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11

第11章 水生动物(1)

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种类多,约有13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居世界动物种数的第二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据统计在18万种海洋动物中它占10万多种。

大多数在海底或珊瑚礁上爬行,如鲍、笠贝、宝贝。而蛤蜊、蚶、海螂、角贝等双壳类、掘足类钻入泥沙中,如竹蛏可深钻达1米。又如船蛆、凿穴蛤分泌物质,腐蚀木材岩石,凿穴而居,这些运动范围不大。还有的终身不动,如牡蛎固着在岩石上,巨大砗磲能活200年,壳长达1米,体重200千克,从小固着在岩礁间,再也不移动。但也有许多活跃的种类,最活跃的要数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它们用喷出射流的方式,高速飞驰。有的螺类腹足的前侧部分伸展呈瓣状,具有划水游泳的作用,它们螺壳很薄,如肋瓦类蜗牛。

双壳类体后部有两根水管,有的种类如凹线蛤蜊用水管喷出射流,身体向反方向跳跃,而扇贝则用力快速闭合双壳,压挤水流自壳内喷出,能在水中漂游。还有极少数种进行浮泳,他们的贝壳较小,如舴艋螺、海若螺等足向两侧伸展如翼状,便于漂浮。它们不能抵抗海流和波浪只能随波逐流。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

非洲象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但是和鲸相比,非洲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生活在北冰洋中硕大无朋的蓝鲸,体长达33米,体重130余吨,单是它的心脏就有700公斤重,肾脏重1吨,舌头重两吨。它的胃有3米长,肠子有250米长。如果光从重量看,可抵32头大象的重量。我国曾经捕获的长须鲸,骨架长度也有19米。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恐龙。据近年来发掘的恐龙化石推测,称霸一时的肉食恐龙,体重可达50余吨,拿它和大鲸相比,恐龙也成了“侏儒”。所以,鲸被称为海洋巨兽那是当之无愧的。即使初生的幼鲸也大得惊人,体重可达6吨多,体长有8米,经过一昼夜可增加体重100公斤,照这样长下去只须两年,幼鲸就长得和成年鲸一样大小了。鲸每胎产仔一只。幼鲸刚刚落生,母鲸就把它推到水面上去,让它呼吸空气。母鲸把奶汁分泌在一个口袋样的东西里,使幼鲸在水里吸奶的时候,不会把海水也吸进去。幼鲸生下来以后,母鲸经常用前鳍抚弄它的“孩子”,有时把幼鲸“驮”在背上,有时潜到水底,从气孔里喷出巨大的水柱,让幼鲸在汽沫翻腾的海水里高兴得团团转。它还教幼鲸怎样寻觅通往大海的水道,怎样躲避礁石,以便两个月以后,带着孩子进行漫长的海中旅行,回到靠近北极的海洋中去。

除了已灭绝的右鲸外,现存的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齿鲸”,它们有锐利的牙齿,能攻击海洋中巨大的鱼类,也敢攻击比它们大好几倍的须鲸,把它们身上的肉一大块一大块地撕咬下来吃掉。美国调查船“海洋世界号”在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海面上航行,曾发现一个罕见的场面:一群强悍的逆戟鲸向一只虽然年幼,但身体比逆戟鲸大一倍的蓝鲸进攻,蓝鲸拼命地奔逃,但凶残的逆戟鲸围上去,把它的肉和脂肪咬下了一块又一块,一条血的水流在海上留下来。一些逆戟鲸在蓝鲸的两侧,另外两只游在前头,还有两只跟在后面,另外一群似乎要迫使蓝鲸呆在水下,使它不能浮在上水面呼吸。还有一群则在蓝鲸腹部下游动,以防它潜水跑掉。大蓝鲸的脊鳍已经被咬去,鲸尾叶突也被撕碎,难以游动了。在蓝鲸的背脊露出水面时,原有的脊鳍的地方,白色的鲸脂肪外露,鲜血淋淋。在巨鲸的一侧被咬了一个空洞,有6平方英尺以上,整个搏斗,持续五个多小时。

