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山川锦绣:地理卷
31055900000011

第11章 气候及其地带性(2)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光能资源丰富,而且光质好,太阳光谱中橙红光(波长0.55~0.76μm)和蓝紫光(波长0.38~0.48μm)辐射量较多,十分有利于粮食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和瓜类、甜菜糖分的累积(图4.3)。我国一季喜凉作物单产最高记录即出现在海拔2800m的柴达木盆地,德令哈、香曰德等几个国营农场春小麦亩产都稳定在750kg左右,即是太阳光波分配性能良好的结果。

二、温度

1、气温的地理分布

年平均气温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总的冷暖状况的主要热量指标。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主要受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增高、由河谷向山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年平均气温大致为—0.3℃~14.9℃,海拔1500m以下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海拔2500m以上的年平均低于4℃。据现有气象站观测资料,甘肃省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文县(14.9℃),最低在天祝乌鞘岭(—0.3℃)。全省有4个相对高值区,即陇南南部(14℃~15℃)、陇东(8℃~10℃)以及黄河谷地和河西走廊西段(8℃~9℃);还有两个相对低值区,即甘南高原(1℃~2℃)和祁连山区(海拔3000m以上地方低于0℃)。

甘肃省各季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大致相似。冬季太阳辐射最少,加之冬季风势力强盛,各地冬季气温最低,最冷月均出现在1月,这反映了冬季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从西北往东南由—12℃变为4℃。其中河西走廊一般为—12℃~—7℃,陇中黄土高原为—9℃~—3℃,陇南北部为—5℃~0℃,陇南南部为3℃左右,是全省冬季最温暖的地方;甘南高原一般为—10℃~—8℃。祁连山区在—12℃一下,是全省气温最低、最寒冷的地区。

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各地气温普遍较高,最热月出现在7月。7月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在11℃~25℃之间,南北气温差异较小。除祁连山和甘南高原外,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其中河西走廊西段、陇中黄土高原的黄河、渭河、泾河和马莲河等河谷地带,以及陇南各河流谷地,可达22℃~25℃,天气炎热。高山地区则气候凉爽,祁连山区11℃~18℃,甘南高原10℃~16℃,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2、气温的时间变化

全省各地气温年变化均为单峰型。从各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来看,月平均气温在春季的上升和秋季的下降均很快,但春温高于秋温,如西北部的敦煌4月平均气温比10月高3.4℃,中部的兰州高2.0℃,东南部的文县仅高0.7℃。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维度的高低,还与地形、地势及天气活动影响有关。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全省气温年较差的变化范围在20℃~34℃之间。河西走廊气温年较差一般在30℃左右,敦煌盆地34℃左右,是甘肃省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比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大,仅次于我国气温年较差最大的东北和新疆。陇中黄土高原为23℃~31℃,陇南、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20℃~25℃之间,是甘肃省年较差最小的地区,比我国气温年较差极小的长江下游还要小。

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表示昼夜气温变化的程度)大是甘肃省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省内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形象写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全省变化范围在8℃~16℃之间,且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河西走廊为12℃~17℃,全省最大值出现在敦煌,达16.1℃。祁连山和马鬃山区12℃~14℃,陇西10℃~15℃,陇东一般为10℃~14℃,甘南14℃~15℃,陇南9℃~13℃。文县是全省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除陇南外,其余地区温度日较差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都大。温度日较差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热量资源,温度日较差大对作物高产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尤其有利于瓜果生长期间糖分的积累。

二、降水

1、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地表水、地下水的基本来源,降水量的多少对农牧业尤为重要。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35mm~800mm,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300mm,不足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约650mm)的一半。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等值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有一相对少雨带。其中,400mm等雨量线是农牧业上很重要的界限,它把全省分成东南部多雨区和西北部少雨区。东南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为半农半牧区。西秦岭以南的嘉陵江、白水江流域年降水量可达800mm。如省境东南角的康县阳坝年降水量为948mm,铜线有1367mm的最高记录,这在山大沟深的陇南地区容易引起暴雨洪灾。400mm等雨量线以西以北的地区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占全省面积的2/3。所以,干旱区面积广大是甘肃气候的显著特征。

河西走廊,年平均降水量概在200mm以下,并以东南的200mm左右向西北的40mm左右减少。如敦煌平均年降水量仅38.7mm,为全国著名的极端干旱气候区之一,只有绿洲农业,自古就属“非灌不殖”区。祁连山地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东段多于中段、中段有多于西段。如东段的乌鞘岭,平均年降水量为389.9mm,中段的肃南为257.2mm,西段的肃北为144.4mm。

