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多姿风情:民俗卷
31057900000005

第5章 人生繁衍的礼数(5)

落草。将亡之人在睡床时,家人都要告知(或亲戚朋友相互通知)亲朋好友前来探视看望,以了情意。临终时,要“净身”。“净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亡人自身要空净体内的粪便;一种是要洗净身上的污垢,诸如剃头、擦洗全身,剪指甲等。“净身”之后,就等待咽气。有些地方,在咽气之后才擦洗身体。亡故后,要将其移到铺草的地上,叫落草。人刚绝气,肌肉还没有僵,口亦未合闭。这时,子女将提前准备的碎银或银元,银耳环等银类饰物,(富有人家亦有放玉的)放置口内,曰“含银”。根据死者身份、性别,还要在手中握上生前用过的喜爱的物件,如烟斗、眼镜、手巾、拐杖等。如“死不瞑目”,口不合闭,子女就要顺着上眼皮、口皮往下反复抚抹,让其眼口闭合,并要尽快将双脚用线绳绑在一起,舒展腿、胳膊,一为让活人看起来舒服,二为收殓的方便。因而在咽气后,趁骨肉还热的时间,就要做好舒展四肢和躯体的工作。

尸体舒展,寿衣理整之后,睡在炕边,待庄家懂丧事的老人前来安排落草事。先腾空房间的所有东西,洒扫干净,冬天,在地上铺上麦草,夏天铺上柳树梢,然后,在亡人睡的炕头下,烧点纸钱,叫“倒头纸”,意思是亡人已面向阴世了。即可将亡人移至地上,落草在地上后,亲人是不能痛哭的,要强忍悲痛,准备丧事了。

救尸。亡人落草在地上,子女最大的责任是救尸。即凉冰尸体,加快尸体的僵直速度。方法是:直接从井里打来净水,将7页新瓦浸泡水桶中,等渍透后,取出靠在亡人的两肋骨处,反复替换,直至尸体凉僵。救尸大约用5个—6个小时,如果五六个小时救不僵直,可用风匣助风,促快僵凉的时间。随着农村医疗事业的进步,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多采用酒精凉尸的办法,即用2斤医用酒精,10多尺纱布,将纱布用酒精浸湿,一头铺在尸体腹、胸部,一头浸泡于酒精之中,慢慢稀释于尸体。这种救尸的办法科学、卫生、时间少,僵尸效果更好。有些用瓦渍凉水救尸的孝家,同时采用饮用酒附救的办法,做法是:用荞面团一小圈,置亡人胸窝,将酒滴入面窝内,多次滴加,亦可促使尸体僵硬。

糊灵。亡人落草后,就要设灵堂。农村灵堂设置十分简单。庄邻即刻组织一个治丧组,分头办理丧事。首先是糊灵,让亡人睡进简陋的“灵堂”。按照亡人的寿数(即享年),年龄60岁的,就叠裁8开见方的60块白纸;80岁亡故的人,灵纸就得裁80块白纸,纸方大小,要依停尸地方的大小、亡人寿数的多少而定。一般以亡人的身材长短,棺子的尺寸去考虑,以能深掩为宜。一方一方用糨糊粘成条子,一条条糊、或用竹夹夹在两墙横绷的绳子上。灵前置一桌子,桌子上摆放上一盏清油灯,叫“长明灯”,一直亮到出殡时。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上面插一双筷子,出殡时皆带在坟地埋掉。有些村社有将“倒头饭”让木工吃了的习俗。祭桌上同时还要摆放上其他祭品,如膳饭,馒头、水果以及香表、冥钱、奠酒、奠茶等。城市则有专做灵堂生意的,谁家有丧事就送到谁家。

