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现十日谈
30982000000060

第60章 第五十四个故事 到沙漠深处行医

郑高兴说道:“我同大家一起扛着筐子,一筐又一筐地走在跳板上,完成自己一天应该完成的任务。开始几天,一天劳动下来,浑身的骨头架子,像是散了架似的。经过十来天的劳动锻炼,慢慢的适应了。到一个月时间,我基本能够同大家一样地劳动了。最后班里的同志,给了我一个结论:‘好老兵’三个字。”

有的人也都说了自己曾经下到连队当了一个月列兵的体验,下去当当士兵,确实可以去掉身上的官气,知道战士们的辛苦,了解战士们日常在想些什么,做思想工作可以有的放矢。密切官兵关系,上下关系,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

说到这里执行司令蒋超开了口:“第五十三故事就讲到这里,接下去讲第五十四故事,题目是‘到沙漠深处行医’。内容是讲我国‘两弹一星’的故事,请王侠仁同志主讲。”

王侠仁就说道:“好的,我先说上几句。‘两弹一星’大家当然知道,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这些东西我们国家开始是没有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搞出来的。没有这些东西就称不上世界上的大国,在国际上就没有地位,话就说不响。所以毛主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搞出来。”

正说着进来了一个人。

王侠仁站了起来,同这个人握了握手。

这个人说道:“路上交通交堵塞,所以迟到了,不好意思。”

王侠仁说道:“没关系,先请坐下。”然后向大家说道:“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邻居,好朋友,王森林同志,原来是航天部门的一位医生,我特地请他来一起讲两弹一星的故事。”

大家鼓掌表示欢迎。

王侠仁就倒了一杯茶给了他。

蒋超就说道:“这样,高兴同志过去当过防化兵,先给我们讲讲关于两弹一星的一般常识。”

高兴整理了一下思路,就说开了:“这个‘两弹一星’就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这些东西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和发展的。首先说说原子弹,我们现在说的原子弹,实际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也叫原子武器。原子弹和氢弹的区别,是爆炸方式和当量的不同。原子弹的爆炸是原子核分裂时产生的能量,氢弹的爆炸是原子聚合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这个能量是用多少万吨TNT炸药,在爆炸时所产生的能量来计量的。原子弹一般是几万吨,氢弹比原子弹的威力要大好多倍。”

赵大钧就问道:“那么原子弹和导弹、卫星又有什么关联?”

郑高兴继续说道:“先来说说导弹,导弹分短程、中程、远程,就是可以打多少距离。几十、几百、几千,到一万多公里。导弹也叫运载工具,原子武器是要靠导弹进行远距离投射的。当然飞机投射也可以,但是广泛采用的是导弹进行远距离投射。”

王侠仁问道:“那么导弹和人造卫星又是什么关系?”

郑高兴继续往下说道:“所谓人造卫星,就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在一般火箭发射升空时,加大火箭升空的推力,使火箭在升空时,能够克服空气阻力、地球引力,穿越大气层,然后进入地球轨道不断地在轨道上进行运转。所谓导弹就是利用现代技术,使这些人造卫星能够收回、返回地面。人们在这些火箭的顶端装上原子弹,或者高爆炸药,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开始降落,重返、穿过大气层,急速射向目标。”

蒋超就说道:“两弹一星的常识就说到这里,下面请王森林同志讲你怎么‘到沙漠深处行医。’”

王森林就说道:“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1960年参的军,在北海舰队海军基地做医务工作,到1968年退伍回到上海,分配进入了航天部门,仍然做医务工作一直到退休,在航天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航天部门到我国沙漠里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发射火箭、人造卫星,我作为医务人员,多次跟随进入沙漠里,为科技试验人员的团队,进行医疗服务。试验、发射团队每次进入沙漠深处,到完成任务,前后总要个把月时间。这个沙漠的特点,一是干旱、缺水,二是气候多变,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就风沙漫天。我们这些上海、北京去的人员,很难适应这样的气候,不是口干舌燥,就是喉咙口很不舒服。有心血管、高血压疾病的人员,往往就会发病。比较年轻些的人员,还可以扛住这样的气候。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科学家、专家,这样的气候,确实很难适应。可是重要任务在身,再艰难也要克服坚持到任务完成。他们到了基地,就没日没夜的进行工作。特别是到了试验爆炸,或者火箭发射升空的关键时刻,他们一刻也不能离开岗位。身体再怎么不舒服,也得全神贯注地操作计算机,或者面前的科学仪器,丝毫不得马虎。我这个随团医生,在这个情况下,怎么样开展我的医疗工作?我是预防为主,及时治疗。一到基地,首先是了解这个团队人员的身体状况,做了治疗预案。同时宣传自我保养常识,发给相应的药品。每天晚上到人员居住的宿舍,进行走访,问病给药,治疗在先。在爆炸,火箭发射关键时间节点,及时到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发现有人身体不适,立即给予治疗,保证科研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大家都说,这个随团医务人员的工作任务也不轻松,王森林同志的工作责任心也十分的强。

王森林继续说道:“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位老科学家,是完成一次爆炸试验任务的关键专家。可是团队从上海出发,火车在快要到达目的地时,这位老科学家心脏病突然发作,情况非常严重。我马上电话联系附近的一个医院,火车中途停了下来。我把这位老科学家送进医院,进行抢救治疗。这位老科学家病情稍微好一点,就一定要我把他送到基地,去完成他担负的科研任务。我请示了领导,领导同意他的请求。我就陪伴他出了医院,到达基地。他一到基地,立即投入了工作,没日没夜地为完成任务,忘我地工作,根本没有考虑个人的病情,和自己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