在齿鲸中,人们通常又把大型者称为鲸,而体小者(长3米左右者)称为海豚。

会放电的电鲇

在了解电鱼放电的研究中,科学家用电鲇做了实验。将两条电鲇分养在两个水箱中,将两箱用导线相连。

第一个实验:轻击甲水箱,电鲇发放2—5个电脉冲,乙水箱的电鲇产生逃避反应。

第二个实验:用铁棒刺激甲箱电鲇,电鲇发放21—113个电脉冲,这时乙箱电鲇产生攻击电极行为。

第三个实验:给甲箱电鲇喂食时,它发放14—562个电脉冲,这时乙箱电鲇做转圈游动,似乎在寻找食物。

由以上实验表明:一电鲇受不同刺激则发放不同数量的电脉冲,同时引起另一电鲇的相应行为反应。可见不同电脉冲传递了不同信息,就像人类使用电报联络一样。

有人观察,电鲇在繁殖季节,雌雄间对答式的发放定型的电脉冲串。这些电脉冲串因鱼种、性别、年龄而异。用以相互识别,招引异性,以及在促使同时排精排卵上起重要作用。

电鲇放电,是在向同伴发出有无食物,有无危险的信号,它们放电也是在做自我介绍,完成婚配和繁殖后代。

圆口鲶鱼爬上岩壁

哥伦比亚的圣太列有一条小河,它流经的途中有一个深约六七米的岩穴,穴内生活着一种叫圆口鲶的鱼。尽管河水飞泻入穴,形成瀑布,但圆口鲶还是能到达岩穴上面的河水中。难道说圆口鲶能飞上垂直的岩壁吗。它没有极其发达的腹鳍,看来不可能;那它是跳上来的吗?它没有可以跳六、七米的器官,也是不可能的。观察后发现,圆口鲶鱼是在岩壁上匍匐爬行到河里的。

原来,圆口鲶有一张吸盘状的口,它能牢牢地吸在岩壁上,此外,它的腹鳍下面还有一个特殊的运动器官,这个器官和口相互交替地运动,圆口鲶因而能在急流内慢慢地沿着垂直的岩壁向上爬行,一直爬到上面的小河中。

鱼类一些器官进化成为吸盘状,是与其生活环境有关的。一些生活在河溪中的小型鱼类,如爬岩鳅,它的唇大大地膨大,中央分开,当唇向外突出时,口就成为一个环状的吸盘。这种变异的口,使鱼可以从岩石表面刮食生长在岩石上的水草等;当山溪中因暴雨、山洪等流过时,吸盘状的口可使鱼固着在栖息场所而不致被冲走。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山间小溪的湍急溪流中,也生活着爬岩鳅等。

市场上不卖活带鱼

带鱼刺少味美,是人们十分喜欢的海产鱼之一。在鱼市或大型菜市场里,你有时会看到活的鲤鱼、鲫鱼、鲢鱼等淡水鱼,为什么市场上不卖活带鱼呢?

鱼是离不开水的,无论是鲤鱼还是鲫鱼,凡市场出售活鱼的,都要用盆、水箱或水池子之类的器皿盛上水,把鱼放在里面出售。淡水鱼在市场上出售是因为有盛放淡水的容器。带鱼则不同了,它们生活在海里,首先要准备海水,不然它们无法正常生活,这个问题看来好像并不难,根据它生活的海水成份配制海水似乎就可以解决。但若把下面的几个条件综合在一起就不那么好办了。

要想使带鱼生活在水族箱里的第二个问题是压力问题。带鱼是生活在海洋中下层的鱼类,海水对它们的压力比空气大得多,它们经常生活在这种强大的压力环境中,若是给它们造成一个这样的环境,鱼缸或鱼池要多大多深是可以想象的,又需配制多少海水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此大的水族箱和如此多的海水及旅途的费用就是相当可观的。这样500克带鱼卖多少钱呢?

