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烛光喷薄
31227000000017

第17章 旧物家珍(2)

纺呀,纺呀,纺过春,纺过夏,纺过秋,寒天到了,大姑又纺冬日。纺过冬,又纺春纺夏纺秋天……箢子里的线蛋一天天满了,爷爷没有回来。大姑不停手的纺,纺一个搁进去,纺一个摞上去,纺一个塞上去。塞得箢子里的线蛋满满溢溢了,一个也塞不下了。再塞,顶尖上的线蛋滚了一地。大姑停了手,问奶奶:

爸咋还不回来呢?

奶奶张着嘴不知说啥,愣怔着流出了泪水。

大姑哇——的哭了,扑倒在炕上大哭,哭得窗纸也簌簌地抖。大姑病倒了。

2003年2月7日

老瓮

瓮,是缸。

瓮,在乡村里用处很大。大的装粮,小的装米,不大不小的装面。不只装粮食,装水也用瓮,叫做水瓮。

水瓮的水是担来的。我们村外有泉,泉水鲜活,村里有井,井水凉沁。泉水、井水都可以吃,担回来积攒进瓮中,吃完又担。

水完了装水,粮完了装粮,面完了装面,米完了装米,装满了又吃,吃下去,吃完了,又装……这就是庄稼人的日月。

庄稼人的日月在瓮里,瓮也就做得很好。上口圆,下底圆,中间肚子鼓得圆。圆得自然,柔和,流畅,浑然一体。外面又上了彩釉,黑则黑亮,黄则黄灿,不只是好看,隔湿防潮,美观实用。

装粮的瓮在家里,装水的瓮在院里。水瓮放在院里,春夏秋好过,冬日难熬,数九后会结冰,冰厚了会冻破。常常早上做饭,瓮上冰厚,舀不上水,要用厨刀背轻轻敲开。也有防冻的法子,打一张厚厚的草席,将瓮通体围实,水就不结冰了。

那一回,我在院里盘免子窝。先挖土掏坑,掏着掏着,小铣碰到了硬处,往旁边移移还硬。移着掏着,看出了是一张石叶。石叶是用来盖瓮的,光滑厚重,盖在瓮上老鼠拱不开,咬不烂,有歇后语说:老鼠咬石叶——白磨牙。我叫了几个伙伴,费尽力气,掀起石叶,果然,下面有口瓮,是个老瓮。

无意地发现,掀开了尘封的岁月,从瓮里跳出个悲痛的故事。

老瓮是老爷爷埋的,夜里埋的。夜里埋是怕人知道。偏偏隔墙有耳,老爷爷的秘密有人看到了。看见他挖土埋瓮,又往里面装了细软绸缎,暗暗笑了。

老爷爷看不见暗夜的笑脸,弹净身上的土,放心睡了。二日一早,唤醒家人,挤进人流,朝姑射山中逃难去。日本鬼子打过来了,杀人放火,村里人全跑了,跑进了山旮旯里。

山旮旯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窝里钻着。忽一日,人们发觉少了大锁。大锁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一日,两日,三日,见天没踪影。待有了音讯,是大锁的音讯,吓死人的音讯。大锁被日本人吊在村头的柳树上,肚子让刺刀挑了。树上还挂个包袱,鬼子说大锁私藏财宝,不给皇军,挑了他示众。

大锁在树上死了,臭了,鸟儿闻到味来了,挤挤攘攘地吃。鬼子待鸟挤成一团,放了枪子,一枪轰下来了一笸箩。

就这么,飞鸟吃大锁,鬼子吃飞鸟,直到把大锁吃成了一具骨架。鬼子砍断绳子,骨架落下来,喂了狗。

老爷爷从山上回村时,柳树上的包袱成了烂布条,可那烂布条的兰花花分明有些眼熟。待到天黑,悄悄地掘土,嗫嗫地掀了石叶,老瓮空了。老爷爷哭了,拍着自己的头脑泣道:

作孽啊——作孽!

