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人生是长跑
31076100000013

第13章 代后记 中国梦,由谁来实现?

选择在北京一个难得的晴朗的蓝天日结束这本书的创作,也因了我心中的雾霾正在一点一点散去,因为这本书里有太多我想说的话,有太多我对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感到着急的地方,有太多的我想要和中国父母们分享的东西。

从开始思考到开始创作,这本书整整酝酿了3年的时间,这其中我也写过其他家教方面的著作,也在不停地讲课与做咨询,越从事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研究,我就越感觉到形势的严峻与紧迫,中国孩子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出自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因此,我急于把我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写出来与中国父母们分享,我想让中国父母在这本书里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在做什么,在对孩子说些什么,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做什么,听听我们的孩子在说些什么。

我想把这本书当成中国父母的镜子,希望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来这里看看自己的形象,是美好的,还是不美好的?当然,我也曾经在这面镜子里看到了我自己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曾经这里面的父母所犯过的错误,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犯过,所幸的是我在孩子有了问题时,及时地做了反思,及时地调整了自己,学会了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学会了对孩子有限地付出,学会了让孩子学会承担。

我放弃了自己原来苦哈哈的春蚕型父母的角色,努力让自己成为从容的春雨型父母的样子,我尝试用春雨的理性与感性与我的孩子相处,我变了,孩子也变了。

出国留学是对孩子最大的考验,从来没离开过家的他,自己一个人拖着硕大的行李箱去国外的大学报到,自己找房子、搬家,自己做饭、洗衣服,为了买回家的机票去帮人家搬家、装配家具、修理电灯,在国内闻所未闻的活儿他都干过了,回国的时候他用省下来的生活费给每一位家人和朋友都买了礼物,唯独自己什么也没有买。回来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爸爸妈妈展示在国外练就的一手好菜。看着长大了的孩子,我的眼眶湿润了,他就是我的儿子,那个单纯、脆弱、胆小、离了妈妈和保姆寸步难行的小男孩儿。

我的及时放手与“狠心”的训练真的让他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但学会了生存,还学会了如何生存得有品质。

我的儿子只是我的第一块试验田,在我身边还有那么多的来找我做亲子咨询的父母,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也成为我的多个试验田。实验证明,只要父母善于改变,孩子的变化那是在预料之中的,父母只需要一些坚持与勇气。从传统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改革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都会获得成功。真是只有改不了的父母,没有改不了的孩子。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好朋友给我泼冷水,他说:“父母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是他们没办法,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也有的朋友对我说:“家长们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你在批评他们。”

可是我对朋友说:“我批评他们,是因为我爱他们,因为我也是父母,我理解父母的心,我批评他们只是希望他们能够修正自己,能够做更好的父母,给孩子更适合他们的科学而理性的家庭教育,而只有善于接受批评的民族,才会成长得更加强大、聪明。”

对于好朋友说的,有些父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件事我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有时候父母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邻居的初中生小宇发高烧卧床打点滴,他妈妈还盯着他,让他完成数学作业,因为第二天要考试;5岁的小女孩儿香香才刚刚上幼儿园大班就已经没有了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因为她妈妈给她报了几家的才艺培训班。这些家长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知道这么做意味着什么吗?我想他们不知道,他们尤其不知道一个孩子连休息和玩耍的时间都没有,后果是什么?

就在此书脱稿之际,2013年4月15日,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才生朱洋因为中毒在医院去世,这之前他刚刚通过了博士生的选拔,27岁的他是被同寝室的另一位高才生林某投毒害死的,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因为林某与同寝室的朱洋有一些生活琐事的不合。

名牌高校的医科高才生居然会做出如此令人难以相信的恶行,让两个家庭都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不禁让人再次反思中国的教育,中国父母的教育,那种把孩子送进名校就算教育成功的教育观还在影响多少父母的教育行为?而这种行为已经在以如何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孩子?我想这正是本书要跟父母们探讨的严肃的话题。

朋友有一句话是对的:“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的确,可以看到现在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在埋头让自己的孩子应付考试,应付升学,所以,想做另类的家长需要勇气和智慧。我一直不认为大家都在做的事就一定是正确的、少部分人做的事儿就一定不正确,是否正确不是看人数而是看结果。

善于从众、过于从众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中国人的不成熟的一面。我期待那些开始成熟了的中国父母,敢于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勇敢地反思自己,在这本书中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到底走进了哪些误区?

