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能源技术全接触
30958500000019

第19章 开发太阳能

说到太阳,不管我们看到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满天的朝霞或晚霞都给人以和煦与温暖的感觉。正午前后的太阳则金光万道,辉煌无比。太阳坐镇我们这个行星系统的中心,“指挥”着太阳系的运行。因此,太阳也常常成为人类顶礼膜拜的偶像。

太阳更多地受到人类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它将大量的能量输送到地球上,为我们提供着“免费”的能源。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是毫不夸张的,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归根结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从太阳获取能量。我们讨论的许多能源,追根溯源往往也是归到太阳身上。此外,太阳能还是清洁能源,非常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科学家预言,21世纪,太阳能将成为主要能源,到2030年,世界电力的一半可能来自太阳能。

“壮年”辐射,光辉灿烂

太阳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目前正处于“壮年”时期。用望远镜测到太阳的直径为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比较二者的体积,太阳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可是太阳看上去并不大,原因是它离我们很远,大约有1.49亿千米,它发出的光要走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已知的地球质量(6.0×1024千克),我们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量为1.9×1030千克,即比地球高出5个数量级。进而我们可以计算出,日心引力大约为地心引力的28倍,地球上一个标准体重为60千克的人,他(假如可以耐高温)位于太阳表面,他受到的重力就要超过1吨重。那真是活得太“累”了。

太阳更引人注目的是,它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古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是说在夏日晴天的中午,人们在田间作业是如此的劳苦,原因是日照使此时的气温非常高。

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气温呢?在近1.5亿千米之外的太阳看上去还是那么耀眼,这说明它辐射的光芒是非常强大的。太阳的亮度是2.7×1027。这就是说,它相当于有2.7×1027支标准蜡烛同时燃烧放出的光。科学工作者在地球表面认真地测量了太阳的辐射能,这个数值叫做“太阳常数”。它的数值过去常写作“1.95卡/(厘米2·分)”,现在写作“1384瓦/米”。意思是说,在地球上一个具有1平方米的表面上,每秒钟可以接受到1384焦耳的能量。如果考虑到日地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为3.8×1027焦耳,这个数值太大了,甚至难以用一个普通尺度的物体作比喻。如果作一个“极大的”比喻,这相当于我们的地球被一个厚1000千米的冰层包裹着,当太阳的全部能量都集中到地球上,那么用不了一个小时就会将这些冰块融化并全部蒸发掉。

尽管太阳瞬时就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但到达地球上的只有10亿分之一。这些能量还有30%被反射回太空,剩下的70%被地球接受。在地球接受的能量中有70%用于加热空气,以保持其气温在一个不大的幅度内变化;剩下的被水、冰吸收,蒸发水分,再成雨降落,形成水的循环。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太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得以成长。这些植物的一部分直接变成了供我们今天享用的煤炭资源,一部分被动物吃掉,动物死去后有一部分变成了供我们今天享用的能源,这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等。

阿基米德的“法宝”

在公元前3世纪时,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属于古希腊的叙拉古王国。王国有一位着名的科学家,他就是伟大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阿基米德是实验科学的奠基人,在古代科学的发展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当时,罗马王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并遇到希腊王国的遏制。因此,两个国家在叙拉古发生冲突,处于交战的状态。当罗马人逼近叙拉古时,叙拉古人都动员起来参加战斗。70多岁的阿基米德也不例外,参加了战斗的行列。

罗马舰队是一个强大的舰队,如何击败处于优势的罗马人呢?在中国东汉末年的水军大都督周瑜曾用火攻战胜了曹操的舰队。阿基米德想到的也是用火攻战胜强敌。不过准确地说,阿基米德的战法是利用光能的“光(热)攻”。

阿基米德的方法十分巧妙。他让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妇女参战。每一名妇女手擎一面镜子。当罗马舰队出现时,阿基米德指挥妇女们,让她们利用镜面反射太阳光,并照射到罗马的舰船上。阿基米德高喊着,“让镜子的反射光照到这里”!时间不长,罗马舰船就被这些反射光所点燃,顷刻之间形成熊熊大火,真可谓是“樯橹灰飞烟灭”!

