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望雁行
31106400000055

第55章 石化魂(2)

中央最初想把这次引进的12项成套装置中3.6万吨乙烯和与之配套的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丙纶和腈纶6套装置建在上海,因为上海是工业发达城市。听到消息后,林华紧急赶赴北京,从战略战备的角度到兰化发展石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再到兰化的潜在优势等方面,反复地向中央有关领导陈述自己的观点。最终,中央决定把这些装置建在兰化。在建乙烯装置时,林华又根据当时的国情引进了联邦德国的砂子炉,砂子炉的投产出料,标志着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真正起步。

经过“****”的折腾,林华身体虚弱。虽然人出了牛棚,但仍然被监督劳动。林华却竭力地把还没有被打散的心志装回自己的躯壳里去。质朴无华的林华,悄无声息地将创痛、哀伤掩埋在腑内,忍辱负重地生活下来。让人们看到了后来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的林华,他没有时间去计较着什么,他用深沉的爱,来消融自己的委屈,他要把自己真诚的爱,献给他的祖国,献给他的人民,献给他一生的石油化工事业!

有关部门见林华年长体弱,就照顾性地把他分配到印刷厂劳动,可他坚决不同意!他强烈要求回到自己日夜牵挂的砂子炉车间,不让指挥开车也罢,哪怕是帮助打扫车间卫生,他也要亲眼看着砂子炉能够正常地运转起来。因为那是林华石油化工梦想实现的最基本的地方!虽然当时被批斗,也剥夺了他的生产技术发言权,但工人们看见了老领导,尤其是看着和自己干着同样体力活的林华,都显得更加愿意听从林华的指挥。

那时,林华每月只能领到15元生活费,全家5口老小就靠他这点钱来维持生活,他吃饭时,很少有菜,同志们看了很难过。但他反而安慰起大家,他说,这比延安时期的生活已经好多了。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林华相信党。因为他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过,他亲眼目睹过,是伟大的党在领导着人民,把那么荒瘠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因为他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走过,他亲身体会到,是伟大的党洞幽察微担当重任,把100多年来一堆乱麻似的旧中国织成了一匹光彩照人的锦缎。

一次、两次、三次……

一年、两年、三年……

一千多天啊!

兰化人眼巴巴地望着,望着他们的砂子炉出乙烯。

可砂子炉3次试开车,3次失败!组织上也很着急,把正在挨批下放劳动的张万欣调到了砂子炉,让他帮助工人开车,听工人指挥。林华和张万欣很有缘分,他们又走到了一起。林华负责蒸馏提纯部分的单元操作,张万欣负责系统的检查,经他们两人一合作再加上群众调查研究及小实验来配合,很快,砂子炉第4次开工新方案就被提了出来:“满负荷,短接触,上下打回流,吐故要纳新,严格操作,紧密配合。”

此刻,国家燃化部也派出了以陈毅元帅的秘书周泰和、燃化部政治部主任刘启瑞及郭益民三人为首的工作组来兰化督促开车。林华亲自爬到炉子上看,如果不合格,他就要求返工。同志们齐努力,上下一股劲,经过40天的开工,砂子炉终于如愿地正常运转了起来。

十年探索不寻常,十年辛苦泪沾襟。

1973年,经过10年的开拓和不断的技术改造,兰化全面实现了以石油为原料来生产化工产品的梦想。从此,兰化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石油化工基地。从此,我国化学工业开启了石油化工代替“煤粮化工”的新时代。

原兰化人一直在说,砂子炉是他们的骄傲。林华是他们的骄傲。是砂子炉使兰化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的功臣,它是我国第一个引进的生产乙烯装置,承载着中国人开拓石油化工事业的辛酸历史,它是我国石油化工发展历史的里程碑。而发现、引进并试车开工成功的人正是林华!中国工程院是林华专门给党中央和****总理写信之后才得以成立的。胡耀邦当了总书记后,专门把林华请到中南海商谈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问题……

林华的最后遗言是,要把骨灰撒在曾经为之奋斗了16个春秋的兰化。

毛鹏飞:低温下的热血

曾担任酮苯脱蜡车间四工段段长的毛鹏飞身世很苦。他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打小就饱受饥寒的折磨。5岁的时候,他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煤渣。8岁了,父亲才想起来他该学点文化了,于是,他勉勉强强地上了几年小学,但终因生活困苦而辍学。不满10岁的毛鹏飞,就走进了日伪抚顺石油制作所做了一名童工,吃着混合面,干着牛马活,受尽了日本人的欺负和凌辱……