2002年9月9日

汆壶

汆壶,是壶中的另类。

当初给它起这个名字的人肯定犹豫不决,思考再三,没有更合适的字眼,只好以壶相称。

从辞典上看,壶应有这么几个要素:一是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二是有把和提梁;三是用来盛液体;四是有嘴,从嘴里往外倒。而且有例为证:茶壶、酒壶、喷壶。看看,连举三壶,就是没有汆壶。

也是,将汆壶列入壶类总有点不大对劲。第一、第二要素基本符合。汆壶虽然不是陶瓷的,却是金属的;虽然没有提梁,却有把儿。但第三、第四要素出入便大了。用来盛液体,不是汆壶的功能。汆壶的功能和锅一样,煮水,还要煮沸。汆壶没有嘴,水从顶上进,也从顶上往外倒。说透了吧,汆壶根本没有壶的模样。民间说壶的样子是:肚大脖子细。汆壶没有肚子,没有脖子,直筒一柱,中空装水,早先是农家必备的用具。那时候没有暖壶,更没有现在流行的热水器。谁要喝水,灌满汆壶,生着火炉,塞进炉口,很快便煮沸了。

我童年时,汆壶的用处很大,不光服务于家人,还用来待客。亲戚朋友来了,生火做饭,再怎么快捷,饭熟总要有一阵功夫。因而,奶奶、妈妈常常使用汆壶,熬沸水,冲碗鸡蛋,先敬客人压饥。时常,我还能仰仗客人的脸面沾沾光,也蹭点蛋花汤享用。

至今,想起汆壶,那腾着热气的蛋花还在远去的岁月里喷香。我很怀念汆壶。

可惜汆壶早去了。汆壶消失在大跃进的年头。那年头时兴炼钢,全民上阵,村上的男女老少都去炼钢。在山里挖了矿,砸碎了,扔进大肚炉里,烧呀烧,烧到一定火候,流出的水,据说就是钢铁。偏偏那大肚炉不好伺候,一山一山的树木砍光了,烧完了,大肚炉就是不流水,不出钢。于是,就有人在家里打开了主意,收铁、收钢、收铜。凡和金属沾边的,一律搜罗走了。汆壶也没有躲过搜罗者的眼睛。

汆壶没了,有了暖壶。应该说这是个进步。暖壶保温,喝水比汆壶方便多了。只是,暖壶的水冲不熟鸡蛋,不能为亲戚压饥,也就断了我的口福。

现在想来,汆壶沸水实在是先人的聪明。收留一个汆壶,等于收留了一份先人的智慧。可惜,汆壶过快地消失使收留的愿望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2002年9月9日

中言心语:

近些年消失的物什很多,一个物什的消失很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消失。消失里包含的是进步,这是指正常的消失。像氽壶那样的消失就不正常了,毁了农家的生活用具去充当政绩,实在可耻。但是,在有一段时间里这可耻竟是公然行世的,这可能会让如今的小青年感到奇怪。

2009年11月13日

弹弓

弹弓是我四十年前的玩物。

我的弹弓不错。弯叉的木棍上拴了两条皮筋,皮筋的中间是一小片牛皮。在那片牛皮处捏一粒石子,用力拉皮筋,拉展了,一松手,石子就会飞出好远。

同学们用飞出去的石子打麻雀,我也打麻雀。

那时候麻雀真多。屋檐间栖息的是麻雀,头顶上翻飞过的是麻雀,树梢头嬉闹的是麻雀。放了学,伙伴们手拿弹弓,村里村外,跑进跑出打麻雀。我也一样,连饭也顾不上吃,回家匆匆往嘴里扒拉几口,一撂碗跑了,跑到母子河湾里打麻雀。河湾里树多,树枝上麻雀多,在这里打麻雀省心,不必担忧石子落在人家的窗户上,打碎玻璃,招惹麻烦。我在河湾里放开手脚的弹拨,石子一粒接一粒飞出去,麻雀一群接一群飞起来,就是没有一只被打中。越打不中,越盼打中,越不愿离开河湾,时常误了上学。

打麻雀的高手是弹哥,弹哥比我大几岁,他每日打雀出手不空,因而,没人叫他的名字,尊称弹哥。我也羡慕弹哥,也想像他一样每日都有收获,就跟着他学艺。那日一放学,我便尾随在弹哥的身后,巴望得了他的招数,一用便灵。谁料,他不打麻雀,却蹲在瓦砾堆里砸石子。砸得细致认真,每一粒石子都要砸掉棱角,磨成圆球。好半天才砸成一粒,往口袋里一装,埋头又砸。我蹲得腿麻了,也没砸成一粒,索性走开,奔往河湾。河湾里有的是石子,我都是随用随捡,上弓即弹,哪像弹哥这么麻烦?

