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31226300000028

第28章 每天读点品格哲学(3)

在《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拉刻斯说,一开始就研究整个德性是一项难以胜任的任务,因此不如先讨论美德的一部分,例如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等,然后再来讨论美德,这样可以使研究轻松些。拉刻斯表示同意,于是讨论就集中到了什么是勇敢这个问题上。苏格拉底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要求拉刻斯给“勇敢”下一个定义。拉刻斯觉得这不是什么难题,他认为,“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而不逃跑的人,你就可以说他是勇敢的”。苏格拉底虽然一眼就看出这不是定义,而是举例,但他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而是提出其他一些勇敢的例子来进行反驳。比如,跑动着与敌人战斗的算不算勇敢?暂时撤退而后反攻的人算不算勇敢?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才指出,“我要你回答的不仅仅是重装步兵中的勇敢的人,也是骑兵及所有战士中的勇敢的人,不仅仅是战争中的勇士,也是在海上航行中的勇士以及所有在疾病、贫困以及公共事务中的勇敢者;不仅仅是抵御痛苦和恐惧的勇士,而且也是抵挡欲望和快乐的刚勇之士,无论他们是坚守岗位还是进击敌人。”也就是说,“勇敢”作为所有这些行为中都共同具有的性质是什么。拉刻斯还是不明白苏格拉底的意思,于是苏格拉底只好进行启发。例如,对于“快”这个概念,可以作如下定义:“在很少的时间内能做许多事情的能力”。这个定义可以运用于“快”的一切特殊情况。拉刻斯受到启发后,又对“勇敢”下了一个定义:“勇敢是灵魂的忍耐”。就这样,苏格拉底一步步引导拉刻斯,让他对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格拉底对“勇敢”的思考对我们启示很大。勇敢,在中国古代,有“匹夫之勇”和“君子之勇”之别。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因为只要有几分血气,有几分力气,不要有任何志向和修养,随便什么人都做得到,而且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战果,因此是“匹夫之勇”。

那么,什么是君子之勇呢?北宋的哲学家苏洵(苏东坡的父亲)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句话出自苏洵的《心术》。意思是说,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脸不变色,即使麋鹿在旁边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

《心术》是苏洵题为《权书》的十篇论文中的一篇。本文根据我国历代军事理论和经验,提出了自己对用兵的主张。其中有些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如对战争要“知理、知势、知节”,曾给后人很大的启发。全文提出八条意见,自成段落,但又都围绕一个中心。文章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上文所引之句,是讲当将领应遵循的法则,应该是首先进行精神、意志的培养。泰山崩,比喻意外的变故;麋鹿兴,喻指美好事物的引诱。这是说面对惊吓和引诱都毫不动心,这样才可以为将,才能克敌制胜。全句写得气势磅礴,设喻得当,反衬有力,可谓神来之笔。

不错,“君子之勇”表现的是沉着,是定力。苏东坡说,这是因为“其所挟也大,其所致也远”。也就是说,为了远大的理想,可以暂受一时之辱,或不计眼前的得失。所以,“敌进我退”不是懦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不是怯懦。当然,一味蛮干,为当下的面子不顾远大的理想,也不是勇敢。楚汉争霸之际,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前胸,腰不能直,便顺势弯下腰去摸脚趾头,还大骂说:“臭小子,射中我的脚。”然后掉头就跑。这就有些机智,也可以说有些狡猾,但不能说就是窝囊和胆小。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的,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而是把战场当做了个人技艺的表演场。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点子上。

勇敢是灵魂的忍耐,苏格拉底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们仍然不失教育意义。正如于丹老师讲过的那个故事:一个人可能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然后他可能在星期二就开始给各个朋友打电话,他要复述这件事。他跟十个人以上复述这件事,每复述一次他可能又挨了一回打。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地说:“我不上班了,这事太郁闷了。”所以要找派出所,去通缉这个人,然后再找朋友,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到星期四,情绪就更抑郁,开始跟家人吵架了:“你说我为什么挨这顿打?”这一个星期有可能就这样过去了。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很明显,这只能意味着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当然,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完全有能力把这个伤害缩到最小,那就是让它尽快过去,找一个更为积极的事情,去消除负面的意义。这样做的话会腾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时间和一种更美好的心情,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说,灵魂的忍耐才是真正的勇敢,而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这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这才是现代的“君子之勇”。

