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书评员:张弛
在评书之前,先要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美味可口。这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他到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结果,他尝到的不是美味,而是又苦又涩令人作呕的味道。
这个故事的成语,叫做“愚人食盐”,放在成语的语境里,是指片面看待问题、过犹不及的意思。当然了,我在这里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说明这两个道理,而是要告诉大家——我是张弛,我喂自己袋盐!
咦?不对,跑岔了……不好意思,把话题拉回来,其实,这个故事放在这里,我是要很坦白的、很坦率的……隐喻一下本书!
这故事里的盐,我要比喻成小说的文笔。
小说的三要素,是剧情、人物和环境,其中并没有文笔。
既然如此,文笔是不是不重要呢?
当然不是,文笔很重要。
它就像是小说中的盐。没了它,文章没味道;但只有它,文章就像一块结结实实的盐巴,让人无从下口。就算我们勉强阅读,也只能越读越渴,越读越苦涩。
本书,便是如此。
以下,仔细说明。
一、本书的剧情。
从本书的简介来看,故事讲述了上古时代,地球被称为“希壤”。被世人称为鬼神的某种生物,为了这片土地进行对决……
然而,究竟本书是不是写这些东西,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实在没办法阅读到鬼神对决的场景。在我阅读的本书前十章,约五万字的内容里,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上古时代,妖兽横行,一个叫做小葫芦的孩子——被人打断了腿。
第十章之后,讲述的是现代,一群地质学家,开始找寻上古时期的历史遗迹。
通过本书的简介和文字,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一定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宏大到贯穿人类的整个历史,并且要探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
然而这宏伟的计划,在开始的五万字里,就是一个被打断腿的呆滞小童?而且,我现在都不太确定,这个小童,到底是不是本书的主人公?
这个剧情,我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请千万、千万不要告诉我本书慢热……莎士比亚可以慢热,曹雪芹可以慢热,土三番猫腻可以慢热,而不具备神格的我们,慢热就等于扑街,就等于——写得差!
二、本书的人物。
看得出来,本书在尽力的描写人物。小葫芦、莫方、七小姐、各位纨绔少爷……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我这里之所以写了“应该”二字,就说明,本书其实并没有把这些人物的形象描绘好。
容我摘抄几段人物的语言:
【朱大少听得莫管事谢赏,脸上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抬手向下虚虚一按,口中道:“你先别忙着谢!今儿我与几位兄台乃是初会,大家天南地北的,能在霜枫镇有缘相遇,很是难得。所以才找到莫管事帮这点小忙,事情全照你说的去做,可要是待会儿见不着人?那朱某人今儿的面子可就……。”】
【干瘦莫管事是个浑身上下都装了机关消息的伶俐人,不待朱大少把话说完,脸上早就笑成了一朵向日葵:“哎呦,我的几位大少爷!虽说您几位是头回到咱们霜枫镇,可哪一位不是名动天下的青年俊杰?莫方这耳朵听都听出老茧来啦!朱大少有事能找到莫方头上,这本身就已经赏了莫方天大的面子!”】
【坐在右首的胖大炼气士点指道:“好你个瓜娃子,这张巧嘴哟,都能赶上挂牌说书的喽!要是见着了你们七小姐,没你说哩那么美啰,爷可是撕了你这张嘴嗦!”】
【书童朱小五一边低着头从钱袋里往外掏钱,一边心里头暗自嘀咕:“大少爷亏您还总觉着自家是个明白人呢,被旁人两句好话一哄,就昏了头啦!还让我们跟他学?那就是个卖主求财的王八蛋!往后等您有闺女长大了,我们要也背着您这么干,您还不得气吐了血?得,反正这是您自己个说的,我学,我好好学,不学会了我就是王八蛋!”】
【姜少爷开口问道:“莫管事,怎么情形瞧着有些怪呀?虽说来的是邪魔从属,可都惨到这份儿上了,竟然一点求助的意思都没有。难道说他们笃定贵府必然援手?”】
【莫青颜闻言淡淡一笑,仅仅看到个侧脸,便令朱大韶顿觉春光满目、心神摇曳。耳中听得佳人娇声响起:“谁说是守株待兔了?人肉也叫香肉,你不知道麽?至少妖兽闻起来香得紧。我试过好多次了,准得很!你就甭替妖兽的鼻子操心啦!”】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没错,以上的摘抄,是六个不同人的语言……但是,这些语言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是的,这本书,从头到脚,所有的角色,说话的口气只有一种。而且这个口气,特色无比鲜明——老北京鸡肉卷味儿!
