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311500000028

第28章 驭心术——大人物驾驭人心的九大要诀(2)

《六韬》中记载:姜子牙和周武王商讨如何治理军队时,武王问:“将由何以立威?何以明察?何以禁止而令行?”姜子牙伸出四个指头说:“四个字——信赏必罚,”并且进一步解释说,“主将通过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赏罚审慎而严明的办法来做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而能使全军上下震惧的,就杀掉他。能够诛杀那些身居要职的人物,这是刑罚触及到了最上层。能够真正做到这些,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和命令能够执行的原因所在。”因此,诸葛亮才会挥泪斩马谡。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军队如此,公司管理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利”和“害”两个字,与此有关的,也无非就是“赏”和“罚”。总而言之,赏罚分明是御人的重要原则。

赏罚,曾被古人称为御人的“二柄”,是古今中外一切用人者的根本原则。只有赏罚手段运用得好,罚不避亲,刑不畏贵,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让众人信服。领导者一定要正确使用赏罚,切莫随心所欲,无原则赏罚。

罚让人胆战心惊,很有效果。但罚是一种消极的手段,不如赏更激动人心。假如你要让一匹骡子进磨房拉磨,你用鞭打和拖拉都是效果寥寥的,最好的办法是在骡子的眼前挂一根萝卜,用美味来引诱它不断前进。其实,利诱就是让人做事的一种方法。正如古人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是引诱他人努力尽心的最好的胡萝卜。

除了对物质有所需求以外,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也是很大的,而且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享受的需求就越来越高。人需要在精神上获得享受,需要别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崇拜等。为了这种精神享受,有人甘愿付出生命。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需求,从而促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

拿破仑为了激起军队斗志,鼓舞中高级军官士气,他想出了给军官荣誉的办法。他陆续颁发了1500个十字勋章给他手下的军官,并赞誉手下18位将领为“法国军人之魂”,还称自己的部队是“不败之师”。手下军官将士们得到了他的封赏,都非常忠诚于他,全心全意为他做事,军队士气节节攀升。很快,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大败欧洲各国军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领导者要懂得,尽可能多地制造对方的精神享受。越能给对方带来喜悦、成就感的人,就越能在场面上混得开。这是一种相当廉价的人际关系处理手段。曾经有位资深企业家说:“人都是活在掌声中的,当员工被上司肯定、受到奖赏时,他才会更加卖力地工作。”卡耐基也曾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纵然员工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这样才能激励别人不断改进。”

不管是物质赏罚,还是精神赏罚,我们作任何奖罚都要讲依据。要奖励,其依据是什么;要处罚,其依据又是什么,我们必须十分清晰明了赏罚的依据。如果有法律或条令等依据,那就必须遵照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要当赏则赏,当罚则罚。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要知道,杀鸡给猴看时,牛也在一旁。只有将赏罚严格地区分开来,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才能确保法规的权威性,也才能使大家养成遵守法规的自觉性。

人生在世,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只有柔不能成事,只有刚也不能立威。同样,只有赏会让人心生成就,只有罚会让人心生警惕。

五、主问——当厚着脸皮不耻下问时,你就成功了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儿?以上讲多方咨询。

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不断创新的,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算当初你是拔尖的优秀分子,隔了一段时间不学习,照样会落于他人之后。何况,现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各门各科分得如此细,越发隔行如隔山,不懂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靠个人努力探索、学习、累积的。

要想不断地完善超越自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学习的路上,为了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可以向任何一个熟悉此方面知识的人请教,哪怕对方在其他各方面均不如你。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孔圉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这很恰当啊。”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常用来形容谦虚、好学。当我们能厚着脸皮不耻下问时,意味着我们努力探究不懂的问题,积极从基层中寻找答案,也意味着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

有不少人遇到问题时,明明知道身边有人比较熟悉这个领域,但因为对方职位低于自己很多,便拉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宁肯自己慢吞吞揣摩,不肯开口向别人请教。肯慢吞吞自己揣摩的,还是好的;更有甚者,有人不懂装懂,滥竽充数,最后不仅阻碍了自己的进步,而且影响团队目标的达成。

燕姐是公司里公认的司花。她这朵花可不是花瓶的花,她是有真材实料的。国内名牌大学毕业,不仅长相好看,打扮得体,工作能力也不可小觑。典型的上得厨房下得厅堂,在公司里膜拜她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有一次,燕姐在业务处理中突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原来是一个客户在给她的订单中用的是外文,而燕姐习惯了被人高高仰视,看到非英语的外文报表的当下,什么也没有问,通过自己查网络字典去翻译,最后却因为语法问题把意思理解错误,险些酿成损失几十万的大错。燕姐惊出一身冷汗,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懂一定要及时开口问。

