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人员职业素养
30959300000005

第5章 文化传播者一般要求(1)

有了文化传播者,社会生活才能转化为各类文化形态,传播活动才得以运转,传播媒介才得以发挥作用。文化传播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人类的嘱托,他们必须由一批优秀的人才组成。文化传播覆盖范围广,文学艺术创作传播人员,新闻传播人员、歌舞艺术、戏剧艺术、电影艺术的制作演出人员,城乡文化馆、艺术馆、美术馆、民俗艺术馆管理、编创、表演、解说人员,这些文化传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文化传播事业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第一节)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3.1.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地位与身份。角色一词源出戏剧用词,现在被广泛用来分析个体心理,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通过社会化,成为社会角色。社会化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它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角色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角色的义务与权利;二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同时,社会化过程还具有这样的特征:

第一、社会强制性。每一社会成员总要受自己所在社会既定文化的影响,并由此形成国民性、民族性等共同特征。

第二、个体能动性。包括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这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前提。

第三、学习终身性。社会化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容,它可以具体划分为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职业角色社会化等许多方面。

社会学中有角色期待的概念,角色期待是指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而自己则从他人的希望中了解自己应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从而作出努力。因此,角色期待是实现角色(角色扮演)的有效手段。

3.1.2文化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定位

艺术传播者古已有之,而现代文化传播者则是随着现代传播事业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职业。这种职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新闻传播媒体中,近代报纸的雏形于16世纪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诞生。这种商业性质的报纸打破了宫廷报纸的官报垄断性质,它报道商市行情、船舶班期、天气预报等经济和生活信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为这类报纸搜集新闻、供应新闻的专业人员,就是最初的新闻记者。胡乔木同志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讲话时指出了新闻记者产生的基础:“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记者这一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还有生产问题,所以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以及围绕生产所进行的斗争,产生了种种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有加以宣传之必要,于是,有些人自告奋勇,或被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世人周知,特别希望与他利益相同的人,根据这些经验办事,这就是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这对记者职业产生根源作出了唯物主义的正确说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以记者和编辑为主体的新闻传播者队伍不断扩大,门类越来越多,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在当代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记者来说,按传播方式分,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按采访对象分,有政治记者、军事记者、文教记者、体育记者、经济(工商农业)记者等;按采访范围分,有本埠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旅行记者等。拿编辑来说,按业务程序分工,有日班编辑、夜班编辑、内务编辑;按专业分工,有政治编辑、经济编辑、文教编辑等等。

就文化艺术来说,文化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劳动合作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和劳动间隙时的友谊与娱乐,在文化艺术刚刚诞生的时候,文化艺术的门类还很单一,文化艺术的包含范围也非常之广,在上古时代,并没有专门的文艺工作者,文化艺术只是所有先民在劳动之余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逐渐发展起来,一部分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开始专门从事于此类活动的参与与生产,这时便出现了专门的文化工作者。随着社会分工的越发细密,这些文化艺术工作者又开始出现分化,开始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雕刻等诸多门类,文化艺术的初步分工开始出现,到现代,各类文化艺术中的门类愈加细化,呈现出林林总总、众采纷呈的局面。以文学学科来讲,就大致又分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几种,按文学体裁来分,又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种。从事这种种体裁创作的艺术家们,也相应地被称作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报告文学家、诗人等等不一而足。

在现代文化传播领域中,文化传播类型的丰富和发展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在文化传播还不发达的年代,文学艺术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两种影响最广泛的传播,随着文化分工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现代文化传播业的流变和细化也越来越明显,文化工作者的队伍中增加了专门的歌唱家、表演家、雕塑家、美术家等等,剪纸、浮雕、刻工、皮影等各类民间艺术也逐渐加入了文化的象牙之塔,成为文化艺术的珍品一族。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系统中,遍及城乡的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电影队、民俗馆等文化传播机构,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独有特点,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传播形式,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文化传播者的分工还将不断细化,文化传播者的队伍也将不断扩大。

和其他职业一样,文化传播者也有自己的职业特征,要求具有特殊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具有特殊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邮电工作者称作“绿衣使者”,把园艺师称呼为“打扮春天的能工巧匠”……那么,人们是怎样概括文化传播者的总体特征呢?有种种说法:

文化传播者是社会活动家;

文化传播者有高度的使命感,很强的责任心和勇敢机智的追求精神;

文化传播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探宝人”和“挖掘者”;

文化传播者是“气温表”,对客观世界的新变化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文化传播者具有全面,客观,公正的品格;

文化传播者是一部百科全书,有着最广泛的兴趣和最广博的知识。

这种种比喻和概括,实际上都是人们对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期待,同时也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定位。这种期待与定位,出自各种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取向,比如,从新闻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考察,东西方不同国家与地区分别有“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第三等级”、“见官大三级”等角色认定。从文化艺术传播者的社会功能考察,又有“灵魂工程师”“缪斯之子”、“诗仙、诗圣、诗鬼”、“如椽巨笔”、“宣传战士”等角色称谓。即便是普通的农村民间文艺艺术家,在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中的描写中,不也把这样的民间艺人称为乡间能人和艺术精英,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和赞美吗?