新中国成立后,毛鹏飞和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苦海中泡大的人,最珍惜劳动的机会。1958年初,毛鹏飞响应祖国号召,带着全家老小千里迢迢赶到兰州,支援兰炼建设。家还没有安顿妥当,他就急匆匆到厂里上班了。他被分配到酮苯脱蜡车间,因为出道早,技术娴熟,人品又好,不久他便当了工段长,他带着全段工人认真地调试工艺设备,他负责的装置很快就顺利地投入了生产。

按照原设计,酮苯脱蜡车间是生产车用润滑油的,其工艺要求复杂,生产的润滑油,不但在常温时要求流动性能良好,而且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仍要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因此,对原料油中所含的蜡油要进行深度脱蜡处理。一般的炼油装置,大都是高温高压,而这个车间却颠倒了过来,它的大部分工艺都是在低温负压下进行。几台大型空冷机(氨压缩机)正常工作时,温度都在零下30多摄氏度以下,机器表面往往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霜,即便是炎炎的盛夏,在这里操作,人也感到冷风飕飕,仍然得穿上厚厚的棉装。毛鹏飞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接受任务认领“帅印”上阵的。

当时,根据国防形势的特殊要求,我空军急需喷气式飞机专用的8号航空润滑油。这种润滑油其性能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凝固点必须要低于零下55℃,如果坚持采用苏联援建的溶剂脱蜡工艺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技术要求。一时间,凝固点居高不下的问题,像只拦路虎一样挡在了毛鹏飞等科研人员的面前。

怎么办?如何才能突破润滑油脱蜡技术这一难关?

毛鹏飞和他的技术攻关小组陷入了苦苦思考、求索阶段。

当时,国内原油基本上都是玉门和新疆产的,这两个地方的油黏度较大,不利于生产航空润滑油。在这个问题上,有外国专家甚至断言:“中国的原油生产不了航空润滑油。”面对这种情况,生性好强的毛鹏飞就不信这个邪,现实的困难激起了他超人的斗志。

他搬来了行李,索性住在了车间,连续几个月都不回家。

他邀来车间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寻求最佳的生产工艺参数。

灵感突然来了。

毛鹏飞想到,为何不将实验室研究、中型实验和工业实验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多种脱蜡工艺的实验呢?这下真的应验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条。

一边,老工人和一批刚脱下军装转业来的军工们,根据分工,从做豆腐的方法中得到启发,用纱布包裹着混合物,再用手挤,大家苦干了几十天,一点一滴地榨着,才积累了5千克。虽然这个油样指标还不完全合格,但毕竟迈出了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尿素脱蜡样品第一次就是工人们这样给“榨”出来的,这是人们在克服困难中迸发出智慧火花的结晶。

另一边,人们拿来大桶,在解决数量问题。

还有,大型工业装置也在紧张地试验着。

研发工作相当的艰辛,毛鹏飞无怨无悔,心思全扑在事业上。那时,又正逢生活困难时期,毛鹏飞和大家一样,每天吃着几块苞米面发糕和一点点面糊糊,肚子常常咕噜噜叫个不停,但研究工作仍然加紧进行,没有丝毫懈怠。毛鹏飞领导着大家进行大型的工业试验,用湿法进行着,湿法试验,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白天,他和大家一起爬进容器里,用抹布一点一点地擦拭。夜晚,他守在结满冰霜的氨压缩机旁,实在冻得受不了,就把手放在用嘴边哈出热气取暖,忍着刺鼻难闻的氨气味,仔细观察脱蜡效果,观察数据,做记录,比较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把消防用的毛毡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打个盹。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工作,毛鹏飞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他的双手抽缩得像鸡爪子一样,人整个都变形了。有时候,他是匍匐着身子爬着去观察数据的。听到毛鹏飞身患重病还在爬着搞试验的消息后,兰州炼油厂所有的厂领导都来了,看着自己这么坚强的战友,他们一个个心疼得上前拥抱着毛鹏飞,忍不住潸然泪下。厂领导强行把毛鹏飞送到医院,但没有过多久,他咬着牙,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一瘸一拐地又回到了车间。他说:“我是组长,怎么能离开呢?”他要坚持,坚持把一个完整的产品清样亲自拿出来!

执著,有时候真的会感动上苍。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通过500多次反反复复的不断实验,采样6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实验数据,终于,一种适合我国资源条件下生产8号航空润滑油的新工艺——干法尿素脱蜡问世了!

1963年,我国空军战机第一次使用兰炼研制生产的8号航空润滑油,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经鉴定,兰炼研制生产的8号航空润滑油质量性能全部达到国外同类油品指标,这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代替了进口油品,解决了国家急需。

为了表彰炼油化工技术创新中的新型工艺技术,石油部决定把“干法尿素脱蜡”等5项新技术命名为“五朵金花”。

数年后,兰炼研发的干法尿素脱蜡新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当人们在分享收获的喜悦时,当国家在给攻关的功臣们嘉奖时,毛鹏飞却不见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