第三个问题是巨大的压力给捕鱼带来了困难。尽管带鱼可以到水域上层捕食,这说明它能调节对压力的承受力,但当捕鱼网离开水面时,由于空气中的压力太小,它很可能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使鱼体内部造成致命的伤害,如鳔的突然膨胀以致破裂。这样,捕捞以致运输必须在海里进行。那么,要造多大的渔船而又能捕捞多少带鱼就成了又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假设上述三个问题解决了,卖鱼的商店要多大,你买500克带鱼售货员似乎要下一次“大海”为你捞一次鱼。当你花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钱买500克“活”带鱼时,真正拿到你手里的带鱼,由于经受不了突然改变的大气压是否还是活的呢?

从上面这四个方面来看,市场上是无法卖活带鱼的。当然对于黄鱼等一些海产鱼类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尽管市场上无活的带鱼或黄鱼出售,但若作为特殊需要,比如海洋动物水族馆还是能将活的海产鱼类饲养得很好的,但其成本是极为昂贵的。

鱼不怕冻

冬天人们在河湖冰面上滑冰、滑冰车等,也有人凿开冰在那儿钓鱼,钓上来的鱼活蹦乱跳。为什么河水结了冰鱼不会被冻死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从水和鱼两方面来讲。水从液体变成固体的冰需要散发热量,只有当水散热后达到0℃以下时,才开始结冰。而水的密度又比空气大,传热与散热比空气慢得多;无论河水还是湖水,水的体积都很大,这样传热或散热都是相当慢的;因此当天气很冷的时候,若达到了0℃以下时,水结冰只能是从河面开始,一层层向下传,并不是同时一下子就都结了冰。而未结冰的水一般都在0℃以上,海水结冰的温度比这还要低。因此,冬天冰下的水一般在4℃左右。

鱼类生活的水域温度依种类有所不同,就以可结冰的水域来说,一般处于温带和寒带;而温带和寒带的鱼类,其正常生活的最适温度也各不相同,一般为12℃—1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给鱼类带来不适甚至灾难。当水温升高时,对鱼类带来的灾难要比水温降低时更大。当水温缓慢下降时,鱼类逐渐适应而活动逐渐减弱;当水表面温度逐渐降低时,鱼则从上层游向底层较暖的地方,而达到4℃左右时,一部分鱼类便很少活动或集中于水底处于麻痹状态而越冬。

正因为冰下的水温与鱼类可越冬的最低温度相适应,因此虽河面结了冰,鱼类还是能健康的进行越冬而不会死亡。

泥鳅吐泡

泥鳅以经常钻进水底淤泥而得名。它不但能生活在清澈的小河里,也能生活在沼泽和泥塘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在泥鳅生活的水中,时常会冒出一些小气泡来。若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盆中,观察它排出气泡的情况会更清楚。

正因为这样,有人说泥鳅会吐泡,它真的会吐泡吗?它为什么吐泡呢?

泥鳅在长期污浊水域与淤泥等缺氧环境条件生活的过程中,其不但具有用鳃呼吸的本领,同时其肠和皮肤也能进行呼吸,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当水中缺氧时,或泥鳅处于泥浆中鳃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时,泥鳅的口可以直接吞入空气,空气进入布满血管的肠内,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血管进入泥鳅体内,而体内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血管进入肠内。肠内多余的气体与二氧化碳等气体,经由肛门排入水中,因此水中就出现了一串串的小气泡。

由此看来,泥鳅并不是在吐气泡,而是类似一种“放屁”的现象。这些气泡是它进行肠呼吸时,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

闪闪发光的鱼鳞

无论是美丽的金鱼,斑斓多彩的热带鱼,还是生活在江河湖泊中的鲤鱼、鲫鱼,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游泳,在光的沐浴下浑身都会闪闪发光。鱼体外表披着鳞片,这闪闪的光就是来自鳞片。为什么鱼鳞会闪闪发光呢?

