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培养杰出青少年七个习惯的方法
31041100000013

第13章 习惯六:感谢别人的帮助(2)

一位哲人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这种人越多,社会将越显冷漠,生活将越显枯燥。当一些人心中的镜子出现粗糙不平时,便忘掉了做人的规则。于是,他们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寓言中讲的类似“东郭先生和狼”“农夫救蛇”的故事。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爱之美好,感恩多彩生活……

感谢他人的基本要素

1.换位思考

善解人意的人观察问题时习惯于从多角度出发;而只顾及自己的利益、愿望、情绪的人,常常很难了解他人,很难和别人沟通。现实生活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讲各的、各忙各的,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事实上,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会发现,冲突的双方几乎完全不理解对方,完全是不互相体谅对方。想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从自我出发的单向观察与思维,而要从对方的角度观察对方,替对方着想,善解他人之意。如此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能善解人意,就难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乐于付出

付出才有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你的所得总是与你的付出成正比。别人有成就了,就想分享一点。别人有钱了,也想沾一点光。孰不知无功受禄、不劳而获古往今来都令人厌恶的。如果心中生出求取免费午餐的念头,长期这样是不会有出息的。有的人即使没有索取免费午餐的行为,但同样的心理活动连绵不断。整天嫉妒别人,心理总是摆不平,这样使他备受折磨。放下索取免费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静和坦然,也多了自信与奋进之心。学着慷慨的对别人付出,在你困难的时候,会有许多真诚的回报的。

3.将心比心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4.注重实践

感谢他人的帮助应以社会实践为载体,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配合,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从点滴做起。他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5.雪中送炭

予人温暖这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要尽力去帮助。患难见真情,患难出真交。每个人都在内心深深的记住了那些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的人。相反,那些得势之人真正遇到困难时曾经极力跟帮的人,到后来都不知到哪儿去了。我们要做雪中送炭的人,而不能做人走茶凉的人。

6.以德报德

在现实生活中,以德报怨的人大有人在;而我们采取同样的方法以德报怨,是没有疑义的。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自然要回报人家,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常识。而那种以牙还牙的方法,别人伤害了我,我也要报复他,这未免显得我们和那些人一样低劣了。当别人伤害侵犯了我们,既不以怨报怨,因为那样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平;也不以德报怨,因为那会使得这个世界没有是非,甚至可能助长罪恶。以直报怨,就是用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怨恨。以直报怨,这里包含着道义的谴责,包含着不降低自己水准与对方混战的尊严,包含着既正义凛然又克制的沉默,还包含着一如既往诚信待人的基本信条。

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以德报德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歌手丛飞资助贫困山区儿童读书和受资助的儿童对他的真情关心就是以德报德的典例。以德报德,让世界充满爱,是文明社会的完美体现,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和心愿。她包含着高尚的品德,包含着良好的习惯,包含着一种责任,包含着人格的尊严。

根据学校的特点我们建议同学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应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

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养儿防老”仍是绝大多数老人晚年生活的主要依靠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顺”,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顺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总之,“孝顺”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最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举例: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c.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d.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e.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2)开展征文活。a.《我的父亲母亲》;b.《写给父母的话》c.《父母的手》d.《还给父母一个吻》e.《父母的相册》

(3)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举例:

(1)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

(2)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3)小报比赛:《我爱我师》。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谢同学帮助我”活动举例:

(1)“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后得到同学帮助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位同学,然后通过一封书信、一次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的感恩心情。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1.家庭方面的问题

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要使孩子懂得: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校方面的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要使学生懂得:学会感谢他人是一种处世哲理,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知恩感恩是坚持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个人,然后通过一封书信、一次电话、互联网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

3.社会方面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对此我们必须给于高度的重视,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要使少年儿童懂得: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感谢他人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去回报社会。

学会感谢他人是一种爱的教育,情商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之所在。学会感谢他人是感恩教育的先导,融合家庭关系需要感恩教育;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感恩教育;企业参与竞争需要感恩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感恩教育。总之,社会呼吁感恩教育!

具体做法如下:

◆感激帮助过你的人,因为他解决了你的问题。

◆感激支持过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困难。

◆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

◆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过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过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的独立。

◆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