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13

第13章 水生动物(3)

原来,鱼离不开水是指普遍现象而言,是指鱼用鳃呼吸而言。有些鱼,由于长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不但具有主呼吸器官——鳃,还具有一套适应缺水环境中的副呼吸器官。这种副呼吸器官可以帮助鱼在缺水或无水环境中进行呼吸,从而补足了生理的需要。由于不同鱼类生活环境的差异,它们的副呼吸器官也不相同。例如黄鳝,它的副呼吸器官是口腔与咽喉内壁上的毛细血管,这些密布的毛细血管,可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当黄鳝潜伏在泥中的时候,它吞入空气至口腔,通过毛细血管缓慢地进行着呼吸。因此,它在泥土中越冬,可以直接利用空气进行呼吸而不至于死亡。又如泥鳅,它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利用皮肤和肠子进行气体交换。据报道,泥鳅肠子后段的呼吸能力很强,可以达到其呼吸需要量的1/3。而黑鱼、攀鲈的副呼吸器官是鳃腔背部的迷路囊;肺鱼的副呼吸器官是鳔。正因为副呼吸器官能辅助鱼直接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的生理过程,因而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鱼才能长期在无水的空气环境中生活。

鱼免费旅行

在我国近海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它有修长的身体,头顶上长着一个类似人们用的印章一样的椭圆形印子,因此给它起了鱼这样一个名字,也有人叫它印头鱼。鱼常常把这个印子吸附在鲨、鲸等动物的腹面,有时也能吸附在木船底下,这样,它就随着其他动物或木船在海洋中毫不费力地旅行了。因此有人说它是免费旅行家,其实倒不如说它是“偷乘家”更贴切些。

鲍鱼为什么能免费旅行或者说偷乘呢?看一看它那特殊的印子就明白了。鱼头顶上的那个印子,是个吸盘,长度约为体长的1/4,它是鱼背鳍的一种变态。鱼的第一背鳍变成了椭圆形,椭圆吸盘内有许多成对的横列骨板,骨板后方常有一些小绒毛状的刺;骨板与骨板之间有间隙,吸盘周边与骨板间也有间隙。整个印子就像一个橡皮碗似的,只不过这个橡皮碗的底面上镶有一些棱条。当印子与其他动物身体接触时,由于流动的力量,印子内的海水被排出来,因而印子与其他动物的皮肤紧紧贴在一起,造成印子与其他动物皮肤间的真空,而外界海水压力比印子内的压力大,就使印子牢牢地吸在了别的动物体上。

会仰游的鲶鱼

水里生活的鱼,游泳时一般都是腹面向下,身体与水面保持平行。如果它们腹面向上,一般来说不是已死,也差不多快要死了。然而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种鱼,它们游泳时腹面却是向上的。

这种鱼就是反游鲶鱼,在国内的一些书籍上,也有称其为反游猫鱼的。

反游鲶鱼是鲶鱼科歧须鲍属鱼类。因此还有称它为歧须鲶的。反游鲶鱼生活在尼罗河和刚果河中。因为任何鱼只要腹面向上就意味着死亡,它们一时便成了人们珍藏的宝物,因而引入家中驯化饲养,成了名贵观赏热带鱼中的一员。据报道,当1955年初次引入日本时,曾在养鱼的行家们中间引起了轰动,竞相奔走,以一睹此鱼为快。

反游鲶鱼为什么反游呢?据研究认为,是它耳内平衡器官的逆反所造成的。据观察,反游鲶鱼并不总是反游的;它的幼鱼时期和正常鱼一样地游泳,随着鱼的长大,反游次数增多,等到长成了大鱼就基本上成了仰泳的好手。

只是在避敌或掠食的一刹那是正常的泳姿。

奇形怪状的金鱼

金鱼是大家喜爱的观赏鱼类。它们有的身白头红、有的身披彩袍,有的如锦似绣,有的体色或黑如墨、或白如雪、或红似火,真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形怪状的金鱼呢?

原来,金鱼的祖宗就是我国东部普通的鲫鱼。只要仔细看看金鱼的鱼苗,就可看到金鱼与鲫鱼的鱼苗几乎很难区分。金鱼之所以有这样多的品种,是和近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分不开的。据传金鲫发现于晋朝(公元265—419年),而正式作为观赏鱼则是在南宋早期。据陈桢教授考证,金鲫的发源地是嘉兴月波楼下的陆瑁池和杭州的六和塔后池中,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盛行放生,金鲫带有神秘色彩,更是放生对象。据说,唐代已有专放鱼鳖的放生池,到南宋时期则由放生池移入家池,从此金鱼便由野生过渡到池塘饲养的半家化阶段。至明代有了盆、缸养金鱼的方法后,饲养金鱼得以普及,从而进入了盆养家化阶段。到了清朝人们则已开始有意识地选种培育,最终培育出今天的几百个奇形怪状的金鱼品种。