守灵、哭丧。灵堂设好后,孝家就开始守灵了,守灵也叫“守丧”。守灵的孝男孝女是不允许出灵堂的,等待亲戚、朋友、庄谊、房下前来祭灵。祭灵者一进孝家门,大门上挂一铜响(一页钹,俗称“丧钟”),专有人敲响,孝子听见“丧钟”,都要恸哭一阵。这叫“哭丧”(哭灵)。哭丧,一定要悲痛,愈悲愈痛,愈见孝心。守灵、哭丧,有一定的礼俗,大都沿袭《礼记》。如《礼记·丧大记》中说:“始卒……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这就严格规定了“守灵”者的位置和姿势。这种“守灵”的礼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无更变。守灵坐草,是非常严肃的事,“非丧事不言”(《礼记·丧大记》),孝男孝女要对亡灵十分虔诚,不能离开灵堂,不能说冷说热,不能说饿说喝,更忌讳在灵堂开玩笑,大声吵闹。农村把守灵,特别是守母亲之灵,视作为父母尽心的最大孝行。因为母亲生儿女的时候,坐了三天血炕,这种深情,做子女的终生难以回报。老人亡故,睡在地上,儿女守在身旁,坐三天土地,以回报“三天血炕”之情。

哭丧,在古葬礼中亦有讲究。“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礼记·丧大记》)《仪礼·既夕礼第十三》也说:“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哭昼夜无时”。丧主住倚庐中,寝卧在草席上,头枕土块,首绖腰绖都不解下,悲之所至即号哭,昼夜无定时。古葬礼中规定的这些“哭丧”习俗,几乎整个陇上农村,几千年来一直“墨守成规”,一代一代承传了下来。

旧时,陇上农村一些地方流传“哭丧歌”。啥人死了,就有哭啥人的“丧歌”。如“哭丈夫”、“哭娘”、“哭爹”、“哭爷爷、奶奶”、“哭兄弟”、“哭姊妹”等。“哭丧歌”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是“经”。

散哭。散哭就是想到啥哭啥。亦叫“随心翻”。哭之前要有思想准备,把要哭要诉说的“苦”、“辛酸”事大概记个梗概。然后随哭随想。一段哭完,想不出下句,但还不能停下来,要随机应变,哭几句过话,如哭爹:“唉——爹呀,你死得可怜啊,丢下你的娃娃谁管呀!”再是要重复哭前面哭过的句子。套头有“报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十苦恼”、“十二只药方”等。

陇原农村的“哭丧歌”,基本上失传了。能唱上的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记忆力不好。现在能收集到的“哭丧歌”都残缺不全。“十苦恼”丧歌,各个对象都适用,哭的时候多哭别人的好处和自己的苦处,临场发挥,填词加句,只要求掌握好“套头”就可以了。

经和仪式紧紧联系。人死了,首先是女儿和媳妇哭“断气经”,换衣服,哭“换衣经”,为亡人梳理头发,哭“梳头经”,尸体进棺材,媳妇不哭,由女儿哭“寿材经”。停丧的每一清早,“东方动了”,长房媳妇要哭“开大门”,并到院子四周转3圈,叫死者回来“吃饭”,连叫3声。“开大门”,也有许多习俗。俗称为“开地狱门”或叫“开十八扇地狱门”,一般只开六扇,最多只开到十七扇,最后一扇不开。说法是,开完了对活人不利。

“开大门”是长房媳妇承担的,最后哭这几句词:“坐起来,站立起,/姐姐妹妹顺上着来,/亲生女儿跑过来。”别的人接上去哭,如果没人接上来,哭者就唱:“猪圈门、牛圈门,/我揩干眼泪停哭声。”“开大门”有个严格的忌俗:就是不能“越位”,长房媳妇不会,由二房、三房或长房孙媳妇代之,如果有人抢着哭,长房媳妇便以哭相劝,或借哭死人骂活人说家事、论是非,这就会闹出内讧来。

出棺材,女儿要哭“出材经”;坟头烧“纸火”,女儿就要哭“祭祀经”,等等。

和散哭相比,“经”较实,一些哭词描述得十分生动。如骂小鬼贪财枉法有这几句哭词:“阴曹设道鬼门关,/鬼门关前鬼刁钻。/吃鬼髓,吸鬼血,/撕肠破肚搜剐买路钱。/阳世间穷啊成鬼也穷,/穷鬼无路难过这鬼门关。/三百鬼棍皮肉绽,/剥了新衣新裤押作通路钱。/儿女们烧纸化钱行孝善,/喂肥了鬼头周济了阴曹间。/人世鬼世一个理,/做新鬼的娘啊死也心不甘。”