一个不肯向别人请教任何问题的人,会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相反,一个职位很高的人,敢于向任何人请教他不熟悉的问题,非但不会影响他原本高大的形象,反而会给他锦上添花。“不耻下问”历来都是美德!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其实,问不光可以促使我们掌握新知识,问还是产生新知识的法门。被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从小就喜欢发问。不仅难懂的疑点他会问,就连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也会发问。有一次,他看见树上的苹果成熟了,吧嗒一声掉在了地上。这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而牛顿却问出了:“为什么苹果落在了地上,而不是飞上了天,飘向空中呢?”后来,牛顿一层层追本溯源,终于找出了为什么苹果往地上落的原因,成就了著名的“万有引力”。牛顿因此也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闪耀的星星之一。

即使不是为了成为学问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问也是更彻底、更便捷地掌握知识的渠道。“学贵质疑”,意即学会质疑,学会发问,才是真正在学习!勇敢去问,将“天时、地利、人和”都问到手,才会是生活中的常胜将军!

六、主因——明辨因果,理清逻辑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因果关系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时候,我们以为的“果”,其实正是“因”;我们以为的“因”,偏偏是“果”。因果其实是互相循环的,关键是从哪一个角度看。但,只有辨清因果,才能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才可以借此有效预测未来发展,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探寻事物发展规律时,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智慧的人往往看到事情发展的小苗头,就能窥探到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人,往往目光敏锐、心思缜密,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他们善于以小见大,推断事情发展规律,能洞察事理并遵循趋势,顺势而为地解决问题。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到很多将军聚在一起,情绪很激动的样子。当他走近将军们时,将军们又忽然什么都不说了,只是脸色个个都不好看。刘邦事后问张良怎么回事,张良如实告诉他:“将军们准备谋反呢。”

刘邦一听大吃一惊:天下刚太平,自己皇上还没当几天呢。于是他赶紧问张良这是为什么。张良回答:“陛下当年是靠这些将士出生入死才夺得了天下。您当了皇上后,这些将军最关心的当然是分封土地、加官晋爵的事情了。可是眼看着谋士们分封了土地,将军们什么也还没有得到。他们怕到最后没有自己什么事,当然一急之下就想谋反了。”

刘邦急忙问该怎么应对才好?张良马上回答:“我有一计。陛下,在预备谋反的将士里,你最讨厌谁,就先册封谁。其他的人一看您连最讨厌的人都册封了,自己肯定也有份,就会耐心地等待了。”依照张良的计策,刘邦果然妥善地解决了这次危机。

张良明辨因果关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及时制定应对计策,从而化解灾难。

坊间流传着鬼谷子见微知著,帮助百姓避免灾祸、挽救损失的故事。

有一年夏初的某一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风还算凉爽,周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黄鹂鸣唱,蝴蝶飞舞。鬼谷子突然对身边的人说:“很快要涨大水啦。你们马上分头下山,告诉四周百姓,要加固房屋,囤好粮食,以防水淹。”熟悉鬼谷子的人都很信赖他,此刻虽然将信将疑,但又不敢多问,只好遵命下山。

三天后,天气果然骤变。大晴天变成闷雷滚滚,大雨倾盆。很快山洪暴发,大地变成一片汪洋。幸亏鬼谷子事先告诉了百姓,才使损失降到最小。百姓们当然非常感激鬼谷子,成群结队去道谢。但是他们却不知其中的奥妙,于是便向鬼谷子求教。

鬼谷子告诉他们,自己并非神仙,也不会料事如神,只是通过常年观察天象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涨大水之前,早晨的天空会昏黄一片。这说明远处已有大水,阳光一照,水面的颜色反射到天空是昏黄色,由此可以断定,洪水不久就会来到。至今,鬼谷子总结出的“早看天昏黄,遍地成海洋”仍为百姓谨记。

由此可见,明辨因果、理清事物逻辑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我们怎样能掌握这个本领呢?

最主要的是要学会细心观察。无论是知人还是知物,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除了细心观察,还需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毕昇通过印章的雕刻、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见,我们要在生活中经常验证自己的推理,并随时修正。日积月累,纷繁复杂的社会在你的眼中将会越来越明晰,越来越简单。

正如鬼谷子所说:“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一旦理清事物关系,发现客观规律,你对周围人际或事物的认识将会变得提纲挈领,不会迷失在一头雾水中。

七、主周——你可以不强势,但一定要周密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君主见事不可不周密,君主不周密,则群臣必然生乱。世事无常但表面上却往往风平浪静,如果内外不能通气,能从哪里知道下面生了乱子?而如果探求下情的方法和途径不对,你也是看不到事情真相的。以上为“周”字诀,重在防止主事者成为鼠目寸光,被囿于三寸见方之内的傀儡。

周密,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谨慎。

鬼谷子认为,你可以不强势,但一定要周密。可以说,有计划、有条不紊、不急不躁、胸有成竹就是周密的言外之意。作为社会上的打拼者,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成功。

周密具体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