当然,传说中壮丽的历史篇章毕竟缺乏确凿的证据。很久以来,人们只不过将它看作是一个传奇色彩极浓的传说而已。

18世纪,一位法国科学家研究了“阿基米德战例”。他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镜子的直径至少要达到10米,并且要1000面才能将1000米之外的船帆点燃。所以,阿基米德要点燃罗马舰船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这样的结论是确切无疑的吗?有人还不“死心”。1973年,一位希腊工程师做了一个实验。在晴朗的一天,这位工程师组织了50名水手,每人手中拿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将反射光集中在一艘小船上。只有几秒钟,小船就着火了,两分钟就燃起大火。这个实验说明,阿基米德火烧舰船是真实的。

在阿基米德之后,公元前230年,一位名叫多塞休斯的希腊数学家发现,比起半球形的凹面镜,抛物面形状的反射镜聚集光线的效果要更好。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抛物面的曲面非常精确,焦点处的温度可达到太阳表面的温度6000℃。

大约在公元1000年,一位居住在埃及的名叫奥哈森·马丁的阿拉伯科学家在一本书中写到,抛物面反射镜可以聚光。到1250年,英国科学家罗哲尔·培根读过马丁的书,他认为这种装置非常重要,阿拉伯人可能就利用这种装置对付基督教的军队。他建议基督教的军队也应重视对这种武器的研制。

利用阳光点燃舰船的故事传奇色彩极浓,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利用阳光能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神奇的太阳

祭祀太阳神

每到南半球的冬至日,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要聚集在秘鲁历史名城库斯科,举行祭祀太阳神的传统盛典。这天一大早,位于库斯科城北萨克萨伊瓦曼城堡的广场和四周山坡上,挤满了成千上万服饰艳丽的人群。

当太阳冉冉升起,装扮成“印加王”和“印加王后”的演员乘着大轿来到山冈下的广场时,广场上鼓乐齐鸣,欢声雷动。“印加王”向太阳神敬酒,用秘鲁土着凯楚阿语说:“太阳神啊,我的父亲,感谢您恩赐您的子孙好收成!”

印第安人为什么要祭祀太阳?太阳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好收成吗?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太阳是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光明、热量的源泉,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太阳是地球的母亲,从理论上来说,太阳是应该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因为在宇宙众多恒星中,太阳离地球最近,它离地球约1.5亿千米。

太阳“吹”出的风

人们知道,红旗在空中不停地招展,张满篷帆的小船在大海中航行,这是风的力量。可是你知道吗?在广阔的星际空间,也有风的存在。很早以前,人们便发现巨大彗星的尾巴始终背向太阳,人们猜测,一定也有一种像地球上的风一样的东西,把彗星的尾巴吹到向太阳的一侧。于是,从太阳上刮出来的风——太阳风的存在问题便被提出来了。起初,人们不能一下子接受这一假设,他们在想,地球上的风是空气的流动,宇宙空间中没有空气,太阳风又是什么物质的流动呢?争论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最近几年,通过人造卫星对近地空间的考察,发现了从太阳上不停地向外发射的大量的粒子流,太阳风的存在,才得到科学家的公认。原来太阳风就是这些粒子的流动。

讲到风,人们自然会想到地球上的龙卷风和台风。然而龙卷风和台风的速度比起太阳风简直小得可怜。它们的风速只不过每秒几十米,最大不过每秒100多米,而太阳风每秒为700千米。这样的大风是哪里刮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太阳是一个时刻燃烧着的炽热的球体,它的表面温度可达6000℃,其中心温度据推算可达2000万℃左右。温度是物质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反映,即温度越高,物质中微观粒子运动的速度越快。虽然庞大的太阳对粒子有着巨大的引力,但仍不足以抵消这一压力。所以,还是有相当多的粒子被挤压出太阳之外,以粒子流的形式冲进行星空间,形成了巨大的太阳风。

像地球上的风一样,太阳风也是时大时小,但永远不会停止。在太阳极为活动的年份,太阳风增强;太阳不太活跃的年份,太阳风减弱,最小时风速为每秒320千米。人们发现,太阳风并不是来源于太阳大气层的整个日冕,而是来源于覆盖在太阳表面,人们对它的形成至今还不清楚的冕洞。

太阳风如此之大,它会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呢?回答是:不会。这已为地球和人类至今仍安然无恙的事实所证明。科学家发现,太阳风温度虽高,密度却极低,每立方厘米还不足8个粒子。另外,人类居住的地球不仅存在着厚厚的大气层,而且还有一个像巨大棒状磁铁那样的偶极磁场。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在进入地球磁场后,被地球磁场的磁力线所挤压,结果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扫帚状的磁层。朝着太阳一面的磁层顶,离地心相当于8-11个地球半径。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不会穿破磁层而打到地球上,只能沿磁力线绕过地球,吹向星际空间的深处。

