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31226300000023

第23章 每天读点交际哲学(3)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在森林中有两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和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终于找出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彼此刺伤。

“刺猬法则”就是人和人相处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亲切而不暧昧、淡雅而不冷漠,这是人际交往中应该提倡的。距离太近,人们往往不能看清很多东西,就会因看不清而产生错误的判断,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距离太远,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信任,时时处处事事计较,人情就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就冰冷了,这些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因此,凡事有个度,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各自独立的空间,是交朋友的准则。

早在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不只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的心理失去平衡。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关系就会融洽,就会密切,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上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且“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这也正是“刺猬法则”告诉我们的。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样的朋友才能长久。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无论是恋人和朋友,还是同事和伙伴,都不必天天腻在一起,一段时间热热闹闹,一段时间平平淡淡,真诚而不奉承,朴实而不炫耀,让人想起时感觉温暖,这样才是最好的状态。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坐而论道”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把握好分寸才能让友谊之花长开。

“刺猬法则”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合适的距离才能让彼此舒服。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很微妙的历程,天天形影不离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朋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中的朋友更是如此,见面了,开开心心地在一起聊聊,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久而不见,也是淡淡的牵挂,过分的热情或过分的冷淡都让人不舒服。能把握好这个度的人,才能得到真正长久的友谊。

“刺猬法则”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个性的人和太自我的人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正确理解“刺猬法则”,合理运用“刺猬法则”,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冷热有度,温情温暖。

走出幻想——透过外表看本质

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哲学家和圣人们都一直在告诫我们,在判断人或事的时候,不要只看外表。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是一只雌猫爱上了位英俊的青年,就向女神亚福罗迪特祈祷,请求把它变成人的样子。女神被它的真情所感动,就把它变成了美丽的少女。青年看到这位少女,一见钟情,两人彼此爱慕,就结婚了。有一天亚福罗迪特想试探猫在变成人后性格有没有改变,就在房间里放进一只老鼠。这时猫忘记自己已经是人,就从床上跳下来,敏捷地捉住那只老鼠,放进嘴里吃掉了。女神看了大叹一声,便将它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染色的乌鸦禁不起雨水的冲洗。要了解一个人的本性须从他日常待人处世的细节上观察,不可只看外表。

读着《白雪公主》、《美人鱼》和《灰姑娘》长大的我们,可能存在一种偏见,即好象只有具有美丽外表的人才拥有圣洁崇高的心灵,好象只有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的东西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实这是我们的偏见,或者说是人类的弱点。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名著作《工具论》里指出,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遭遇四大假相。在这四大假相中,最突出的也是“洞穴假相”,即人们从自己的个性、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去观察事物时所受到的局限,这是个人独有的偏见。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不自主地通过外貌来判断人,通过表象来观察事物,就属于培根所说的“洞穴假相”。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经讲过一个关于丑陋女人乔女的故事。乔女应该是蒲松龄笔下外貌最丑陋的女子。她腿有残疾,是个瘸子,而且有一个鼻孔是裂开的,面如锅底一样黑。这和蒲松龄塑造的那些外貌如花、性情温顺、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家闺秀或狐狸精的反差是如此悬殊。但就是这样一个丑陋的女人,对丈夫保持着一生的忠贞。当丈夫因病去世后,她费尽艰辛,把孩子抚养长大,即使后来有一个叫孟生的人喜欢她,她还是坚决地拒绝了他,她说:“现在家里这么穷,吃不饱,穿不暖,如果嫁给您,肯定能填饱肚子。尽管我又丑又残,但做人的品德还是有的,坚决不能一女嫁二夫。您何必娶我呢!”

但乔女是爱孟生的,甚至发出了“独孟生能知我”这样的慨叹。但她已经把爱埋在了心底,做到了发乎情、止乎礼。过了一段时间,孟生暴病身亡,乔女到孟生坟上哭得死去活来。无赖们想霸占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奴仆也偷着拿他家的东西,只剩下一个老妈子抱着孟生年幼的孩子哭泣。乔女挺身而出,找到孟生的好朋友林生。林生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再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

面对恶势力的威胁,乔女并没有退缩,在别人的帮助下,她终于保全了孟生的财产。后来还将孟生的儿子抚养成人,让他读书,并帮他成家立业。乔女和自己的孩子却还是艰苦度日,贫困如往昔。

乔女虽然把心给了孟生,并且完成了孟生遗孀的责任,但决意死后要和前夫合葬。

乔女拒绝了孟生的求婚,却为他打官司、抚育孤儿成人,“固已心许之矣”。乔女把婚姻给了一个男人,却把感激、尊重给了另外一个男人。感激之心,器重之意,无疑是爱情的基础。她甚至不回避这种感情,也不惮于表达出来,她恪守了礼法,但又突破了礼法。

最后,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说:“如此刚烈,按说是男子所为,但这个女人却做到了,太伟大了。如果乔女能遇上慧识明鉴、不拘皮相之士,简直要把她当义烈男子看待!”

