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生物生态拾趣
30945200000020

第20章 人类与生态(9)

自然灾害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增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这是人类面临的第五个严重挑战。20世纪70 年代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是60 年代的6 倍,受灾人数是60 年代的2 倍。1988 年全球气候大反常,全球性的水旱灾等自然灾害严重。1988 年8 月非洲多数国家遭到水灾,苏丹喀土穆地区200 万人受害。1988 年5 月—8 月孟加拉国遇到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有2/3 的国土受淹,1842 人死亡,50 多万人感染疾病。1988 年11 月泰国南部又暴雨成灾,淹死数百人。同年,欧洲许多国家也遭到水灾。我国的江西、浙江、山西、黑龙江、广西、内蒙古等地也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四川、广西、湖南发生少有的旱灾。美国发生了百年来不遇的干旱,农业受到严重损失。1988 年12 月7 日苏联亚美尼亚地区发生7.8 级的强烈大地震,几乎完全毁灭了三座城市,造成5.5 万人死亡,100 万人流离失所。1988 年10 月和11 月,台风、飓风、旋风接连席卷亚洲、中美和加勒比海地区。“鲁比风”和“斯基普风”侵袭菲律宾,2000 人遇难。“霍安风”侵袭众多的中美国家,尼加拉瓜布卢非尔兹沿岸城市95%被毁坏。最猛烈的飓风1988 年11 月29 日在孟加拉国横行,数千人受害,250 万人无家可归。从近几年来多灾的情况看,80 年代受灾人数和损失明显高于70 年代。自然灾害的增多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这些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行动违背自然规律的报复。1984 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有毒化学品的泄漏,使20 万人致伤,死亡2000 多人。

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死亡31 人,伤数百人。空军出动直升机向炽热的反应堆投下了5000 多吨含铅、硼的沙袋,封住了反应堆,以隔绝空气,阻止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的结果使13.5 万居民撤离,至少有10 万人过着疏散生活,起码要10—15 年后才能重返家园。据专家估计,50 年后癌症患者可达5800 人。这次核电站事故给前苏联造成了近百亿美元的损失和很坏的社会影响。

1988 年1 月我国上海发生了甲肝事件,全国震惊,举世瞩目。据统计,上海甲肝事件中有29 万人患甲肝。这次甲肝发生的原因是部分市民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中毒,然后迅速传染蔓延所致。

§§§第22节自然环境保护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远在古代就存在,只不过那时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受人为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如现代这样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受到自然力的报复,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必须引起重视。当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不只是地学、生物学等方面所要考虑的事,还涉及工业布局,以及农、林、牧的合理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搞好自然环境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现有森林,促进自然更新,营造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地方气候

天然植被的毁灭,土地资源大量地开垦利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一些地区相当严重,并影响到农业生产前景。但人类不会因自然生态平衡的改变而不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践证明,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现象,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也是完全可以制止的。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很广,控制水土流失,对保护自然环境、改变生产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护森林,恢复天然植被,营造水源涵养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一些地区的地方气候恶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与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有关。有人认为,印度西部拉贾拉斯沙漠就是由于森林被破坏后而引起的。

在有森林植被的地区,由于地上有草本和枯枝落叶层,降水后水分就缓慢地下渗到土壤,土壤水分饱和后才能产生径流。显然,森林对水源起着保护、涵养的作用,延长了下渗时间,推迟了地表径流过程。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试验站观测:降水强度为7 毫米/小时,林地不产生径流,而无林地的径流系数为4%;降水强度为15 毫米/小时,林地径流系数为1%,无林地径流系数为58%。可见森林对水源的保护有巨大作用。

在恢复天然植被,保护现有森林的同时,还应注意抚育更新,保留适合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质、速生树种,适当伐杂、灌木,以促进森林成长发育,缩短森林恢复周期。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由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也是能够建立新的自然的生态平衡的。我国华北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自然现象并非天然如此。据研究,4000 年前的黄土高原,本是森林草原环境,11 世纪前后,湟水、清水河、渭河上游等地还有原始森林。300 年前,陕北榆林地区仍然是森林草原环境,直到20世纪初,还保留不少松柏和大量的榆树。在5—6 世纪时,黄土高原的畜牧业也还相当发达。只是后来改牧为农,毁林毁草,水土流失才日趋严重,地方气候恶化。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保护自然环境的根本方向在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只有这样,水土得以保持,水旱灾害必将大为减少或减轻。农林牧全面发展,生产才能稳定。黄河泥沙来源必将大为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极为有利。我国山地面积很广,山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方向必须坚持以林为主,大力发展当地适生的优质、速生的用材林以及薪炭林,分水岭地带发展水源涵养林,选择适宜的地形部位发展经济林。例如我国亚热带山地,应当大力发展杉木、檫树、毛竹、香樟等用材林和油茶、油桐、茶叶等经济林,分水岭地带要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更新。

坡地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保水保肥,控制水土流失。顺坡开垦种植,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无论是粮食用地,或经济林用地,坡地必须改造为水平梯田、梯地。

(3)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在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大片森林、草原的毁灭,不仅导致某些宝贵的植物资源的减少,而且也为人类本身带来一系列有害后果:过度的捕捞,会使鱼产量及其他水产资源生产量下降;过分地狩猎,导致动物的生产力降低,一些有价值的动物遭到灭绝或大为减少;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生物资源业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的退化,毒草的比重增加,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存利除害;对一些有巨大经济价值或科学上有意义的生物资源予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止有毒物质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要逐一加以解决,才能使以物资源长期而稳定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关键,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正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

由于“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甚至危害到人类本身,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少国家已相继成立国家一级的环境保护局或类似机构,专门研究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搞好环境保护更为重要,因为城市是“三废” 的主要源地。绿化则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树木对净化空气有较好的效果。例如1 公顷面积的高大森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 吨,放出氧气0.75 吨。10 平方米的森林,就能将1 个人1 昼夜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臭氧是化学烟雾中的主要成分,银杏、柳杉、香樟、日本扁柏、青栎、法国梧桐、冬青、夹竹桃等树种,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槐树、紫藤吸氯力强,丁香、洋槐对氟化氢有明显的抗性。有人还认为,栓皮栎、加拿大杨和桂香柳能吸收空气中的醛、酮、醇和致癌物质安息香比啉。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建筑物密集,加上煤的燃烧,汽车排气等等,夏季往往形成“人工热岛”。绿化城市,首先是栽植行道树,不仅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净化空气,而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也大有好处。

(5)扩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自然实验室”,是研究生态平衡、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包括生物种间关系)的重要基地。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很重视,如日本和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以上,坦桑尼亚占25%。我国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一些在科学上有重大意义的珍贵植物和动物只在我国有所分布,例如动物中的熊猫,植物中的水杉等等,它们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生物。然而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少,范围小,仅占我国总面积的1.4‰,特别是有些珍贵的动植物种已濒临绝灭。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重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用不了许多年,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矛盾的,人类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人类在和自然斗争中,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后,通过人的因素,又能够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类总是在不断改变生态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恒的、静止的生态平衡是不存在的,不利的自然环境也是能够加以改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自然环境又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中,要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