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杰出青少年七个习惯的方法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在为一群MBA的学生讲课。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从容不迫地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于是,他拿出一个一加仑容量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并且仔细地一块一块将石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这时,他又问:“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接着他又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时间管理专家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时间管理专家最后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那他的意思是什么呢?
时间管理专家接着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石块,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与你爱人共度时光,你的信仰,教育,梦想,或是和我一样,教育指导其他人?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多忙,我们都要先把最大的石块放进罐子里,也就是说,要把握轻重,先做重要的事情。
读完这篇故事后,请你想一想,你今生的“大石头”是什么?然后,请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瓶子里。
我必须掌控时钟,而不是受时钟所控。
——戈尔达·梅厄
生活之中,常会遇到千头万绪、问题多多的情况,往往弄得我们晕头转向,不辨东西。这时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到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集中力量解决它,是最该做的事。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思考能力和分清事情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每一天都要计划好当天要做的事情,并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长期的经验证明,没有人能永远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去做事,但按部就班地做事,总比想到什么做什么好得多。
为每件事情安排时间
有一个人从26岁开始,每天都要核算自己所用的时间,每个月底做小结,年终做总结。他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的那一天。
他靠的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这一习惯——休息、看报、散步、剃胡须……甚至女儿找他问问题,他都要在纸上做记号,一丝不苟地记下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乘电车时复习需要牢记的知识;排队时思考问题;散步时兼捕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演算习题。读书时间盘算得更细,清晨头脑清醒,看哲学、数学方面比较严肃的书籍;钻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以后,看历史或生物学方面比较轻松的读物;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他算出自己一个小时的看书进度是:数学书4~5页,其他类书20~30页。1966年他统计自己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已经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他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它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就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牢牢驾驭了时间创造出“时间统计法”的人,就是当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可是很多人却无视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眼里,半个小时很短暂,浪费一天无所谓。其实,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认真对待你。时间抓不住就像流水匆匆,而要抓住它却像金子般沉甸甸的。
记住:处理事务不分轻重缓急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它常常会把你的辛勤劳动成果弄得乱七八糟,掩盖了你的一些出色的能力。
做事要有计划,做学习生活有条理的人
生活中有长远目标、短期目标、即时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候会像热气球遇上麻烦一样,到处乱撞,无论如何权衡利弊,始终不能尽善尽美。这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并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有机会解决其他问题。
对于林林总总的要去做的事务,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要事,剩余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
做事要有轻重缓急也就是做事之前要有计划。做事有轻重缓急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事业成功离不开周密的计划,做大事须从做小事开始,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周密的计划与不懈的奋斗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当少年儿童逐步习惯了行动之前做计划,一个伟大的变化就开始了。
吴军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吴军是否需要帮忙,吴军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吴军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吴军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吴军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海南岛,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海南岛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吴军的尴尬是计划不周造成的。做事情之前不冷静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会让人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事情,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不要做一个拖拉的人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跋涉的过程,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投入小碎石或沙子,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我们都很会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但是很少人懂得应该先把“大石块”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将大的鹅卵石先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以后你永远也没机会把它再放进去了。
大家都熟悉的著名作家张海迪,5岁时得了脊髓血管癌造成高位瘫痪,成了残疾儿童。每当看到窗外上学的小孩,她心里就非常羡慕。张海迪虽然不能去学校读书,但她的爸爸妈妈利用下班的时间亲自教她。这使她感到非常地高兴。
有时,张海迪实在感到疼痛和疲倦,连作业都无法完成,就对妈妈说:“妈妈,这些作业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张海迪明白了,她要和学校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完成作业,不能拖拉。她还给自己立了计划,要是不完成当天就不睡觉。
就这样,她把小学、中学的课程全部学完了,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还写了《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今日事,今日毕,是做事要有计划的具体体现。如果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又要拖到后天,长此以往,只能永远也做不完。可是偏偏总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一点,成天想着如何计划美好的未来,却不知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
以上的例子说明:培养青少年做事要有计划有轻重的好习惯,最好采用家长的示范作用与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在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的情况下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