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生命诚可贵
30941600000001

第1章 自然灾害(1)

§§§第1节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洪涝它是因降雨过多或强度过大(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在我国洪涝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辽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4~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国家要花大量的资金于防洪措施。近30年来,我国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是1975年8月5~7日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3天最大降雨量达1605毫米(该地区年均降水总量为800毫米),暴雨引起山洪暴发,使两座水库的土坝漫水溃决,淹没农田113万公顷,冲毁京广铁路线100公里,死亡数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元。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干旱干旱是久晴。高温、持续少雨或不雨的气象灾害。在其出现初期,人们并不能感到它的到来,但时间愈长受旱面积扩大,严重程度与日俱增。在我国,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旱灾,大部分地区春旱发生机会多、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干旱发生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集中性,如1470—1949年间北京地区出现的170次干旱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而且在空间上具有群发性,如1950年春,内蒙古大部、甘肃河西走廊、冀北、陕北出现干旱,7~9月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流域广大面积出现干旱的年份,自1950年至1980年就有11次。

热带气旋是一种源于热带洋面的低气压大气涡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分成四级: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8~9级为热带风暴,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12级及其以上为台风。在热带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30个台风生成(占全球38%),7~8月是台风活动盛期,在热带洋面生成后,便向西北方向移动,每年平均有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我国近海15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80%是台风造成的)、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前面所说的1975年8月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就是由于7503号台风登陆,深人内陆移速减慢、停滞、低压维持不消而带来的特大暴雨。台风登陆先后在台、浙。闽、粤、湘愕、赣、冀、豫等10省出现暴雨。其中河南最为严重,暴雨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最大降雨量1/小时为189.5毫米,24/小时1061.8毫米,造成了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

所谓潮灾是指在强风暴作用下,引起近海风暴潮和巨浪叠加于大潮汛天文高潮上,海潮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摧毁防御设施,导致洪水泛滥,形成潮灾。我国潮灾主要是由台风和寒潮引起的。东南沿海倍受台风袭击,是潮灾多发重发区。渤海和黄北部,冬春季节寒潮冷锋过境,造成渤海7级以上东北大风导致渤海南岸的潮灾。

低温冷害是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强寒潮引起急剧降温。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过低,南方冬季的冻雨和寒露季节前后的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秋季晚稻抽穗扬花,遇上这种天气造成稻谷空壳、瘪粒而减产。1969年1月26日至30比寒潮到达长江流域,降温14~20℃,冬小麦、油菜和果树遭受严重冻害。1977年10月25~29民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地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地壳的现代活动而产生,一般分为构造地震(占95%)、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与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地壳现代活动剧烈有关。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各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二万……”(《嘉靖实录》)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上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顷刻间成为一片废墟,是上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预报尚属世界难题。我国在中、长期预测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能作准确预报的还只占少数,对这个高难度的临震预报还需做出艰苦的努力。

滑坡斜坡上大量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造成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的破坏或被掩埋以及人员伤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不同影响,滑坡类型是多样的。我国是多山和多地震国家,有史以来暴雨和地震引起的滑坡频繁发生,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又不断出现水库。矿山、路堑和山城等的滑坡。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县迭溪地震时,周围30里山陵崩、滑,迭溪城与龙池山二个巨型高速滑坡相对而下,堵塞涡江,形成堰坝高160多米;45天后壅塞之水泛溢溃决,沿江数百公里皆受重灾。湖北远安县盐池河磷矿,由于地下采空,山体开裂,雨后位移骤增,1980年6月3日凌晨,100多万立方米的山体突然崩滑,坑口建筑物被毁,办公楼、宿舍、大量矿山机械和280多名员工瞬间被埋入20多米厚的碎石之下。

泥石流常在雨季突然暴发,山谷雷鸣、挟带泥砂石块的浑浩洪流席卷而下,扫荡着前进途中的一切。泥石流灾害波及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影响山区城镇工矿、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路)、农田村寨、水利和各种设施。据铁路部门资料,我国山区铁路