我猜测,作者应该是一位北方人士,兴许就居住在皇城根下?文章里的京味儿浓郁,几乎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的板车和茶馆儿里的大碗茶……只不过,看老舍的语言,还能分辨祥子和虎妞。但本书的人物,真心分辨不出来。
在这无法识别人物的频繁对话里,参杂了太多主要、次要、和完全无足轻重的角色,读者根本无从分辨人物形象,脑海里乱成一锅粥,人物的塑造,当然很难了。
三、本书的环境。
刚开始阅读本书的时候,序章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春秋笔法的味道。因此,我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上古玄幻,做好了阅读史前文明的心理准备……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
从第一章开始,本书的基调变成了传统武侠,甚至还是很纯粹的北派武侠。我的观感是,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茶馆里的武侠闹剧……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尧舜禹汤之前的蛮荒,瞬间变成了儒家大一统的体系。可见,作者序章所营造的蛮荒时代环境描写,彻底失败了。
等读到了第十章,我又彻底震惊了一次。因为本书的环境从传统武侠,一下子跳跃到了科幻背景。我好不容易适应了冰与火之歌的封建领主战争,你突然告诉我琼恩雪诺看到了美国海豹突击队拿着冲锋枪突突的场景……我只好说这世界变化实在太大我适应不来……
四、本书的文笔。
之前已经简单提了一句,本书的语言是比较纯粹的北方口味方言。我是真的能体会到,作者在一字一句修改自己的文字,让语言尽量精美和出色。但是,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脑海里除了语言,也许并没有建立文字背后那个具体的画面场景……
很多人都在喷小白文,看不起小白文。但是,很多作者只有在写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之后,才知道小白文是一个极难做到的境界。因为,小白文的最高要求就是——让读者绕过文字,脑海中直接出现小说的画面!
我们可以说这不是文学,可以说这没有美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网文这个载体里,对于读者的接受度来说,没有什么文体比绕过文字的画面感更吸引读者。
网文的魅力,恰在于此。
而本书,完全相反,它的语言,将读者想要融入剧情的欲望彻底破坏,把我们硬生生拉近文字的框架,强迫我们思索这些字符背后的含义……
这样的文体,不是小说,而是学术论文。
这样的写法,不仅是愚人食盐,甚至是买椟还珠!
五、本书的基本面。
相比于以上的那些问题,本书的基本面还算可以。老生常谈的不说了,指出本书的几个问题。
1、所有的“什么”都用“甚么”来代替,是不妥当的。看起来古味浓厚了,但给读者造成了比较巨大的障碍,非常破坏阅读流畅度和代入感。
2、标点问题:同一个人的语言,如果在说话当中分段,前段落只需要打上引号,不需要下引号。直到所有段落都写完了,打上下引号。举例:
有人说:
“文是菩提树,
“字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而六祖慧能大师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篡改禅宗公案,仅博君一笑,切勿当真!
然则佛陀拈花,迦叶一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此中真义,确实是教义之外,别有一传;犹如传统文学之外,网文别传一样。
最后,用慧能大师的另一桩公案结束此评:
将明月比作真理,文字就是指向明月的手指。手指不是明月,而看明月也未必要通过手指。
愚人食盐也好,买椟还珠也罢,说了那么多,无非八个字:“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