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神秘的南极
30945600000014

第14章 南大洋鱼类

南大洋有相当丰富的浮游生物,但鱼的种类却很少。南大洋大部分地区的水深都在4000~5000米之间,但与其他大洋不同,这里并没有密集的深水鱼群。另外,南极大陆架窄而且深,不大适合鱼类生长。所以,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0多种海洋鱼类中,在南大洋里只有100多种,其中真正有经济价值的只有20种。

1970年,商业性船队开始在南大洋作业,主要捕捞鳕鱼、冰鱼等。其中,苏联船队在南乔治亚水域的捕获量是41.7万吨。但在以后的几年里捕获量却很少,说明这一地区的鱼类已经被捕捞得差不多了。后来,苏联、民主德国和波兰又重新增加了对南极鱼的捕获,1977年这3个国家公布的总捕获量是27.9万吨。苏联人还对蓝百鱼很感兴趣,1979~1980年夏季的捕获量是2.3万吨。另外,法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日本、阿根廷和新西兰等国对南大洋里的渔业资源都很感兴趣。

南大洋与世界上其他大洋不同的是,在这里似乎没有密集的表层鱼群,而绝大部分具有经济价值的种类都为底栖类。南极鲱鱼、鳕鱼和南极齿鱼被认为是商业潜力最大的南极鱼类。应该指出的是,南极鱼类资源虽然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由于其繁殖力较弱,生长速度缓慢,如果过度捕捞,很容易遭到灭种的危险。

此外,南大洋的乌贼也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生物资源,但目前还没有进行开发。因为枪乌贼只在夜间浮到水面,而且游动速度很快,捕捞比较困难。已发现南大洋的枪乌贼个头较大,数量可观。最大者体长5米,重达184千克。估计枪乌贼的可捕量达1700万吨。如果能进行捕捞,并适当加工,它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

南大洋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某些水域,特别是岛屿附近海域,更为丰富。波兰、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等国家也曾先后进行过捕捞。商业性渔场主要集中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和某些岛屿周围海区,如南乔治亚及克尔盖伦海区等,捕获量约40万~60万吨。此外,根据鲸、海豹和鸟类每年消耗的鱼类量估算,南大洋中鱼类的年产量约1500万吨。

由于南极鱼类的生长速度慢,个头小,产量低,所以极易使其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遭受破坏,甚至使某些海域资源枯竭。如南乔治亚海区,过去鱼类资源相当丰富,经过几年连续捕捞后,使其资源仅剩20%。因此,国际社会已对该海区和克尔盖伦海区采取了保护措施,以解决局部海区鱼类资源急剧下降的问题。

虽然,目前一般认为,南大洋中鱼类的开发价值没有磷虾和鲸等生物资源那么大,但是,随着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的不断深入,南极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数量分布会逐步明确,其潜在的价值也将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