乔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素朴而深刻的道理:看人不能看外表,美丑在于心。

一个人的外貌到底重要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不管你嘴上承认不承认,漂亮的外表很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看完《乔女》这个故事,你不得不承认,丑陋的人也许具有金子般纯净的心灵。乔女无疑是个丑陋的女子,但是她的内心是圣洁美丽的,女性的美德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可是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因为,百灵鸟的美在声音上,孔雀的美在绚丽的尾巴上,而人的美深藏在内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不要只看外表,要深入地看他的内心世界。有些人的外貌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你的眼睛能够从他们不端正的五官上窥见一颗饱经沧桑的崇高心灵时,你就会喜欢他们了。他们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外壳是冷的,但包裹着燃烧的内核。

良药苦口——向自身的弱点宣战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这是韩非子在《外储说》中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药虽然苦,但聪明的人会因大夫的劝告而喝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把药吃了,自己的病才会痊愈。同样,大臣进忠言时,虽然听着不顺耳,但贤明的君主还是会听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听了这些金玉良言,才能改正错误,成就伟业。

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出现过失的时候,都不喜欢听到别人讲真话,不喜欢劝告,更不喜欢受到批评,因为我们要维护所谓的“尊严”,我们怕没面子,我们感觉忠言逆耳,我们忽视自我反省,我们怠慢及时纠正。就像得病了因怕苦而拒绝吃药,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听忠言、受规劝,能拿出吃药的勇气和决心,那么,人虽愚也聪,虽怯也勇,虽弱也强,将此生无憾!

但是,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药虽然苦,但我们还是会吃的,因为我们得了病,身体感到了不适,药虽然苦,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逆耳”的规劝却不一样了,我们往往沉湎于甜言蜜语中,并没有感觉到不适。所以,性格上的弱点比身体的疾病更可怕,它神不知、鬼不觉,就能置我们于死地。

据说有这样一个笑话:明朝时,有一位学生要毕业了,老师问他:“你学业有成,今后走上社会打算如何为人处世呢?”这个学生嫣然一笑,说“凡人都有虚荣心,我打算逢人就送一顶高帽给他。”老师有点生气,就说:“你这不是拍马屁吗?做人要憨厚诚实!”学生忙说:“学生知错了,不过世间哪有像恩师你这样不爱听奉承话的贤士呢?”老师笑了:“是啊,你说的也是啊!”这位学生拜别老师,走出大门,颇为自信地大笑起来:“高帽又送出一顶!”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专靠拍马屁就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他们抓住的就是人爱听奉承话这一弱点。但是,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因为听不进“忠言”而身败名裂呢?三国时,袁绍听不进手下谋臣的苦苦规劝,一意孤行,导致了“官渡之战”的惨败,并最终全军覆没;刘备急于给关羽、张飞报仇,不理会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贸然进攻东吴,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由于晚年不听别人的批评而一事无成……

而唐太宗李世民却不一样了,他虚心听进逆耳的话。他手下有一位大臣叫魏征,不畏皇权,敢于大胆指出太宗的短处,太宗也是有错必改。据说魏征一生向太宗进谏达200多次。有一次,太宗把一只小鸟托在掌中玩耍,正巧魏征经过,他急忙把鸟藏在怀里,竟把鸟闷死了。不料这一切早已被魏征看在眼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宗的错误。魏征死后,太宗十分难过,他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是的,正是由于有了这面“镜子”,才会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一代贤君,名垂青史。

魏征敢于直言犯上,是因为他遇上了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道理的唐太宗。可见,忠言逆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说话的人敢说真话,敢说让对方听了不高兴的话;二是听话的人必须是胸怀广阔,宽宏大量,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广开言路,这样才能听到真正有用的意见,并促使更多的人说真话。

曾经听到过一个寓言,说老虎虽然登上了“森林之王”的宝座,但却感觉非常孤独。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

猴子满脸堆笑地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

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

现代企业中的很多领导非常像故事中这个可怜的老虎,时常会体味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由于组织结构上的等级制度,上级和下级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所有的部下对你的态度,都像对待老虎一样敬而远之。因为指出你的错误容易,可万一你恼羞成怒,他们不是自取其祸吗?更何况,由于立场不同,有些部下不仅不会阻止你犯错,反而会等着看你的笑话,看企业的笑话!

何谓成功的人?我认为,所谓成功的人,都是能够挑战自身弱点的人。既然忠言逆耳是人性的弱点,那么,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和挑战这一弱点,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但愿我们的生活中能少一点怕“得罪人”的精神,少一点所谓的“点到为止”,少一些顺耳媚语,多一些提出问题的勇气,多一些直率,多一些逆耳忠言。

知己难求——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曾经结合自己的经历询问一个叫桑雽的人:“我碰到这么多困厄,亲友故交更加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庄子的“疑惑”,桑雽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桑雽的意思是说,君子之交是平淡的,小人之交却如酒一样浓。君子间的交往虽然平淡,却会在你困难的时候如亲人般伸手援助,而小人之间的交往虽然甘甜,但会在你需要帮助时,与你绝交。

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知己难求,是因为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要找到和自己相近的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发出如下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周易》中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俗语中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表达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走到一起的人都是因为某种类似,不同类型的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油和水虽然都是液体,但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属于两种类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烧炭的人单独租住着一间房子,为了节省房租,一直想找个人合租。

恰巧遇见一个漂布的人,想租房子住,正在到处寻找。

烧炭的人对漂布的人说:“那咱俩住一块吧,房租一人一半。”

漂布的人说:“房租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咱俩根本就不可能住在一起。”

烧炭的人问:“那为什么?”

漂布的人说:“这不明摆着吗?我好不容易漂白的布,都会被你弄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