综合考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特征,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者,是信息流动的推动力,是传播过程最活跃的因素。受众所感受到的各种信息,都由文化传播者给定,因此,文化传播者又是文化信息流通量的控制者。从这个角度考察,文化传播者是文化传播活动的“把门人”,人们因此将文化传播者称为“权威人士”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文化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文化传播者作为社会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者,竖能通上下,横可联左右,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创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知识。政府、政党、集团依靠传播者而向下向外发布政令、政策,实行宣传教化,使之成为“喉舌”,又借以倾听下级、基层的呼声、建议,使之成为“耳目”。基层、民众、外界依靠传播者而使自己的意见上达天听,也使之成为向政党、政府呐喊、呼唤的“喉舌”,及倾听上级和左右声音的“耳目”。在功能健全的条件下,文化传播者成了社会实现意见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再次,文化产播中的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新闻传播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决策结果的公开报道,令政府与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与个人品质处于阳光之下,从而使社会群体得以经常审察、评估、监督行政机关与行政人员行使权利的行径。新闻传播是社会的了望者、公共利益的守护人。因此新闻传播者在西方有所谓“第四权力”、“无冕之王”的雅号。在中国,近年也出现了“道德法庭”、“报青天”的称谓。中央领导人接见中央电视电视台《焦点访谈》工作人员时,直接称赞他们是改革尖兵、政府镜鉴。这充分说明,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也已被社会各界大大重视,正在成为社会民主监督的一条重要渠道。

最后,文化传播者又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从现实看,除了校园中的专门教师外,其余的文化传媒也是文化的承传物,文化传播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与保存者。从功能看,除大中小学校中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外,其余的文化传播者也在传播精神文明,是人民生活的教师,所以有人称文化媒介为人民生活的教科书,称文化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文化传播者居于如此高的地位,肩负如此重的使命,因而文化传播者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政治修养、业务修养水平义不容辞。

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文化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作为一种职业类型,它的特征应包括其优势的一面,又应包括其短处的一面。从长处和优势看,主要是:

以全社会为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了解社会的需要和社会心理;

思想敏捷,视野开阔,及时把握外界的变化和变化的脉搏;

以巧妙的手法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服务,自觉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

有效地运用一切文化艺术的形式和传播的一切技术手段。

文化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的是:由于不直接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却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反映极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并且作出判断、分析和评价,这就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文化创作和传播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对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鼓舞人们去改造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文化传播是一种思想武器,只有当文化传播掌握了广大受众,它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消极的后果:文化艺术家往往容易脱离劳动群众。在过去的时代,文化艺术的创作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他们大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同广大劳动群众在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上有着阶级的差异和不同程度的距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对抗的基本消失,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对立基本消失,文化传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传播者有可能实现与劳动群众的结合,获得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也开始得到解放,新型的文化传播者层出不穷。

对于文化传播中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恩格斯有一段非常客观的论述。他在1889年12月9日致康拉德,施密特的信中写道:

“新闻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天性不那么灵活的德国人(因此犹太人在这方面也‘胜过’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学校,通过这个工作,你会在各方面变得更加机智,会更好地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力量,更主要的是会习惯于在一定期限内做一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却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

在这段文字中,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新闻传播者的弱点:“浮光掠影”。由于新闻传播者每天都对极其广泛的现实生活发表意见,而现实生活处于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变动之中,新闻传播者又必须对各种问题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下笔如飞予以报道,这势必对新闻传播者的提出很高的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无误,速度上要保证及时交稿,报道范围要超过全部受众视野的总和。

文化传播者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看到自己职业的长短处,自觉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能掌握文化传播工作的规律,做好这一工作。

以上主要是从文化传播者同物质世界的关系这方面来探讨其职业特征。就是说,文化传播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较多地受到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社会事件的复杂性、时间的紧迫性、受众的多层次性等的制约。面对着多种制约,文化传播者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些能力包括:业务能力、创造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对于工作的责任感。

在探讨文化传播者职业特征的时候,如果光注意到它业务上的特点而忽略其社会特点,那是不全面的。从社会政治生活来考察文化传播工作的职业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传播工作是一项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在我国,文化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文化传播者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首先要对作品负责,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同时还必须坚持对党对人民群众负责,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定及制度。换句话说,文化传播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具有极其鲜明的阶级倾向性,这是文化传播者职业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艺术是具有阶级性的文化艺术。无产阶级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自觉而鲜明地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革命意志。无产阶级文化艺术的党性,就是要求文化艺术家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