有1386条泥石流沟,威胁着3000多公里线路的安全运行。

森林火灾它是由自然或因人员不慎引发的火灾现象。特大森林火灾多因干旱。高温、大风或雷击等特殊气象条件所引起,又往往因估计不足而失控,一旦形成大火又非人力所能及时遏制。我国森林火灾损失率随科技进步和林火管理的加强在不断降低。但对于林地覆盖率仅为13%和人均森林蓄积量不及10立方米的我国,减少损失与提高覆盖率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森林火灾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给生态和自然景观带来严重的破坏。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过火林地114万公顷,占全国林地的1%。

农林病虫虫草鼠害它是指农作物和森林的病害、虫害。恶性杂草以及鼠害。就农作物而言,病、虫、草、鼠会从全国每个人的口中,每年夺走50公斤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1200余种,还有猖撅的鼠害和恶性杂草,如果病虫大发生并成灾的话,对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2节灾害伴随人类社会

灾害的形成主要来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链的破坏或远离平衡的发展,大气和水圈在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区域或局部远离平衡的运动,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突然断裂等,这些会给人类带来虫灾、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而社会因素包括:人类对森林、植被和草原的过度砍伐和破坏等造成土地荒漠,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污染,物种灭绝,人口暴长等等。

自从有了人类,灾害就伴随其左右。洪水、干旱、火山、地震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生存,人类择地而居,择物而食;为了生存,人类与天斗,与地争。经过漫长的人类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总人口剧增,从1900年的16.25亿增加到1990年的52.84亿;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从1900年的0.6万亿美元猛增到1990年的22.2万亿美元。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繁荣,为人类自身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灾害并没有因此远离我们,相反,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次数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现代灾害。

早在人类诞生之前的混沌初开的时候,地震、火山、洪涝、干旱、风灾、雷电等这些自然现象就已存在。不过在那时,这些自然现象却是产生生命、孕育人类的地表自然环境演变的动力。在地球的天文时期,地球的外层空间尚没有厚厚的大气包围,地球表面也没有坚硬的地壳,更没有大海、河流和崇山峻岭,正如今日的月球,是那样的单调、死寂。那时,太阳系中运行的小行星、彗星、流星及其他小天体经常会乘隙而入,轰击地球,由此触发了一次次的火山喷发,造成岩浆横溢。正是由于长达10亿年之久的翻天覆地的灾变,才使得地球深处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不断地补充到地球的外层空间,直至逐渐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圈;正是由于大量岩浆的喷溢、冷凝,才慢慢地构成了地表坚硬的岩石圈;正是由于地球内部释放的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凝结成水滴,重新降落到地面,才形成了江河湖海的雏形,地球上才发育了有“生命之源”之称的原始水圈。在地球上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雏型形成的同时,烨烨闪电、隆隆雷声,在大气中造就了生命的基础——氨基酸。

这些生命物质随着从天而降的雨水降落大地、汇入江海,在海洋水体的防护下得以存活、生长。总之,没有地球10亿年之久的天文时期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灾变,也就不会有生命的诞生和适宜生命存在的地球空间的出现。

30多亿年前,当地球进入地质时期之后,产生于天文时期的生命种子,在新的地质条件下发育、生长。这些生命的种子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劫难,非但没有灭绝,而且仍在不断进化。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板块的分合、漂移、碰撞,在人们后来居住的星球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百川沸腾、移山填海的史诗般的长剧。造山运动,带来了一次次的火山喷发、大地颤抖;接二连三的海侵、海退,带来了全球性的洪水泛滥和冰川直泻。这种山河巨变、沧海桑田的大规模地质变化,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不啻是一场场大灾难。然而,恰恰是在这些灾变之中,一批批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先后灭绝、淘汰了,一批批较能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应运而生,生机勃勃地发展壮大起来。

尽管在历史上被灾害毁灭的城市不胜枚举,而且在灾害中丧生的人数也难以计数,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世界上的城市却愈来愈多。正是经过一次次灾害,人类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变得更聪明了。尤其是人类还掌握了科学技术,不断地探索、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就现代社会来说,如今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都不能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地球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无灾无难的“世外桃源”。各国之间既有着地域上的关联,也有着资源、能源的互补和利害上的相关。一些国家在工业发展、城市繁荣和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渣、废气和废水,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命运。同样,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人口爆炸、水土流失而引起的饥荒、动乱和贫困,也同样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发展。所以说,不管是谁造成了环境的恶化,灾害的对象总是整个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