诚者无妄——诚实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

自由是思想不受约束的条件和标志,而诚实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从哲学上讲,诚实是一种信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中对真实世界的信念。正如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斯在回答美国《高等教育年鉴》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诚实就是对真理的一种态度,就是承认真理的存在。他说:“我用真理一词,是指我们关于世界所说的信念、推测或事情,它们或真或假。而真理性则是人们态度的一种品质。它涉及的是人们对真理的关系。有许多人极其偏好真理性,就是说,他们想要揭露虚假的骗局,他们不想受到欺骗,但是其中很多人却对存在真理这件事情变得非常怀疑了,特别是在历史领域。我认为,这就是使得他们对诚实和准确的关心变得完全空洞无物了。”

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心里头怎么想的,就让它怎么表现出来,这是诚实的表现。诚实最主要的就在于“不假不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实的人总是以真实的一面出现在世人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所以诚实的人总能赢得普遍的信任。我们通常总是把诚实与可信连起来说,这其中“诚实”是前提,是原因,“可信”是结果。关于人的美德,可以列举出很多,而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讲诚实的巨大作用。诚实,表现在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上,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这更需要一种勇气。

不诚实有可能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尾巴肯定会露出来,而且从此失去人们的信任,实在有点得不偿失。人生短暂,岁月无情,让我们以诚实来体现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的执著。

先秦儒家重视以诚心为基本内容的修身之道。这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受到从天子以至庶民百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皇帝本人也主张以至诚治天下。

唐太宗时期,有人上书给太宗,请求清除善于谄媚的臣子。太宗问:“可谁是善于谄媚的臣子呢?”上书的人回答说:“我住在偏僻的乡野,不能完全清楚谁是这样的人,您可以考验他们,在与大臣们谈话时,假装生气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真理而不屈服于您生气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到您生气,惧怕您的威严,依顺您的旨意的,就是谄媚的大臣。”太宗听完他的话,说:“国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浑浊,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国君自己作假,怎么能要求大臣们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愿意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您的法子虽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宋朝哲学家程颐说:“诚者无妄。”他解释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君子恭以永心,诚以永性。”人,要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语,每一次讲话之前,都要三思,认真思考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有没有办法做到。“君子耻之”中的这个“耻”,就是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又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

有一个农民,本来家里不怎么富裕,住在土坯盖的房子里。后来改革开放,他大胆地下海经商,不但赚了很多钱,还当了公司经理,于是就想拆掉老屋,盖一所新房子。

他把这件事和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家里人都同意,只有儿子壮壮舍不得。壮壮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这是他童年的乐园,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可是,房子确实很旧了,已到不能不拆的地步。于是壮壮就答应说,房子可以拆,但是他要亲眼看着房子被拆掉。父亲想了想就答应了。

爸爸决定第二天就拆。哪晓得,第二天下起了大雨,而且接连下了好几天,拆房子的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一转眼,开学的时间快到了,壮壮马上就要到外地去读书。他就想晚去几天,了却他的一桩心愿。爸爸说什么也不答应,壮壮很伤心,就整天绕着老房子转,希望把它深深地记在脑海里。看着儿子这么留恋老屋,爸爸也不忍心让他失望,就安慰他说:“爸爸等你放寒假的时候再拆房子,你安心读书就是了。”

壮壮上学走了。父亲想,孩子在学校里有趣的事很多,过几天就会把这事忘了。于是就把房子拆了。

快放假了,壮壮写信又提到老屋,说:“在这所老房子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它是我童年的记忆,记载了我的成长历程。想到快到放假了,又能看到小屋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激动。不过,这还要多谢爸爸,是爸爸为了不让我失望,才决定把小屋留到放寒假的。”

