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30935200000005

第5章 传染病的防控(1)

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小部分是寄生虫。

传染病有以下几个特征:

(1)传染病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2)传染病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3)传染病的发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4)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影响周围人群的健康。

(5)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流行特点,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6)传染病有地方性和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传染病的季节性是指由于受温度、湿度、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变化。

(7)传染病患者病愈后有特异性免疫力。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

二、传染病的分类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3类。

类别管理措施所包括的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2种)强制管理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严格管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监测管理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3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病患者是重要传染源,有些传染病只能通过患者传染,如麻疹等。病原体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此外,有些受感染的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如鼠蚤可传播鼠疫。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2.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附着于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的温暖而潮湿的液滴上,短时间、短距离地在空气中漂浮,在下一位宿主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球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等传染病都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播。

3.粪口传染

未处理的废水或病原体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从而导致食入者感染;此外,患者入厕后情节不完全时,粪便中的病原体也会引起传染。此类感染的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霍乱、甲型肝炎等传染病均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4.接触传染

接触传染既包括与患者直接接触(如触摸、亲吻、握手、拥抱等)而传染,也包括通过与患者共用牙刷、毛巾、衣物、餐具、剃须刀等物品而传染。此外,通过性行为传染也属于接触传染。

5.垂直传染

垂直传染是指病原体由母体通过卵细胞或胎盘血循环传给子体的一种传播途径,如艾滋病和乙型肝炎都可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6.血液传染

血液传染是指通过血液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的过程。血液传染大多由医疗注射器材不清洁所致,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无偿献血和输血时,应去正规献血点和医院,以降低此类传染的风险。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传染的人群。例如,当青少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成为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的防控

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可概括为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管理传染源即从源头控制传染源的传播。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发现传染病人要及时报告。

(2)传染病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3)对传染病患者及病原体携带者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

(二)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即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人群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通风。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这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2)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3)消灭虫媒。要及时消灭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

(4)安全输液、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即采取措施使易感人群避免感染传染病。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法,现在很多疾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2)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改善饮食,增加营养,避免过度疲劳。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第二节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的基础知识

1.概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男女之间易感性没有差别。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1N1就是甲型病毒的一种;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2.临床表现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一般为1~2天。患者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部分患者可全身出现中毒症状,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等,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症状。

3.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流行性感冒:

(1)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注意营养。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或用食醋熏蒸,可按每立方米3~5ml计算。

(4)流感流行期间应禁止集会,以减少相互接触的机会,外出时应戴口罩,并每日换洗。

(5)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的特异性措施。

(二)两种典型的流行性感冒

1.甲型H1N1流感

(1)概述

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2)临床表现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甲流患者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突然出现高热,甚至继发严重肺炎、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传播途径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微量甲流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他平面上,再通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后一般在1周或1周后发病。

(4)诊断

①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②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1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时,可判定为确诊病例: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5)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甲型H1N1流感:

①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出现高热、咳嗽或喉痛等症状时,应待在家中,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多休息,多喝水;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

③宿舍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报告学习,并与其至少保持1m的距离;照料患者时应用口罩等遮盖物遮掩住嘴和鼻子,遮盖物使用后应丢弃或清洗;与患者接触后应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

2.禽流感

(1)概述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2)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对热也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禽流感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阳光直射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3)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以鸡为主,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②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③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具有易感性。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

(4)临床表现

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多数患者起病急,早期表现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5)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禽流感:

①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物。

②接触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和手套,接触后应洗手。

③药物预防,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药理施防。

(6)普通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的异同

普通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的异同如表3-2所示。

表3-2普通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的异同

项目普通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

传播途径以人际传播、飞沫传播为主可由人传染给猪、禽、猫、狗等动物,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只能通过鸡、鸭等家禽传染给人,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

临床表现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突然高热,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

病毒类型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H9N2、H7N7流感病毒

潜伏期1~4天,平均为2天1~7天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死亡率可以致死,但死亡率较低不到1%可达30%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绝大多数在20~45岁任何年龄

防治疫苗已研制出可预防流感的疫苗,接种时间多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种一次中国已研制出可预防的疫苗,已对易感人群开始接种目前尚无适合人群大规模接种的疫苗,但各国正在积极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