我在河湾和麻雀嬉闹,弹弓不断飞射,麻雀不断起落,却一只也没有中弹。转了几道弯,碰上了弹哥,他揣着石子来了,见了麻雀,装石弹射,就见一只扑楞着翅膀不往高处飞,只在地上钻,中弹了。

我明白了,弹哥的技艺不在弹弓上,而在石子上。可是,砸石子要有耐心,我熬不过那漫长的枯燥,我也就没有那圆滑的石子。圆滑的石子飞出去健稳,不随风飘,能直击目标。我没有这样的石子,也就没有中弹的麻雀。如今,我把那古旧的弹弓握在手里,忽然记起了一句平常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是磨刀和砸石子一样,是没有收获的劳作,是需要耐心的劳作。

2003年11月9日

中言心语:

欲速则不达。再读这则短文时,我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人最重要的成长,不是肢体的,而是精神的。精神的成长来自于经验,经验来自于阅历。阅历每个人都有,但经验未必都有。

因此,有心人才能提高生命质量。

2009年11月14日

粉牌

粉牌应该是小黑板的前身。

挂在墙上,用于记事,或者公示。我家的粉牌是木头做的,半寸来厚,长方形的横板,但去了上头的两个直角,看上去温和了好多。牌面染过黄漆,用时将红颜料化开,毛笔蘸上,书写即是。写好,牌顶有铁环,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就昭然于众了。

粉牌原是挂在襄陵县城的。县城里有我家的铺面,里头卖油盐酱醋,价格就标在粉牌上。有了变化,卸下一擦,重新写上。粉牌有些明码标价的作用。

当然,我和粉牌打交道的时候,铺面早垮了,垮在了一场官司。二爷去邻村看戏,戏场里起哄打架,打得头破血流。二爷上前劝阻,也被撂倒在地上。打斗还在继续,继续出了人命。

人命关天,官府追究,不捉凶手,却赖住我家二爷。二爷被抓进监里,老爷爷也被牵连进去。老奶奶慌了神,变卖家当,变卖铺面,把银子花干了,光景花塌了,老爷爷和二爷才回到家里。一进门,看看塌倒了的家景,老爷爷潸然泪下,老奶奶更是捶胸痛哭。老爷爷不敢再悲伤,忙劝老奶奶:

官人太贪,就是谋划咱的银钱哩,咱花钱消灾,是好事。

粉牌就是铺子倒闭时捡回家里的。

无意,粉牌成了我练字的用具。放学了,我就在粉牌上写字。先写:一、丨、丿、乙;再写:人、口、手、足;后写:山、石、水、火。写到山石水火,写不下去了。一日,村头儿到我家说事,我就在边上练字。写好擦了,擦了又写。写了擦,擦了写,村头看着说:这把戏挺好使唤的。

村头儿对奶奶说,大队部正缺这东西,走时提去我家的粉牌。

我不情愿,噘着嘴,不敢吭气。奶奶还不敢得罪神神威威的村头儿,我一个小娃娃能咋?

可是,隔不多日,我看见粉牌挂在了代销店窗外,上面写满了各种商品的价码。代销店是村头儿老爸开的,村头儿的老爸就是村人的老爸。村头儿没把粉牌挂在大队部,却给了他老爸,我真有点生气。生气又能怎样?一个小娃娃。

过几日放学,见粉牌上换了字:收购鲜蛋。

这鲜蛋是鸡蛋、鸭蛋,是要新鲜的。收购就是平价把各家的鸡蛋、鸭蛋买走,一斤只给3毛钱,而要暗地里卖,至少也卖6毛钱,众人都有窝囊气。可是不卖又不行,村头说,这是政治任务。谁也不敢和政治作对,弄不好扣个反革命帽子,游街、挨斗吧!

我看那几个字,咋也不顺眼。放晚学时,我走得很迟,天黑了才往回走,手里握了一团蘸了水的旧纸。悄悄到了粉牌前,轻轻抹去个“鱼”字。

二日,赶我上学时,粉牌前已经围了不少学生,大家指指划划,挺兴奋地嚷嚷:收购羊蛋,嘻嘻,哈哈。有人嘴巧,早编出了顺口溜:

村头儿爸,不简单,

不收鸡蛋收羊蛋。

粉牌前的笑声哄闹了一村子。

2002年10月10日

灰筛

灰筛是用来筛灰的。

那年月日子很艰馑。烧火做饭焚过的炉灰不舍得倒掉,要用灰筛罗过,将那细碎的煤核捡出,铲进炉子里再烧,还能做饭取暖。因而,灰筛是家家都有的用具。

灰筛对于我来说,筛灰是次要的,而捕雀才有无限的乐趣。

捕雀要在冬天,还要是下雪的寒日。雪越大越好,往地上厚厚盖上一重,再盖上一重,满地银白,风光亮眼。这时,麻雀却惨了,日子变得倍为艰难,觅不到吃食了,饿得乱飞乱叫。

灰筛的乐趣登场了。

扫开院子里的雪,将灰筛支在当中。支顶灰筛的柴棍尺把长,拴一条绳子,绳头在门里,抓在我的手心。远远瞅着,瞅见麻雀进到筛底,轻轻拉绳,灰筛便扣了下来,那麻雀也就乖乖被擒了。