听似骂阴世诅鬼祟,实则是揭露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暴罪行。

合水太白一带有唱孝歌的习俗。孝家请专门的歌师为亡人唱孝歌。由三到五人组成,唱几个晚上由孝家定。

丧葬仪式,还有“报丧”、“祭奠”、“安葬”等重要程序。

报丧,即给女亡人娘家或男亡人舅家,以及所有亲朋好友通知亡故的原因、时间以及送纸(吊唁)祭奠的日子。报丧的人,一般是由叔伯或堂兄派遣人去。娘家人前来祭奠,丧主要给娘家人“告孝”(即丧事诉词)。“告孝”是一种对话加敬酒的形式,由丧主向娘家人报告逝者亡故原因及丧事安排情况等。

告孝的形式,在甘肃各地内大同小异,但是被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涉及亡人的各个方面。告和被告方都要有一定的丧葬常识,要熟悉亡人的生平,要掌握和了解许多丧葬礼俗。发问入情入理,对答妙言巧语,事事有底。有问而无答,或所答非所问,都会“失礼”,或酿成事非,给孝家和舅家之间造成隔阂。就告孝内容而言,有告亡人和家产的分配、“陪葬品”的名目、“纸火”的多少等等,因人而问,以事而告。

该问该答的都说过之后,丧主向娘家人敬一个“望骨讨封”的酒。娘家人将酒喝下,下炕倒靸上鞋,到灵前行祭奠礼。娘家人的祭奠礼是先点香三炷,作揖后插入香炉;再跪地、烧纸、奠酒、奠茶、磕头、作揖,然后走进灵堂,拿起毛巾或掸子在亡人身上掸一掸,揭开苫脸纸,看亡人是否闭上眼睛。之后退出灵堂,站在灵前,开始讨封。所谓“讨封”,就是代表娘家人告慰亡人在天之灵。多是说她的功德儿女们将永远记在心中,世代不忘。希望她轻脚快手的往前赴,英灵照看着子孙们,叫他们世世代代有福享。

讨封结束后,丧主就将娘家人请到另一家去吃丧饭。

亡人落草在地,房下,庄家的人都要前来协助、操办丧事。俗言:“人人家门前有口塌窖”,是说“红白事家家有”,借故不来孝家帮事,就要受到全庄人的斥责和唾骂,受斥者很难在村里村外做人。即使和孝家以前有怨恨,但是,人家殁了老人,似天塌在地上,再大的怨恨也要在这时消除掉,去孝家听从主丧人的安排来帮忙。

整个主丧人是治丧的全权负责人,安排、操办孝家的全部葬礼仪式。包括设灵堂、报丧、吊唁、殓棺、出殡、安葬等等丧礼仪式。有灵堂执事、唱礼宾者、搀扶孝子者、摆放纸品祭物者、备料做饭者、接待亲友者、挖墓做棺者、管烟茶酒者、招待吹鼓手者等,在丧事过程中,各司其职,不敢怠慢。凡是前来帮忙的人,不论辈分高低,年龄老小都得听从主丧人的安排调用。

农村办丧事,都要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农村丧葬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的主要事务有:出门告(讣告);定“丧服”、丧仪;确定出殡日子和下葬的时辰;选坟地;书写孝对,挽联;主持醮事;规定有关禁忌等。

丧事也叫“白事”。白事规模大小,主要看孝家的经济力量而定。除了财力许可外,还要根据亡人的年龄、辈分、地位、身世以及天气热冷等情况,丧日可分为3、5、7天。一般亡人在家停尸3天,如果孝家显扬地位富有,要求做醮事,至少停尸7天时间。

