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河尾闾的居延海(包括古居延泽、索果诺尔和噶顺诺尔),距今2万年前最高湖面海拔约933m,最大水域面积曾达7000km2之多。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西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其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变动,自元代以后开始解体而分为亦集乃、哈班哈巴儿、塔剌失三个湖泊,清代以来又分成了东部的索果诺尔(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诺尔(苦湖)。两湖之间相距约30km,平均水深1.5m,湖面上碧波荡漾,湖畔芦苇丛生,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1930年~1931年中国和瑞典联合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发现东汉以前木简1万余枚,1973年又出土2万余枚。这些汉简大多是公元前73年~前48年间的屯戌文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献,极为珍贵。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于湖畔驻足,写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宋代,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之下,是当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元代及明中叶,由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黑河中游大规模兴修水利使下游地表径流相应减少,加之泥沙淤积,古居延泽首先趋于缩小沙化。20世纪以来,河水主要汇入东、西居延海,至1958年西居延海水面仍达262km2。东居延海位于西居延海东部约30km,1958年水面面积达35.5km2、蓄水量0.364亿m3。据计算,当时居延海的水面蒸发量约3~4亿m3,因此50年代流入东、西居延海的水量应在4亿m3以上。据正义峡水文站资料,在20世纪40年代来水量额每年为10.57~13.3亿m3,90年代中期减少到每年1.8~2亿m3,而且来水季节错位,春夏无水,河水断流,使额济纳河变成干涸的沙质干河床。湖水因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恶化,东、西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1992年相继干涸,造成居延绿洲大面积退化萎缩。处于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据统计1949~1984年灌溉面积扩大了100万亩以上,毛灌溉定额以每亩580m3计,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就达5.8亿m3,张掖地区下游灌溉面积的扩大尚未计在内。额济纳河以上农田灌溉面积和弱水三角洲草场灌溉面积的扩大,用水量已远远超过4亿m3,无疑是近50年来入湖水量不断减少(约减少7亿m3)乃至湖泊最后干涸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水域面积曾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古居延泽,现已近剩东居延海和尽素图海子(天鹅湖)两个不足60平方公里的湖泊(图5.11)。居延海的干涸使得附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根据计算西居延海附近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20cm,东居延海附近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0cm,说明湖区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十分严重。西居延海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盐漠和黄沙覆盖,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黑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固的大事。针对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流域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1999年批准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对黑河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2000年7月,经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授权,黑河流域管理局正式实施对黑河干流的水量统一调度。2002年7月17日,河水首次流入东居延海;2003年9月24日,首次流入干涸42年的西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东居延海在2004年8月20日以来,已连续多年没有出现干涸现象。至此,东居延海水面面积达到38.5km2,蓄水量达到4720万m3。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东居延海基本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遏制了下游生态日益恶化的趋势。
3、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退化
疏勒河流域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疏勒河东支和石油河下游尾闾的花海,距今1万年前湖泊面积曾达445km2。清代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记载:“查华(花)海子,逼近赤、靖等处营讯,南通青海,北接北路卡伦,留牧方便,盖海滨广斥,故饶水草,海子长一百六十里,北与湃带湖相连,其西为布鲁湖”。后因疏勒河在大坝洪积扇摆动的自然改道与人工筑坝开渠,入湖水量大减,故湖面迅速缩小。花海因遍地红柳似海而得名,但由于水源大量减少,土地已经沙化。在地下水位较浅处,尚有高达5m~10m的红柳沙包,而地下水位深处,则一片风蚀流沙。1999年前,除北石河下游终端、花海湖泊的残余干海子(海拔1204m)外,再无地表水而形成荒漠化的干湖沼与沙丘景观。干海子湖面约300公顷,水深0.1m~1.5m。湖内植物主要为宽叶芦苇,湖泊周围植物主要为红柳灌丛,湖内栖息着26种数以万计的候鸟和留鸟,其中有白天鹅、大白鹭、灰鹭、灰鹤、赤麻鸭等,1982年4月干海子被辟为甘肃省鸟类自然保护区。因十多年前在北石河南岸的三墩滩、比家滩一带移民开垦耕地,干海子上游水源被截引,至1999年6月河湖系统彻底退化,鸟类自然保护区也名存实亡。诺大的花海湖泊,两千年间,竟消失于20世纪末倡导生态保护的今日,令人扼腕。
疏勒河在历史上是河湖沿岸森林茂盛、野生动物出没,景观十分优美的地方。据《安西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布隆基古城有“古木参天”之说,布隆基至现饮马、蘑菇滩一带曾是一片完整的草原。西湖等地有干围数米的大榆树和大杨树,原有灌木林约3.3万hm2,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0.7万hm2,灌木的生长发育明显衰退。由于水资源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减少甚至切断了地下水对天然林木的水分补给。流域内,林草茂盛的景观大部分已不复存在。踏实乡桥子村的草湖(古冥泽遗存)面积1995年比50年代减少90%,芦草沟的芦苇50年代高达2m,到1993年已全部枯死。踏实黄水桥以东的草原,覆盖度由50年代的61%下降为1993年的40%,平均草高由70cm降为30cm,草产量降为50年代的1/3,而且草场中盐碱化面积占60%以上。
过去疏勒河干流、党河经常可以有水流入下游的终端湖哈拉诺尔。《沙洲都督府图经》载:“兴胡泊(即哈拉诺尔)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右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其水咸苦,唯泉堪食,商胡从玉门关道往还居之,因以为号”。清朝乾隆年间,哈拉诺尔东西长约25华里,南北宽约5华里,总面积约有60km2。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已无水流入,造成了哈拉诺尔在1960年后即完全干涸,成为一片盐碱滩。敦煌玉门关到马迷兔一带,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原来的芦苇草甸已大部分退化为盐生和沙生植物群落。敦煌市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3.6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7.5万人,灌溉面积由13.4万亩增加到35.1万亩。由于人口和耕地的增加,地表水源明显不足,超载利用地下水已导致地下水补给锐减,引起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退化,地下水质矿化度提高,致使月牙泉湖泊水位大幅度下降,湖水面积持续萎缩。近年来,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以及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现状敦煌全市各类用水年需3.62亿m3,党河实际来水量不足3亿m3,缺口甚大,成为制约敦煌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不少地方人士遂提出“引哈入党”工程设想,计划每年从大哈尔腾河引水1.2亿m3进入党河,以保持敦煌生态平衡。
(第三节)湖泊与湿地
一、羊汤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