为什么普通鲫鱼会变成美丽的金鱼呢?家化是形成金鱼品种的决定因素。野生时金鲫产生的个体变异是很难保存的。盆养家化后,生存竞争的现象消失了,而水质、营养、饲养方法等因人因地而异,促使金鱼发生变异,如体形,鳍、鳞片色素细胞等都发生不同形式与程度不等的变异。饲养者再将新奇变异的金鱼挑选出来,加以定向培育或互相杂交,一代代就逐步培育出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不同品种来。

会射水捕虫的鱼儿

鱼以水中的昆虫为食这是人们熟知的。但也有些鱼能跳出水面捕食陆生昆虫。这之中,射水鱼是一位知名者。射水鱼以其百发百中的射水技艺闻名于世,故有人称它为射击鱼。

射水鱼生活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沿海和河川中。当它看到一只虫子停落在水中的植物上时,便慢慢游到附近。当距猎物0.6—1米远的时候,将头伸出水面。向小虫射出水珠,小虫被击落水中,便成了它的美餐。射水鱼的射水技术十分高超,不但百发百中,还能向正在飞行中的小虫发动攻击。

正因为它有如此高超的射击本领,反而使水中的小虫、小虾免遭灾难了。

为什么射水鱼能够射水捕虫呢?这和它口腔及眼的结构有关。射水鱼的眼睛大而突出,转动灵活,视网膜极其发达。它不但能看清水中的物体,同时还能看清空气中的物体。射水鱼的口也很特别,在其口腔上部有一沟状的结构,和舌贴合时,便形成了一个管子,舌头上下波动便造成了水珠和射出水珠的力。

据报道,有的地方十分喜欢养射水鱼。用它作一些精彩的射击表演,如将燃着的火柴或蜡烛击灭等。这种特技表演的最远射程可达5米。但也有饲养者因疏忽而被其射出的水弹击中了眼睛。

鱼能停在水中不动

在鱼池或鱼缸的前面,我们时常会看到鱼一动不动地停在水中,就好像是处在琥珀中的情景似的。鱼为什么能停在水中一动不动呢?

首先是鱼生活的环境,它们生活在水中。水与空气相比,水的密度大,比重也大。鱼儿在水中活动,就是克服水的密度带来的压力;它们水平运动时,靠鳍划动,就产生了水平的运动。若做上下垂直运动,就需要它身体的比重小于或大于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鱼类的身体产生了一种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这就是生长在鱼腹内的“鳔”。当我们剖开一条鱼,尤其是新鲜的鱼时,在其体腔背面有一个囊状小气球似的鳔。鳔内充有气体。当鱼在水中生活时,鳔内充满气体,鱼体比重小于水,身体自然上浮,当鳔内一部分气体排出后,鱼体比重大于水,自然下沉;当鳔内气体适宜,鱼体比重与水相等,自然就停止在某一位置不动了。由于鳍及其肌肉与鳔的协调配合,鱼体就显现出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了。当然,也就可以保持在一定位置静止不动了。

身体会膨胀的河豚

江河湖海中的河豚有时会膨胀得像只气球,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

为什么它的身体会膨胀呢?

河豚身体的膨胀是和它身体的结构分不开的。河豚肠子前端的食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大袋子,可以充气胀大,而它的腹部皮肤又很松弛,能随食道的扩张而胀大。当河豚遇到敌害时,它就很快地冲向水面,张嘴吸进大量的空气,空气迅速地进入了食道而膨胀起来。这样,河豚的身体就膨胀起来像只气球一样。由于空气的比重小于水,胀大的河豚就漂浮在水面上,它的敌害由于“误会”而河豚得到了保护。

河豚使用这种逃命的方法,是其长期适应环境的进化结果。

能上树的弹涂鱼

在我国南方沿海有一种名叫弹涂鱼的小鱼,它以蹦蹦跳跳而着名,故有跳跳鱼之称。有人介绍说,它不仅可以在滩涂上跳来跳去,而且靠着肌肉发达得像人肘似的胸鳍,能爬到树上去,玩上半天,再回到水里。

弹涂鱼的生活环境,有两种情况:一是潮水上涨时,它生活的红树灌木基部处于水中;二是它习惯于跳跃或爬行到水外取食。当红树林处于海水包围之中的时候,弹涂鱼爬出水面,栖于红树之上是毫不困难的。当潮水退下去的时候,树上的弹涂鱼是向上跳还是向下跳可能不难想象了。