纸火。即为亡人用纸扎糊的,象征性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用品,如车、马、童男、童女、马夫、金斗、银斗(金山、银山)、寿筒、香幡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亡人的纸火内容也丰富起来,诸如院落、房屋、小汽车、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应有尽有,凡是活人使用和享受的生活用品,纸火艺人皆能扎糊而成。

俗言说:“有钱人抬埋钱,无钱人抬埋人。”纸火的多少,视孝家经济情况而定,家庭经济宽裕的,纸火就多,内容就丰富;经济困难的,只有一对童男女和纸马就行了。童男女俗说是在阴间侍奉死者的,还要安上名字。马是亡人走阴间的路上骑的,也要有马夫牵马,马和马夫都要安上名字。香幡(俗称香串)必须是一对,过去敬神用的香包子,一支一支按顺序粘连在一起,串成一种图形,发丧时点燃,一直可燃到坟地,禁忌中途熄灭。

殓棺。这是丧事中极严肃的一件事。亡人要进棺材了,亲友、庄谊都要跪在院子里,不能喧哗,不能说话,默默为死者致意。殓棺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亡故后3日内的晚上9点钟以后,即夜深人静之时。收殓人多是村子里有收殓经验的长者4人—6人,再是子女们,有的地方讲究只留两个子女守侍殓棺。殓棺时,棺底要铺五谷杂粮,放7个铜钱(俗称“北斗七星”)和长麻,铺上褥子。亡人进棺时要扫净身上的尘土,进入棺材后,理顺衣服,取掉绑脚的线绳,揭去苫脸纸。子女要用酒(一酒盅即可)似洗非洗地擦一遍亡人脸,但动作要快,酒用不完时要喝掉,然后在亡人的肩头左右放上亡人所喜爱的,常用的小件东西。如烟斗、拐杖、梳篾、金、银首饰等。最后用白纸包裹的麦草左右将尸体挤固稳,盖上薄被毯等。由子女最后看一次遗容,便盖定棺盖,几声斧头敲响,打开房门、孝子、亲戚才放声恸哭。

选葬地。农村选葬地,一般以“子孙钱财发旺”为目的。希望死人能睡一片“福地”荫及子孙。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墓大夫: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礼记·杂记上第二十》说:“大夫卜宅与葬日。”选墓地,为埋葬老人的首要大事。此地多由长男陪同阴阳先生,拿罗盘、戒尺、绳丈、木橛等,据地势来龙去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后天八卦图三十六方位,挑选好“脉气”之处定穴位。然后钉上木橛,任何人不得随便移动。葬地“福”与“祸”由风水先生说了算,但一定要遵孝家的意见,孝家想把老人埋在什么地方,只请风水、阴阳先生看看是否宜葬,若宜葬,大致划圈位置,确定墓穴的方向。墓穴的深浅主要由水位和亡人的年龄而定。年龄大就睡“满篡堂”(满坑子),满篡堂墓穴要比棺材长几寸,穴口还要有堵塞的东西。如果年龄虽然较高,但前面还有老人在世,墓穴只能睡个“半截子篡堂”,棺材的一半就露在穴外了。掘墓时,如果地下有水,或有石、砂阻碍,那就得根据地质情况,变更墓穴尺寸。

服孝。人死后,子孙皆要服孝。服孝的仪式叫“破孝”。破,就是把白布破成2寸宽的条子,中间夹上一纸制的三角形“孝角”(儿女为白纸孝角、孙子、重孙为红黄纸孝角,叫“花花孝”,意思是亡人德高,子孙满堂),勒绑在头上。破孝的仪式由主丧人主持进行,以辈分大小为序,先为长子破,由主丧人戴在每一个服孝者的头上,戴孝时在灵前点一炷香,跪地,孝戴后叩头作揖,退到灵堂后。

服孝还有一个标志,就是“孝鞋”,将白布剪成鞋面大小样子,大针大线缦在鞋面。如果父母双亡,穿全缦的孝鞋,父或母一人亡,就穿半缦的孝鞋;孙子只穿缦尖的孝鞋。鞋布不能随便撕掉,几时磨掉了,扔到河里让水冲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