父亲读了信以后,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儿子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善良的心,惭愧的是自己低估了孩子的真挚感情。和儿子对自己的信任相比,自己真的太不守信用了。

于是,这位父亲就在原地又建了一所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土屋,等儿子回来后,当着他的面再把它拆掉。

许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这是在无端地娇惯小孩子。可是这位父亲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初是我背信弃义,欺骗了孩子,现在我是在弥补我的过失,做一个守信的父亲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重新让我的儿子相信我,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信。”

诚实无价,和它用来交换的只有真诚,无论你是做人、做事,还是教育你的孩子或学生。我们忽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最质朴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最“拙笨”的方式往往是最能有所收获的方式。

尊己爱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话:“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尊敬他。在这里,孟子强调君子的居心要合乎仁,合乎礼。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人是社会的动物,免不了和他人打交道,但如何去打交道,如何与世人相处,在今天似乎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又十分困难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了,感情薄了,信任少了,似乎在红尘滚滚的凡尘俗世面前,为人处世也成了一门必须要学习并且时常温习的功课。其实为人处世很简单,但却又很难做到。那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鲁迅先生就曾经非常形象地比喻过“爱人者”和“爱己者”的关系,他认为,“爱人者与爱己者间的爱情,就像桨与舟,舟失了桨,未必行不得,但其速慢;桨失了舟,却失却了它作为桨的意义,变成了两片废木头。唯一的用处,恐怕只堪拿去烧柴了吧!”

秦朝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王嬴政自称秦始皇,在历史上留其芳名。然而,人固有一死,他又留下了什么呢?是“一代伟帝”之称,还是大兴土木之后的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传说?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罚,使人民有了无尽的怨言,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可以雄霸一时,却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永恒的爱的丰碑,是人生之一大憾事矣。

只有去爱每一个人,爱才不至于自私、褊狭、跋扈,才不容易像脱水的花朵般凋败、萎缩,才不容易像破了的容器般无法容水。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有“力拔山河兮气盖世”的豪壮,却无真挚的爱民之心,而且刚愎自用。他的部下在百姓中为非作歹,烧杀掠夺,终于激起民愤。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于乌江岸旁。

项羽有爱吗?有,但他的爱却过于狭隘,最后只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下场。

有一种承诺可以抵达永远,这就是用爱心塑造的承诺,因为这种承诺可以穿越尘世间最昂贵的时光,只有爱可以永恒。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怎样去爱别人,用爱来丰富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去享受别人的爱给自己带来的无尽的快乐与活力。

玫瑰赠人,手留余香;爱心赠人,心有光芒。爱人者,人恒爱之。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化解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实际上做得怎么样呢?

孙中山先生也提出过“互助原则”。他认为人们是人群组成的,重在“互助”。社会是互助之体,人们相处,不可为了个人而损及团体利益。互助,不但体现了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价值和尊严,而且也是团体最为经济的合作模式。

曾经有这样一位女子,丈夫出海远行,数年未归。由于思念,她日日到海边岩石上守望。一天,乌云密布,她照常来到海边。海上狂风巨浪,她远远望见一艘帆船,在狂风中苦苦挣扎,最后开始慢慢沉没。她来不及多想,飞快地跑回村里,召集村人去救助海难。当船上的人终于脱险,平安上岸后,她才发现,被救上岸的正是她的丈夫。

还有一个现代的故事:一支部队奉命去攻占敌人的高地。枪林弹雨中,一位连长在匍匐前进时,惊见一颗手榴弹正落在一个小战士的身边。他不顾一切地冲过去,伏在小战士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住战友。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连长抬头再看时惊出一身的冷汗。就在他起身后的瞬间,一颗炮弹落在了他刚刚匍匐过的位置上,把那里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坑,而那颗手榴弹,敌人在扔出来时却没有拧开盖子。

善心只在一念间,而善心所结下的善果,却芬芳馥郁,香泽万里。谁说前人种树只有后人乘凉,一颗种子落地,播种人总能在秋天的阳光里尝到果实的甜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