还有一些也热心家庭教育研究的朋友说我的声音太微弱,我相信再微弱的声音也是声音,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表达出来,与父母们分享,帮助父母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良知。我相信父母们会理解我作为一个中国家庭教育研究者、一个专业作家的善意与诚心,相信我是为了帮助他们才指出他们的问题。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父母大多是“直升机”父母,他们中多的是那种在国际家庭教育领域备受诟病的所谓的“苍蝇妈妈”,这样的家长主要是指那种等不及孩子出现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要给孩子清除障碍,处处企图保护孩子,不想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承担的行为。

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相关研究显示,过分关照、呵护孩子的父母会妨碍儿童个体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无微不至的照料会降低儿童的幸福感,并让他们长大后难以正确应对压力,受到父母过度照料的儿童,长大后经常会意志消沉,对生活不满,精神焦虑,容易产生极端行为。我在书中就阐述了这些问题,这些在很多父母看来不重要的细节教育,其实就蕴藏着孩子成长中的秘密。我曾经说过,哪怕有一位父母因为看了这本书而获得了改变的勇气与方法,我认为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我一直认为爱学习的家长才会真正地成长,在我多年的亲子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也发现,那些悟性高,接受新的理念快,执行力特别强的父母,一定是具备特别爱学习的品质的父母。

实际上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来说,一定是父母的愿望特别强烈,调整能力特别强,效果就会特别好,跟孩子的互动也就特别到位,所以,我认为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做好一位好父母的首要条件。

我希望这本书作为春蚕型家长的终结者,让他们看了这本书以后,人人都想变成春雨型的家长,陪伴着孩子,倾听着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也见证自己的成长。

为了便于中国父母们看到自己在孩子的生、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特意把中国孩子在生、养、教过程中经历的家庭教育一一做了呈现,从孩子的出生,早教,到长大成人,走入婚姻。我之所以把这本书分为(上篇)成长篇,(下篇)成年篇,就是希望中国父母看到不同的阶段孩子成长的问题,看到孩子的问题大多产生于家庭教育的过程。

在(上篇)成长篇里,我主要谈了孩子成长中的父母的教育问题,我把它的关键词定为“引导”,也就是希望父母们看到自己在这其中对孩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它是否有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否会帮助孩子有一个快乐而自由的成长?如果没有,我希望父母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在(下篇)成年篇里,我主要呈现了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包括读大学、求职、择业、进入婚恋阶段,我在这其中也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我把下篇的关键词定为“体验”,我希望那些在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中,还在占据孩子生活的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经历他的生活,让他在自己对生活的征服中找到长大成人的感觉,明确自己的责任感。

在这其中我也展现了孩子成年以后的问题,其实大多来自小的时候所欠缺的引导和教育,譬如说责任感,譬如说担当意识,譬如说独立的意识,这些都应该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渗透到孩子的品质中的东西,由于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并不重视,就导致了他们在成年以后无法去担当他们自己的生活,尽管父母为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竭尽全力,可是,他们仍然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以至于与到手的幸福也擦肩而过。

我一直强调孩子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很多父母并不重视,总是在孩子需要时才去灌输,尤其是在孩子成年以后,很多教育对他根本就很难起作用,因为习惯与意识已经形成,这会成为左右孩子行为的一股力量,所以,很多好的习惯与意识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或在更小的时候留下的烙印,父母不要认为这个时候教育孩子,孩子会不懂得,也不要认为品质教育不重要,这是孩子一生中的奠基石,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体现。

我写了这么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中国孩子从生到养、教,到成年以后的生活轨迹,其实也想给现在的80后,或即将做父母的85后、90后年轻一代一些提示,我想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走过来的,那些在传统型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

他们是更强大,还是更弱势;他们是更快乐,还是更不快乐;他们是更善于合作,还是更加自我,包括他们的依赖,他们的独立性的欠缺,我想这都是这一代孩子表现出来的共性,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了孩子的这些弱点,我不想在这里说太多,翻翻这本书,你自然就找到答案了。

我最后想说的是,中国的父母想要改变现在还不晚。前不久,国家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很认同,但是又在思考,中国梦,很美好,很强大,靠谁来实现?

我希望由我们的春雨型家长来回答这个问题,“靠我们的孩子,因为,只有孩子强大,我们的强国梦才可能实现”。所以,在本书的最后我只想这样说:“中国梦,靠孩子来实现,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而是赢在终点上,未来在孩子身上,希望却在父母手上。”

只有父母改变,中国孩子才有更好的未来!

2013年4月6日完稿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