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腹痛是指直接由运动引起的腹部疼痛。腹痛是运动中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中长跑、竞走、马拉松、自行车和篮球等运动项目中。
(一)原因
运动型腹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饭后过早地参加运动,胃受食物充盈引起牵扯痛和胀痛,或运动前饮水过多以及腹部受凉,引起胃肠痉挛导致疼痛。
(2)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时过于剧烈,内脏器官功能尚未达到竞技状态,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腹痛。
(3)运动时呼吸紊乱,膈肌运动异常,引起肝脾膜张力性疼痛。
(二)临床表现
运动性腹痛部位不固定,一般食后运动疼痛通常发生在上腹部或中部,胃痉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部,肠痉挛、肠结核引起的疼痛部位在腹腔中部,肝脾膜张力性疼痛部位常在左右两侧上腹部。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运动性腹痛:
(1)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饭后至少1小时后才可进行锻炼。
(2)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节奏。
(3)及时检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病愈之前应在医生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四)处理
一般可通过减速慢跑、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等方法处理运动性腹痛。若疼痛没有减轻或消失,甚至加重,则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按揉内关穴、足三里等穴位。如仍不见效,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四、运动性昏厥
运动性昏厥是指运动中由于脑部突然供血不足而出现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现象。
(一)原因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状态。此外,跑后如立即停止不动,也可出现该现象。
(二)临床表现
昏倒前,患者感到全身软弱、头昏、耳鸣、面色苍白、眼前发黑;昏倒后,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脉搏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轻度晕厥者一般只昏厥片刻,脑贫血消除后会清醒过来,但清醒后精神不佳,仍感觉头昏。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运动型昏厥:
(1)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急跑后不要立即停下来。
(3)不要带病或在饥饿状态下参加剧烈运动。
(四)处理
大学生发现同伴出现运动性昏厥时,应立即使患者平卧,使足略高于头部,并进行向心方向按摩,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如患者出现呕吐症状,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利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症状较轻者,可搀扶其慢走;症状较重者,经临场处理后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五、运动性中暑
运动性中暑是指肌肉在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能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
(一)原因
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高。因此,在炎热的夏天进行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时易发生中暑。特别是在通风不良、身体疲劳或患病、缺乏饮水、头部缺乏保护而直接受到烈日照射等情况下运动时,更容易中暑。
(二)临床表现
轻度中暑者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运动性中暑:
(1)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小运动量,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锻炼。
(2)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宜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在室内锻炼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并注意多饮低糖含盐饮料。
(四)处理
大学生发现同伴出现运动性中暑后,应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其衣领,冷敷额部,用温水抹身,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症状严重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六、运动性低血糖症
运动性低血糖症是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时,运动员体内的血糖会大量消耗和减少,因而可能出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它一般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比赛结束后。
(一)原因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机能紊乱,从而出现低血糖症。此外,运动前饥饿、情绪过于紧张或身体患病等也可能诱发本病。
(二)临床表现
轻者感到无力、饥饿、极度疲乏、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重者出现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等现象,甚至惊厥和昏迷。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运动性低血糖症:
(1)锻炼前应进食,不空腹锻炼。
(2)体弱和缺乏锻炼者不宜参加长时间、长距离的锻炼。
(3)当自觉饥饿明显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停止锻炼或降低运动量,并及时补充糖水或含糖食物。
(四)处理
轻者可喝浓糖水或进食含糖类食物,平卧休息;重者若已昏迷,同伴可先指掐患者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并迅速送其去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以提高血糖浓度。
七、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是指因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现象。
(一)原因
运动时机体对蛋白质与铁的需求量增加,一旦需求量得不到满足,即可引起运动性贫血。运动时脾脏释放的溶血卵磷脂会使红细胞的脆性度增加,加上剧烈运动时血流加快,易引起红细胞破裂,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此外,少数学生由于偏食或爱吃零食影响正常营养摄入,或长期慢性腹泻影响营养吸收,运动时也常出现贫血现象。
(二)临床表现
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平时表现有头晕、恶心、气喘、体力下降,运动后出现心悸、心率加快和脸色苍白等。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预防运动性贫血:
(1)锻炼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克服偏食习惯。
(2)如运动时经常有头晕现象,应及时诊断医治,以利正常参加体育锻练。
(四)处理