原来,在鱼的真皮、鳞片上下和皮下组织中,分布着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互相配合便形成鱼体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色彩。有黑色素细胞分布,鱼体呈现青色;黄色素细胞在透射光下,鱼体呈淡黄到深橙色,较密集时,鱼体则呈红色;红色素细胞,结构与黄色素细胞相似,在一般鱼中很少见,大多见于热带鱼类中;光彩细胞是一种不透明的结晶体构成的,这种结晶体叫鸟粪素,它能折射光线,在鱼体上呈银白色。

光彩细胞在鱼类中很发达。鱼鳞上的光彩细胞折射光线后,给人以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

鲫鱼是什么颜色的

鲫鱼、鲮鱼、青鱼、草鱼等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的淡水鱼类,腹面呈银白色、白色或黄白色,背部却是黑灰色、青灰色、深灰黑色。为什么这些鱼的腹面与背面颜色如此截然不同呢?

原来这是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保护色。从腹面的颜色来看,生活在水中的鱼,从水底向上看,光是从鱼背面射来的,由于腹面是银白、黄白或白色,就形成了一种消色作用;消色作用能消除鱼体的厚度,而使鱼体成为一种极为扁平的物体,敌害从下面就无法看到它。从背面的颜色来看,鱼体是以水底、水和水草等的颜色为背景,从上面往下面看,由于鱼体颜体与背景颜色相似,即鱼体与水底、水和水草等的颜色混成一片;或者是由于断续的斑纹等,使鱼体的轮廓不易看出或消失,这种作用与斑马的条纹作用相同,因而,上方的敌害也不易发现它们。从而鱼体背腹这种不同的颜色就能使鱼类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种族延续下来,而那些体色不适应者则逐渐被敌害吞食而灭绝。

海藻中不易找到单角鲀

单角鲀生活在近海岸礁间大叶藻或鳗草多的地方,它们在这里觅食嬉戏。然而,你若是来到这里,想捉上几条或寻找它们并不一定那么容易。你也许花了好大的功夫,它就在你的脚下,你却还没看到它哩!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单角鲀具有一种保护自己的适应现象,这就是拟态。当生活在海藻中的单角鲀头向下倒立在水底时,其瘦长的体形、绿色的斑纹及正在波动着的鳍,看上去很像海藻的叶,你若不知道怎么能找到它呢?有时你也许看见了它,却以为是一片海藻的叶子呢!

鱼类的拟态是保护自己、躲避敌害的一种适应。在水中生活的鱼具有拟态的种类还不少呢。

海豚的方言

海豚具有发达的脑子,智能高得与黑猩猩可以媲美,会发出各种声音,使用自己语言在同类中进行会话,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美国学者J·德莱斯和W·埃帕斯首先将海豚的语言归纳为32种类型,研究了哪种海豚会讲哪种语言。日本大学黑木敏郎教授对海豚语言的研究更有成效,他认为海豚的语言同人类的语言十分相似,不仅有通用的“普通话”,而且还有各自特有的“方言”。他列举出这样一个例证:生活在大西洋的关东海豚有17种语言类型,而生活在太平洋的关东海豚有16种语言类型,它们之间有9种语言是通用的,约占一半,而另一半语言是各自所特有的,互相都听不懂,这就是海豚的方言。

海豹的方言

南极洲素有“海豹之乡”的称号。因为这里不但海豹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不久前,美国圣迭戈的哈布斯海洋世界研究所的珍妮特·托马斯,以及加拿大野生动物服务中心的兰·斯特林两位科学家在南极洲考察海豹时,发现南极半岛海域的威德尔海豹与麦克默多海峡海域的威德尔海豹发出的声音也有明显差异。前者只有21种叫声来传送语言信息,后者却用34种叫声来进行语言交流。即使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性的音调,由于海豹生活地区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南极半岛海域的威德尔海豹,在发出这些音调时,比麦克默多海峡海域的同种海豹发出声音的音调低沉、短促。

此外,南极半岛海域的威德尔海豹,还会发出一些新奇的“结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