残忍的刑罚使过了,叶公超都没有说,小日本真无奈了。

无奈的小日本正思谋着奈何,惊喜来了,叶公超的兄长叶子刚将毛公鼎送来了。不说小日本几乎欣喜若狂,我要先告诉诸位千万不要骂叶子刚,那个毛公鼎是个假的,是他仿铸的。叶子刚利用偷梁换柱的办法,瞒天过海救出了小弟。之后,他们费尽周折带着毛公鼎逃往香港了。

我们真该松口气了,毛公鼎总算逃过了这一劫,安然无恙地到了叶恭绰的手里。只是叶公超却没有再回到西南联大,走上了从政的路子。时人评价说,凭他的才智和所受的教育,叶公超本来该成为和胡适、梁实秋比肩而立的大学者。但是,拯救毛公鼎后,他不仅在西南联大消失了,在中国文坛也消失了,而且是永远的消失了。这是他的遗憾吗?文坛失去了一位风流才子,政界却有了一个操着纯正的牛津口音、叼着英国绅士烟斗的外交官,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和艾森豪威尔将军谈笑风生,让邱吉尔首相刮目相看。这是他的庆幸吗?

不得而知,世事就是这样让人难以捉摸。

归宿

说到毛公鼎的归宿,必须提及一个人,他就是陈咏仁。我曾经在文中以“有人”代替他的名字,这样写也交代的过去。不过,我总有些歉疚,毕竟当下不再是扭曲历史的时代了,何不实话实说?尽管陈咏仁曾有暗中和小日本勾搭的嫌疑,尽管解放后因偷税被治了罪,我还是如实写来,这样更能体现人身上的复杂性。

抗战快要胜利时,叶恭绰回到了上海。淡出政界多年后,家中只支不收,费用拮据,要供养在国外留学的几个侄子都拿不出钱了。他依靠自己的名望,悄悄打通关节,将毛公鼎抵押进银行换了些钱财。就在此时,陈咏仁找到了叶恭绰。他要买毛公鼎,而且提出要将宝鼎捐给国家。陈咏仁曾是一个很有名的机械设计制作师,在无锡开过铁厂。可惜日寇一来,竟拜倒在强盗膝下,为之收金属、制器械,沦为可耻的汉奸。这位腰缠万贯的汉奸,出于什么动机要买毛公鼎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免得治他的汉奸罪;也许良知谴责着他,使他寝食难安,迫使他给国家做一点儿贡献,减轻心头的重负。无论如何,他买下了毛公鼎,捐给了国家。就这样,出土后历尽坎坷的毛公鼎到了南京,时在1946年。那一日,为蒋介石六十岁寿庆而举办的“文物还都展览”开幕了,也就在这个展览上毛公鼎亮相了。毛公鼎的赫然面世,让人们叹为观止不说,还让这个展览大获成功。

之后,毛公鼎随同溃退的国民党到了台湾,落脚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的故事讲完了,本来那日站在这个国宝前面,我生出了许多感慨,很想在讲述之后概括出一二三四几条道理来,最后再像流行的文章一样来点哲思。可是,故事写完了,却发现这故事本身包含的学识哲理太多了,我还真不知该抽拔出哪几条为好。干脆就此搁笔,让诸位看官自己去领悟吧!

2008年12月6日

有关毛驴的琐事及思绪

毛驴是个蠢物。广泛流行于众人口舌的是倔驴、傻驴、憨驴、蠢驴,几乎没有一个褒义词乐意和毛驴联姻。毛驴确实可悲,最为可悲的是那篇《黔之驴》的文章,一文定劣身,毛驴的祖祖辈辈都难以逃脱蠢笨的定论了。

其实,黔之驴并非是驴的蠢笨。

毛驴初入黔,毕竟有过庞然大物的尊宠,毕竟有过声震河山的威风。驴一叫,连老虎都吓得远远逃跑了,这是何等的气魄!你道这老虎是好欺弄的?好歹也算个兽中之王,查前朝古代,访先祖列宗,哪个虎仔会这般稀松,驴子一叫夹尾逃跑?没有,只此一例。

可以说,毛驴入黔创造过征服史上的头等辉煌。

按理说,应该见好就收。毛驴如果就此休战,远走他乡,入滇,入川,或许还会创造再度辉煌。即是别无建树,那镌刻于贵州山水间的吼声,也足以挽回祖上蠢笨的名声了。

然而,毛驴却得寸进尺,诸般技艺演绎殆尽,遂成为虎口之食。丢了身家性命是小,毁了世代难以再造的名节事大,实在可悲。

怪驴的蠢笨吗?不。是那个载驴入川的好事者,不再让驴挪地方,导致了驴的悲剧。

在华夏征战史上,车辚辚,马萧萧,马出尽了风头,极尽了风光体面。毛驴与之无缘,生命也暗淡无光。

好不容易,毛驴的才能被发现了!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向老百姓征调毛驴驮运军粮。太武帝是结束五胡十六国大乱,统一黄河流域的元勋,试想,他率部征杀,旌旗猎猎,战鼓隆隆,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此乃何种气概!在这排山倒海的行列中,一队队毛驴驮粮载米,负重苦行,功德岂可小觑?

遗憾的是,朝中出了个贪官公孙轨。公孙轨公然下令,每征一头毛驴还要带一匹绢帛。毛驴上了前线,绢帛饱了私囊,弄不清原委的百姓痛骂“驴祸”。驴辈刚刚可望光临的一点荣耀即被横祸淹没了。

自此,毛驴家族暗无天日,默然苦驮过上千年岁月。一直到了近代,民族的灾难才奉送给它辈出人头地的机会。

斯年,日寇进攻太原。阎司令长官精心部署,命部将死守。部将得令,加高城墙,构筑工事,连城中街巷也堵满了草袋子。司令见状,明白了守将已做好巷战的准备,始为放心。即刻趋动马步,缓然南行。

岂料,司令前脚出南门,守将后腿出西门,带领兵马撤退了。小鬼子呼啦拥进城来,凶狠作贱自不待说,驱车南追,撵得司令兔子般逃窜。

一口气跑进山门。山高,沟深,路险。车无法坐,轿无法抬,马无法骑,只有人能走,司令长官却没腿脚功夫,行不多远,流汗,气喘,再难移步。

忽见,山洼洼里有毛驴拐出,一山汉牵驴,驴上坐一山姑,颠哒颠哒,好不诱人。不多时,驴上换了角色,司令长官开始了驴背生涯。

数年后抗战胜利,司令长官告别毛驴驱车回到太原,仍恋恋不舍称道:“毛驴虽然慢,却很稳当!”

“毛驴虽然慢,却很稳当!”

这种赞颂本来应该成为毛驴世家的碑铭,不料,却被一首低沉下流的民歌玷污了,歌云:

七月里七,八月里八,骑上个毛驴回娘家。

骑上个毛驴回娘家。

走到半路里,碰上个当兵的。

那个当兵的,不是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