如运动中(后)出现头晕、无力、恶心等现象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必要时暂停运动。此外,补充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或者口服硫酸亚铁片剂和维生素C,对治疗缺铁性贫血也有明显的效果。
第四节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与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业余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一、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量必须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运动由简单到复杂。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强度,以逐步增强身体机能。
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时,可先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竞走、滑冰、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打篮球、踢足球等),再交替进行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等)。体质较好的学生可选择活动激烈的项目;体质较弱的学生应选择活动较缓的项目,当体质得到明显增强时,再重新选择锻炼项目。
(二)个别对待的原则
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仅有年龄、性别差异,而且个人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此时与彼时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也可能有明显差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制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此外,还要根据自己从事锻炼的反应适当调整锻炼计划,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三)持之以恒的原则
任何体育锻炼的效果都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因此,开展体育锻炼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按预定的计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健身运动应当是每个人终身的生活内容之一,决非一时一地的“突击运动”。随着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可有变换,但健身运动不能停。
(四)注意安全的原则
开展体育锻炼须防止易产生危险及危害的各种因素,以确保人身安全。具体来说,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时不宜在交通繁忙的地段或高低不平的场地进行;到江河湖泊游泳要了解当地的水域情况。
(2)要注意气候气象条件的变化。夏季防中暑,冬季防冻伤,大风、大雾及阴雨天气不宜在室外运动。
(3)要注意个人健康状况的改变。若身体状况发生改变,要适当调整运动方案,量力而行。
二、体育锻炼的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是指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常见的体育锻炼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大众性的体育锻炼方式
大众性的体育锻炼方式包括健身走、健身跑、广播体操、保健操、游泳、太极拳、气功、武术等,这类健身运动老少皆宜,其主要目的是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身体各部分协调发展,以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该类锻炼方式还可起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功效。
(二)健美类的体育锻炼方式
健美类的体育锻炼方式主要包括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杠铃、哑铃、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该类锻炼方式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美体,是健美的运动方式。
(三)娱乐类的体育锻炼方式
娱乐类的体育锻炼方式包括登山、划船、滑冰、滑雪、钓鱼、体育游戏、高尔夫球等,其主要目的是放松身体,以获得积极性休息,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该类锻炼方式富有趣味性,可以调节精神,让人轻松愉快。
(四)竞技类的体育锻炼方式
竞技类的体育锻炼反射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等。该类锻炼方式不仅能提高机体的竞技能力,还能培养人的竞争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合理的运动量
体育锻炼是一种科学的运动,无论进行哪种运动,都必须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运动量不足,难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或带来各种运动性疾病。判断运动量大小的方法很多,适合于大学生使用的有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测两种方法。
(一)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主要包括食欲、睡眠、排汗量、运动欲望等。如果运动后适度出汗、睡眠及食欲良好、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无心慌、气短,或者虽有疲劳,但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且有继续参加运动的欲望等,说明目前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如果运动后出汗很多,有头晕、恶心、胸闷等不良感觉,食欲不振、睡眠欠佳,运动后的疲劳感直至第二天仍明显存在,则说明目前的运动量过大;如果运动后不出汗、运动后1~2分钟脉率就可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说明运动量过小,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
(二)客观检测
这种方法一般以每分钟的心率次数来表示运动量的大小。一般认为,学生心率120次/分钟以下为小强度,120~150次/分钟为中强度,150~180次/分钟或180次/分钟以上为大强度。
合理的运动量可用靶心率来控制,即以本人最大心率的70%~85%作为标准。一个健康成人的最大心率可以用(220-年龄)次/分钟计算得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公式来计算靶心率的范围:
靶心率=(220-年龄)×(70%~85%)
例如,某大学生20岁,则他的最大心率为220-20=200次/分钟,最大心率的70%=200×70%=140次/分钟,最大心率的85%=200×85%=170次/分钟,由此可知,其运动靶心率的范围应该是140~170次/分钟。如果该学生参加完体育锻炼后的心率在140~170次/分钟之间,则说明他的运动量是合理的。
思考与练习
1.运动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哪些大学生应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3.简述半月板伤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理方法。
4.简述运动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5.简述运动性昏厥和运动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6.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7.判断运动量大小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