日珥和耀斑

用科学仪器可以观察太阳的耀斑和日珥。太阳表面充满无数微小颗粒,叫做米粒组织。每颗“米粒”直径约1000千米上下。太阳上的这些“米粒”

上下翻滚着,好像一锅永远沸腾着的“粥”。

太阳上有一个高耸的火浪,叫做日珥,日珥有40万千米高。它是太阳上由氢组成的高速喷泉,速度可达每秒250千米以上,比地球上的火山爆发不知要猛烈多少万万倍。

在火红的背景下可看到黄色斑点,这就是耀斑。它是太阳上剧烈活动的区域,往往比地球的面积大好几倍甚至10几倍。耀斑爆发时有强度很大的粒子流流向地球,有时会对宇航员的安全产生危害,有时会使地球上空出现强烈极光,有时还会使短波无线电联系中断等等。

由此可见,孕育了万物并使它们蓬勃生长的太阳,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足够人类用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乃至无穷无尽。

太阳的黑子当太阳喷发气体的时候,就会出现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风暴漩涡,温度较低,所以看上去有些发暗。太阳黑子的盛衰周期约为11年。

利用太阳能

“阳燧”取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国家。据《周礼》中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人用“阳燧”取火,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实践。

“阳燧”是古人在日光下取火的一种工具。它是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再在杯底放置一些艾绒之类的易燃物,遇光即能燃火。

“阳燧”取火的另一种说法是用铜制的凹镜向着日光取火。尽管说法不一,但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代,我国人民就开始利用太阳能,这却是不容置疑的。

用冰取火

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1000多年前。

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谓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我们知道,冰遇到热会融化,但若把它制成凸透镜,再利用聚焦原理,就可以聚焦阳光而取到火。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人对凸透镜能聚光的特点已有了充分认识。

1994年在我国召开亚运会时,点燃圣火的火种就来自西藏,用的也是聚焦原理,利用阳光聚焦点着了火种,亚运火炬便熊熊燃烧起来。

气囊发动机

一位马来西亚人发明了用气囊推动的飞艇。飞艇上装有一个透明的气囊,阳光把气囊内的空气晒热了,热空气便从气囊后端小孔排出。这时,冷空气从气囊前端小孔补充进来,对流的空气推动了螺旋桨,飞艇就朝前飞行了。这也是利用太阳能的一个例子。

让太阳能变电能

1876年,英国的亚当斯和戴在研究一种叫硒的半导体材料时,发现硒片经太阳照射后有电流通过。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光电效应”。这个发现使这两位科学家十分兴奋,一个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脑海中爆出:发明太阳能变为电能的材料大有希望!但是,当时的硒片上只有1%的光产生了光电效应,也就是有说99%光能被浪费了,效率太低了!半个世纪过去了。1954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里,科学家发现了光电效应的效率可以达到10%的材料。他们将半导体材料硅的晶体切成薄片,一面涂上硼作正极,一面涂上砷作负极,接上电线,用光一照,电线里果然有了电流。世界上第一个太阳能光电池就这样造出来了。

科学家们又将太阳能光电池串联起来,组成太阳能光电池阵列,如此一来,产生的电流就更大了。

1958年,在美国“先锋”1号卫星上,采用的电源就是太阳能光电池。

但当时单晶硅材料太贵,想要多获得电流,就必须扩大太阳能光电池阵列,但材料太贵,行不通。

1975年,科学家发现用无定型硅做太阳能电池效果更好。因为无定形硅吸收光的本领比单晶硅要高几倍到几十倍,而且只要300℃的温度就能提炼制造出来。这样,太阳能电池成本大大降低了,推广和应用也就更容易了。

太阳能发电,方兴未艾

以太阳光为能源获得电能的太阳光发电,有四大优点:安全,不产生废气;简单易行,只要有日照的地方就可以安设装置;容易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发电时不产生噪音。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清洁能源。

现在,在太阳能发电开发方面,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走在最前面,它们生产了占世界总量90%的太阳能电池。在美国,1988年起,政府预算每年拿出3500万美元以实施“太阳能发电五年计划”,加利福尼亚州的AM广播局使用的15千瓦太阳能发电机和新墨西哥州购物中心使用的100千瓦太阳能发电机都是公共设施的太阳能发电运转试验点。在德国,以通信部门、保养所、岛屿等为中心的太阳能发电电力供给已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在日本,1976年便在爱媛县实施了太阳能发电及系统设计的标准化,1990年设立了“日本太阳能发电技术会”,到2010年将实现太阳能发电460万千瓦的目标。目前,太阳能发电正向小规模电源的使用和普及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