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产业建设
30960300000020

第20章 文化艺术产业化(2)

(1)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一手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这两大类都要进行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扶持发展;从文艺单位来讲,不能脱离财力,脱离市场谈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深化内部改革,加强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推进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按照产业体制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要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投资文艺产业中符合政策规定的相关行业。实行文化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发展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以国有文艺发展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2)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和文艺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能。管理部门要转变宏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坚持依法行政,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营造有利于文艺产业不断发展的宏观环境。

(3)调整结构,组建集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文艺产业的规模对文艺产品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艺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艺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艺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的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文艺集团和文艺品牌。

组建集团要抓住四个要点:一是做好管办分离工作,按照有利于增强文艺竞争力和实力的要求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按照现代文艺集团的组合结构理顺集团内部关系,实行化学反应,不搞翻牌集团,使集团真正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三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团在资源、投融资、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运作;四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打破壁垒,强强联合,提高整体实力。

(4)转换机制,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当前,文艺单位内部都在推行劳动用工,搞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但是,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艺发展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效益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要明确文艺单位改革的目标,围绕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推进内部改革。另外,内部改革还要与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联系起来,保证内部改革向前推进,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文艺产业化的方式方法

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迅速增长,大力推动吕梁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把文化发展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因而提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文化体制改革标志着新时期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又一次高潮已经到来。作为新兴的吕梁市,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迎接八面来风,勇立时代潮头,迫切需要党委宣传机关的领导对此做出冷静的分析、深刻的思考,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高质量战略规划。根据国内先进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对吕梁市文化体制改革特提出以下建议:

9.3.1合理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循序渐进推进体制改革

在文化传播体制改革进程中,既要继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又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区别对待文化建设中的可经营性成分和非可经营性成分,实现二者的剥离。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文化传播产品生产部门所控制宣传领域的核心资源是传播业非可经营性成分,除此以外的传播产品生产部门控制的各类资源都是可经营性成分。在合理区分的基础上,在文化建设中,该当事业的仍然作为事业,该当产业的就作为产业来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体制建设政产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改革目标。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传播体制改革应该做到:(1)在所有制结构上,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文化传播产业制度模式是:以改革国有文化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民营文化产业体系,面向受众,面向市场进行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文化产业投资战略模式是,建立以国家和文化机构投资为主导,以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为基础,以赞助投资、公益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资战略模式;(3)在管理体制上,文化艺术制作、表演、展览和报业传播等产业应实行产政分开、产事分开的管理体制,广播电视传播产业应实行“制播分营”的管理体制,网络文化传播产业应实行单一的产业化管理体制。(4)在组织机构上,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文化传播产业化集团。(5)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文化产业实体的性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改革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9.3.2实行依托企业间文化,将经济规律引入文化建设,大力兴建多渠道融资体系

迄今为止,吕梁市的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还非常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下,文化资源优势远没有真正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未来几年内,吕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集中力量组建一批拳头性文化产业项目,实现体制改革的最初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促进文化产业多渠道融资,大力推进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促生一批代表性行业项目,以此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

(1)借鉴退耕还林工作中“一企一山、一矿一山”的经验,鼓励企业与文化单位手拉手结对子,由企业帮扶文化团体转制改革。在世纪之初的全市退耕还林工作中,有的县推行“一企一山、一矿一山”办法,由县域内每座企业、每座煤矿包一座山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资金到位、责任到人,奖惩兑现,退耕还林任务保质保量迅速完成。时至今日,这种工作办法仍然为业内津津乐道。从吕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不实行类似退耕还林的强硬政策不能全面推开。因此,建议由党委政府组织实施改革试点,选择经济效益好、班子建设强的企业带头帮扶文化团体,一家企业帮扶一家文化单位,促使文化团体改革管理模式,改进文化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体做法是:

把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引进企业资金,实现文化产业产权结构优化,作为企业帮扶文化团体改革的第一要素。文化事业单位要大胆实践和探索,在稳定公有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引进社会企业资金。要将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鼓励文化单位职工入股,争取企业资金及先进技术装备投入,吸引企业能人加入文化单位,优化管理模式与体制结构,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2)实行试点先行,对有关产业和文化团体实行优惠政策。在改革过程中,首先建立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可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向先行改革的文化单位优先倾斜,使其享受财税相关优惠政策,对帮扶文化团体的试点企业,也可实行一定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其积极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在全市文化发展重点地区,建设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流中心,整合区域产品发行和销售资源,打破市场分割,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市场、大流通建设。

(3)积极推动现代内容文化产业和高新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化改革拓展空间。当前,以广播、电视、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或基础的新型文化传播媒体层出不穷,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一形势,全市文化行业必须要以现代性、前瞻性的眼光来研究问题,要打破传统观念、传统业态和传统机制的束缚,充分利用一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对文化传播的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各种传播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的新的发展格局。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文化单位以资源、资产、业务为纽带,开展跨行业经营,支持文化传播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引导企业使用新型传播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多种传播形态共存,集内容创新、制作、推广、服务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内容产业。

9.3.3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建设干部培养培训,为文化产业改革训练一支能战斗的生力军

文化建设产业化改革在即,我市各类新型文化建设展翅欲飞,但长期以来作为产业发展基础支撑的文化传播学研究却近乎一张白纸。许多文化宣传管理干部和传播一线技术人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知识技能都已明显陈旧落后。文化工作者决不是单纯的文字匠,文化宣传职业的特性,要求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观察社会、观察现实、观察历史的慧眼。提供完备、充分的理论指导,不断更新知识,对于全市广大文化宣传工作者更加积极有效地投身到吕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实践中去,其意义举足轻重。形势要求我们,加紧编纂出版文化干部继续教育读本,对全市文化传播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再深造、再提高,以全面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应对文化产业化建设需要。

在全市上下文化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必须因势利导,抓宣传鼓动,抓典型引路,广开言路、广纳良言,鼓励和号召各级机关干部、一线技术人员、普通人民群众,都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的时代大潮中来,形成改革创新的大讨论、大争鸣,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可以利用的办法有:组织全市性的理论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理论讲座;组织各级机关内部的读书会、演讲会、座谈会、讨论会;发动各机关、单位、社团的墙报、壁报、内部期刊、网络电视,发动全市各级宣传舆论机构和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市宣传文化工作出谋献计,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形成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大启蒙和思路大解放,以此来推动全市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