麻雀并不憨,到灰筛下去是找食吃。若要没有吃食,不待你拉绳,转身就会跳出去飞走。因而,灰筛下要放些谷粒。这办法起初还行,用上几次,受过惊吓的麻雀,不再往筛下钻,便不灵了。于是,只好在筛外撒些谷粒,一直撒到筛底。麻雀从远处吃起,吃着吃着,不知不觉吃到了筛底,吃进了圈套,成了笑料。

儿时,我笑得十分开心。

年过半百,回首往事,心里却沉沉的。总觉得人生也如一只小雀,一个无形的大筛就架在眼前,筛里筛外都是诱物,或是钱财,或是职位,或是名誉,吸引着我去觅捡。若是得意于觅捡颇丰时,肯定已在筛子下了,肯定有人因为我的得意而得意,甚而比我更得意。

那人是谁?是上帝?是时光?更像是需要秩序的空间。

2003年11月9日

中言心语:

人生也如一只小雀,一个无形的大筛就架在眼前,筛里筛外都是诱物,或是钱财,或是职位,或是名誉,吸引着我去觅捡。若是得意于觅捡颇丰时,肯定已在筛子下了,肯定有人因为我的得意而得意,甚而比我更得意。

井绳

一条井绳维系了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

这绳子是条井绳,我家的。来借绳子的是斯文老汉。老汉是外乡人,姓啥叫啥很少有人知道。只因读书识字,人称斯文。斯文原是教书的,要不是反右派斗争可能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讲台是他得心应手的地方,偏偏把他打发到汾河边种田来了。他身瘦力弱,抡几下锄,便呼哧哧喘气。

斯文老汉病了,邻居给了他一颗鸡蛋,却没热水冲。吃食堂了,家家不点火,不搭锅,没奈何,他只好去食堂。食堂掌火的是二货,二货三代苦贫,都不识字,也烦人识字。接了斯文老汉的碗,看一眼,火从心起,猛一扔,那碗碎在当院里,鸡蛋糊了一地。还骂:

吃你娘的脚!

斯文老汉含着两眼泪,低下头走了,在屋里躺了多日。

众人都说,斯文老汉人善。是善,不善又能怎么?还斗得过二货那红人。二货因扔了他的碗,立场坚定,更红了。

不过斯文老汉借井绳打水的时候,二货也塌了架,因在食堂挨过锅,众人揭发他多吃多占,四清队把他关了起来。

斯文老汉借了绳,拴了桶,从井里打水。井绳有个钩,钩头有个夹,夹住桶系,桶不会掉进水里。桶下到水面,上头要甩绳,不甩吃不上水。斯文老汉一甩,没吃上水;再一甩,还没吃上水。这是咋回事?又使劲一甩,桶碰处软绵绵的。不对呀,停住手,低头往井里一瞅,像是个人。一喊,应了,竟是二货。

二货哭了,斯文老汉慌了。

正是寒天,二货掉在冷井里了,还不冻死呀!叫人快捞,这井离村半拉里地,来不及。不叫,凭自己那点力气,吊桶水还喘息,怎吊得上人来?没顾上多想,斯文老汉豁上命了。

他喊二货钻进空桶里,抓紧绳子,使劲起吊。不是吊,乡亲们说吊水都是拔水,拔的好费劲。绳子上了一尺,斯文老汉出汗了;再上一尺,喘气了;又上一尺,脸红了,腿软了,牙也咬得眼珠鼓圆了。他使尽了力,井绳却不见往上。自觉拽不住了,要往下掉,腿一弓,坐在地上,仰着身子,一寸一寸往上拉。还有二三尺,却一点儿也拽不动了,揪紧,一点儿也不敢松手。松手,二货便又栽下去了!也该二货不死,有人来担水了。二货得救了,斯文老汉瘫倒了。

二货又被带回去,头头审他,为啥跳井?

他说,不想活啦!

问他为啥不倒栽?

他答想落个整尸。

再问下去为啥不死?

二货哭了,说想老婆娃儿们。

事情过去了,斯文老汉歇几日,又喘息着干活了。运动过去了,二货没事了,又硬朗成个人模样了。

此后,斯文老汉没再借过井绳,二货来得比先前勤了。后来才知道,二货给斯文老汉送水,一直送到他不再喝水了。

2003年10月31日

饰件

饰件消失在大炼钢铁的狂热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