陇西黄土高原平均年降水量,大都在200mm~600mm之间,等雨量线一直向南弯曲,自景泰经定西到陇西为一由北向南突出的相对少雨带,被形象地称为“干舌”。此少雨带与青藏高原边缘的走向一致,它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外围相对少雨带的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形影响,夏季偏南季风不能稳定到达本区,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加强了那里的辐散、下沉运动。其次,本区处在六盘山西边的背风雨影区,如迎风面的平凉年降水量为521mm,背风面的会宁只有435mm。因此,西边的青藏高原和东边的六盘山是陇西黄土高原形成干旱的基本原因。

陇南地区和甘南高原,年降水量大都在500mm~800mm之间,是甘肃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本区同样有一个由北向南的相对少雨带,平均年降水量在450mm左右。尤其是在北纬33°~35°间,降水量明显低于紧邻的东西两侧,本区的西汉水、白龙江和白水江谷地成为有名的“干旱河谷”。该少雨带北侧与陇西地区的相对少雨带相连接,即由陇西经武山、礼县、武都直到文县,依然是青藏高原外围少雨带的组成部分。在本区相对少雨带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多雨带,西边以郎木寺为中心,平均年降水量为807.5mm;东边以康县为中心,平均年降水量为799.2mm。

2、降水量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因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夏湿冬干。降水最多月,河西中西部、陇东、陇南和甘南一般出现在7月,个别地方出现在8月;河西武威以东地区和陇西地区出现在8月。降水最少月,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出现在12月,个别地方出现在1月。

气候学上一般用年降水变率来衡量一地雨量的年际变化稳定程度,降水变率越大表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越不稳定,旱涝出现的频率就越大。甘肃省年降水量相对变率分布趋势,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增大。以河西走廊为最大,在20%~40%之间,但比内蒙古西部和新疆(30%~50%)略小。祁连山区、陇中黄土高原为15%~25%,陇南和甘南高原15%左右。

3、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在山脉的地形作用下,迎风坡迫使空气抬升,降水量增大,背风坡的一侧降水减少,造成背风坡出现“雨影效应”或“雨影区”(干坡)。雨影区就是降水量减小特别明显的地区。雨影的强弱视山地高度、方位与方向等因子而异。据观测,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大值与雨影带降水量最小值间的比值大体与山体高度呈线性关系。如喜马拉雅山(平均6000m)比值为10,吉尔吉斯山(4000m)为6,阿拉甘山(2500m)为3~4。本省陇南相邻的武都和康县是雨影效应的一个实例。两地直线距离60km左右,因康县位居东南气流迎风面的山地东侧,年降水量为799.2mm;武都则位于山地西侧背风面的白龙江河谷中,年降水量为480.2mm,两地相差300mm左右。又如祁连山区,东段和中段南坡年降水量多于北坡,西段则是北坡多于南坡。如东段和中段南坡的青海互助为592.1mm,祁连为391.4mm;北坡的古浪为358.6mm,肃南为257.2mm。西段北坡的肃北为153.8mm,南坡的青海冷湖为17.6mm。这是因为祁连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东段和中段空气多从兰州一带沿湟水和大通河向西顺地形爬升,雨雪多降落在南坡,因而祁连山脉东段和中段南坡雨量多于北坡。而西段北坡的降水量多于南坡,主要是由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降水时高空盛行偏西气流,随着冷锋南下,祁连山北坡首当其冲,由于坡地对冷锋的阻滞和抬升作用,水汽大量凝结,雨雪落在北坡,故而北坡雨量大于南坡。总之,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祁连山年降水量较多,维持了较稳定的冰雪水源。

在山区,通常年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山地带降水量达到最大的高度,称为极大降水高度,往往这就是山地森林出现的地带。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干燥气候下的最大降水高度要比湿润气候下的高;冬季一般比夏季高。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每百米高差降水量的递增率也因地而异。气候湿润的地区,降水量垂直递增率大;气候干燥的地区,降水量垂直递增率小。如陇南康县境内的万家大梁北麓山区,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42.4mm/100m。六盘山东坡是东南气流的迎风面,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30mm/100m;西坡为背风面,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15mm/100m,仅为迎风面的1/2。通渭至花甲零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11mm/100m;兰州至阿干镇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31mm/100m。祁连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更加明显(表4.2),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为23mm/100m~30mm/100m,黑河流域为17mm/100m~23mm/100m,疏勒河流域为8mm/100m~14mm/100m。

(第三节)气候区、带的划分

各种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在不同季节的相互配合使得各地产生不同的气候分布特点,这种气候特点也对自然界其它因子如河流、植被、土壤、地貌等产生巨大作用,同时这些下垫面因子又反过来影响着当地的气候。因此,气候存在着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是气候区划的理论基础。气候区划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气候要素的区域组合和差异,探讨它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气候,更合理地、更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在甘肃,从亚热带气候到高山冰雪带,从常绿阔叶林到戈壁荒漠,气候带和自然景观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在经济建设或是国防建设中都需要对全省进行气候区划,求大同存小异,以便了解各区域气候状况,更好地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

一、气候区划指标

1、热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