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30964600000026

第26章 遵纪守法篇(2)

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六)价值观念的偏轨

很多学生就读的学校离家较远,父母的管教鞭长莫及。而学校则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以发挥其创造性。但是当学生们的自由膨胀到触及社会的底线时,处于懵懂状态的、自由惯了的学生们往往就会踏出这条线,走向犯罪。而且就连目前社会比较敏感的女大学生卖淫、大学生傍大款现象,不少大学生都觉得的这也是自由的体现,是个性的张扬,是观念的问题,根本不算什么。

四、有效预防减少学生犯罪

学生是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学生犯罪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预防学生犯罪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做父母的要有长久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能认为子女进了学校就远离了犯罪。学校应当坚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让家庭教育在社会治安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

1.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它注重培养个人对集体、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抑制“个人至上”,增强学生防腐抗变的能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教育学生懂得自我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的,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提高为富国强民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拜金主义”和学生中常见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功利主义误区。

3.道德观教育。在犯罪预防研究中,道德规范起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遏制作用。遍布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规范,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给予了详尽的规定,对于阻止学生早期的、轻微的不道德行为,对学生树立基本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起着奠基作用。

4.法制教育。在校学生年龄一般都处于16—25岁之间,属于“易犯罪年龄段人口”,因而对学生们也应加强犯罪预防教育工作。学生犯罪除了有道德品质和思想的劣根性原因外,相当多的犯罪行为是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所造成。许多学生文化知识相当丰富,但法律知识却相当欠缺、有些甚至是无知。基于此种原因,要做好学生犯罪预防工作,必须进行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5.心理教育和生理教育。为了提高预防学生犯罪工作的成效,除必须强化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还应加强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这样,既可避免把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当政治道德问题对待,产生教育阻抗和处理失误,又可清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以造成良好的预防矫治的心理基础与心理动因,将学生犯罪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心理困惑与障碍不演变为反社会行为,以保证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安定。

典型案例

刘海洋泼硫酸事件

案例描述: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竟然在2001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这名年仅21岁、已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最终被警方拘留。据了解,上述三种动物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一级保护动物。

案例分析: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课,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的,但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由此可知,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做得还是做不得。

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当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所有的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培养出一定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来衡量,从法律的角度去想一想能不能干,该不该干;当然,也应当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6.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对违反国家规定的娱乐场所及黄色刊物,有关工商部门、司法部门、文化部门等应联手进行打黄扫非工作,清理黄色垃圾,为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7.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对违反国家规定开设的或违法经营的网吧,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法,该取缔的取缔,该处罚的处罚,绝不手软,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为社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

五、自觉抵制黄赌毒的措施

典型案例

铤而走险后悔莫及

案例描述:欧阳是南京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在校期间他曾到一家酒吧内打工。勤工俭学本来是好事,可是,在酒吧里欧阳第一次接触了毒品,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吸毒人员。周围人对毒品的肆意吸食,让欧阳对毒品放松了警惕,别人奢华的生活,也让欧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知道贩卖毒品是重罪,但想到家里刚刚装修了房子需要钱,欧阳决定铤而走险。在欧阳的身上,民警搜出了两袋冰毒。欧阳告诉民警运送这一趟,两袋冰毒他可以挣到1600元。我国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而当民警称出这两袋冰毒为50克时,欧阳失声痛哭。他哭着说:“我爸我妈就我这么一个儿子,我一定不能出什么事,大哥我求求你。”

案例分析:冰毒学名甲基苯丙胺。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欧阳涉嫌贩毒50克,等待他的很可能是漫长的牢狱生活。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很浅显的道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要防微杜渐,对那些容易滋生犯罪的地方,最好敬而远之,千万别让你美丽的青春成为一声叹息。

(一)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二)优化学校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和老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老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1.加大宣传力度,深刻剖析“黄赌毒”的危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积极开展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与“黄赌毒”绝交。

(三)优化社会环境,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要做到“严打”与“严管”相结合。所谓“严打”,就是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涉及“黄赌毒”的网站要依法严厉打击。所谓“严管”,就是要深入开展“打击网络黄赌毒”斗争,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坚决查处网络“黄赌毒”类网站。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就能够筑起一道抵御网络“黄赌毒”侵袭的牢固防线,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学生自身也要做到科学使用电脑,快乐健康上网。上网时,应遵守网络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不浏览、不发布有害信息;自觉安装使用“绿色”软件或申请“绿色上网”服务;踊跃参与“文明上网,治理网络”等活动,积极检举有害网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作一份贡献。

(第三节)正确对待宗教,抵制邪教

一、宗教概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他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中国宗教界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保持着交往和联系。宗教界人士还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

(二)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应有自己固定的场所和区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允许有超越宗教活动范围的宗教活动。

警钟长鸣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在我国境外东南至东北沿海呈半月形地带,大约有26个宗教电台对我国进行“空中传教”。有5座电台以不同频率,用普通话和各种方言对华广播。此外,境外敌对势力非法向内地运进大量的宗教印刷品,他们还利用旅游团体入境之机,零星带入,集中散发。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反动宣传品,煽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不能信仰宗教,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和中国共青团的章程决定的。

三、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一)从概念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而封建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筮、看风水、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二)从组织状况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文和教规,有正式的组织和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场所。

(三)从活动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有一定的节日和活动。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制度,其活动方式荒诞无稽、粗俗低级,甚至野蛮残忍。

(四)从活动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按神的意志办事。而封建迷信活动是迷信职业者骗钱谋财的一种手段。

(五)从作用上看,宗教有其消极作用,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则骗钱害人,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六)从国家政策看,国家保护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则坚决制止和取缔。

四、邪教信仰及行为的特征

邪教问题古已有之,而在上个世纪末,已然成为全世界的一大公害。邪教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着传统宗教的旗号,或剽窃其中的某些名词术语加以曲解利用。邪教信仰及其行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歪曲利用传统宗教的某些概念或民间神话编造邪说,宣扬神秘主义,内容芜杂甚至荒诞不经,主观、感性的色彩更浓。

(二)编造比较具体的末日、劫难或灾祸之说,蛊惑人心。

(三)渲染宗教性的神秘经验,以能快速成就神通异能、成仙成道相许诺,造成信众强烈的功利之心和精神依赖,不惜疏远乃至脱离家庭和必要的社会联系。

(四)教主通常道德和文化素养不高,喜欢搞个人崇拜,常以神佛或先知自居,加上人为的炒作、造势,在内部形成为一种崇拜和神权中心。教主由此政治野心和私欲膨胀,上则干预政事,下则骗钱渔色。

(五)通常背离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又不甘心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故而秘密结社,行为诡秘,易走极端,反对政府,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