弹涂鱼习惯在泥沙滩中穴居。据记载,当地渔民,一般都用竹筒捕捉。

据在南方所见,当地小饭馆将此鱼放在一种普通的盆内,待有人欲点此菜时,倾入炒勺内烹之。可见此鱼跳跃的并不算高,恐怕跳上或爬上红树都不太可能,而是在潮水中它们离水而来到了红树上呼吸空气,落潮时留在树上而已。

有人说,这种小鱼离水已成习性。可以说,在水中生活的习惯似乎快要消失了。

海胆满身是刺

海胆种类现存的约有850多种,它们的样子大多像带刺的半球,但也有少数像扁平的饼干一样,如饼干海胆;像心脏一样,如心形海胆。海胆的躯体是被3000多块石灰质壳板有规则的拼成的壳包起来,壳板从背面到腹面分为10个带,像桔子皮被剥成相等的10份。有管足伸出的带叫步带,没有管足的带叫间步带,它们相间排列,如果五个步带展开就与具有五腕的海星相像,它们同属棘皮动物。管足能吸水伸出,排水缩入,像足一样步行。在壳板上分布着大量有关节的棘刺,与管足一样是可以活动的,它们的长短、粗细、数目因种而异。棘刺除可支撑躯体协助管足运动外,由于棘刺伸向四面八方,因而使流水不会在躯体周围产生涡流,所以能平稳浮在水中,不致摇摆不定,海胆满身的刺,正是适于这种水流环境的有利结构。

有少数海胆的刺有毒,对游泳和赤身潜水者是很大威胁,如刺冠海胆是热带海域珊瑚礁常见的深黑色优雅的动物,但它的刺尖锐易折容易刺破人的皮肤,它们分泌的毒素,虽毒性不大但和无毒的刺一样,致使被刺破皮的人疼痒难忍,奇特的是虽被刺破了但从不感染发炎,是值得药物学家研究的。

不过民间早已采用石笔海胆的笔状棘刺磨醋注入耳内,用以治疗耳炎。

海胆的金黄色生殖腺用盐腌制后叫做“云丹”,对营养不良者和消耗很大的飞行员有惊人的补养作用。

刺参夏天睡眠

刺参是海参的一种,全世界的海参约有600种,如瓜参、芋参、锚参、深海海参等。我国海参有60多种,其中20余种可食用,刺参、梅花参均属名贵海产之列。

刺参主要产于辽宁、山东沿岸浅海,并沿日本海分布到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海岸。它们以小型生物为食。产卵后,当海水温度上升超过20℃时,它们就不吃不动。在烟台地区从夏至(约为6月21日前后)到寒露(约为10月9日前后)这段时间,水温大多保持在20℃以上,那么刺参大约需要三个半月一直睡不醒,这叫做夏眠。在夏眠之前,由浅水区迁至水流平稳有岩礁的深水区,二三十个结群,挤在一起,腹面朝上隐伏下来。有经验的捞参者,趁此时机去捞参,往往是“连窝端”满载而归。

刺参的夏眠与食物有关,入夏后,随水温升高,海底小型生物上浮,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营养和繁殖,但底栖生活的刺参则不能上浮,由于食物大量减少,它也就处于睡眠状态,从而降低了消耗。再者刺参属冷水种,温度不适是夏眠的重要因素。

脚带钩的关公蟹

蟹一般都有一对鳌足和4对步足,也就是有10条腿。而在关公蟹的4对步足中,最后两对显着变小,而且移向背侧,腿的末一节变成弯钩,这不像是用来走路的,带钩的小腿有何用呢?叫人费解。但当你观察了它的生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公蟹大多生活在50—150米深的泥或泥沙质底,当大潮退尽之后,在一些浅水洼处可以发现它。开始时,是看见一只贝壳在缓缓地移动,当伸手去捉它时,只见贝壳突然漂起来,拿在手里一看,原来是一片空贝壳,而那个活家伙在一瞬间已藏到沙里去了。它是什么呢?就是关公蟹。它用4条细小带钩的腿,钩住贝壳边缘,托在背上,像把伞遮盖身体。有时它不动,躲在贝壳或叶片下。在华北海区最多见的是端正关公蟹,日本关公蟹;在南方海区,关公蟹的种类更多,数量很大,如有名的伪装关公蟹,背足关公蟹等。

伪装关公蟹不仅托着贝壳遮盖身体,还找个厉害伙伴——海葵,或放在贝壳上或直接背在背上,形成了好像只是海葵的伪装。它和海葵是相依为命的,海葵有刺细胞能射出毒汁,麻醉来犯者。于是关公蟹就得到保护。而海葵也得到蟹的携带得以周游四方,扩大了取食的地盘,它也可以摄取蟹吃剩的废渣为食。同时由于在泥沙质地它不易附着,有了贝壳或蟹背,它就有了坚实的附着基地了。假如海葵被拿掉,关公蟹就会焦躁不安,东奔西跑再寻找新的海葵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