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震
地震是指由地壳剧烈运动引起的地面强烈震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伤亡数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陆地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发生地震的次数约占全球的33%。
一、地震强度的衡量标准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两把度量尺。
(一)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指划分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能量越大,则地震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超微震:即小于1级的地震。
微震或弱震:即大于或等于1级、小于3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即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即大于或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即大于或等于6级、小于7级的地震。
大地震:即大于或等于7级、小于8级的地震。
巨大地震:即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
(二)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房屋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般情况下,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烈度,具体划分标准及其描述如下: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和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标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二、震前征兆及应急准备
(一)地震发生前的征兆
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经常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其特定的预兆。
地震前的征兆大致有以下几种。
1.地光异常
地光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一般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出现并持续几秒钟,但也有在震后出现的情况。在震前,人们往往会看到柱形、球形、片状或带状的红色地光,当红光逐渐变成蓝白光后,则意味着大地震就要来临了。
2.地声异常
地声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它是由于震前地下岩石错动时,产生大量小裂缝而发出高频的地震波。地震前几分钟,人们会听见地声,其声有的如石头在相互摩擦,有的如重车行驶,有的如大风鼓荡等,临震前十几秒声音会更大。如果地声不断,或者突然出现变声,则说明几分钟内即将发生地震。
3.地下水异常
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所以地下水位或升或降,有时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还会随水溢出。地下水异常通常表现为:井水突然升降、变色、冒泡、变味、翻出水花等;泉水突然减少或增多、水温升高等。
4.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会烦躁不安、行为异常。例如,大量老鼠白天在外活动;狗因恐慌而狂吠大叫;大量鱼跃出水面或翻白肚;大批青蛙、蟾蜍上岸活动;家畜没有食欲;家里出现大量蟑螂、蚂蚁;牛、马不进圈;鸽子、野鸭不回巢;冬天蛇不冬眠,出洞乱爬等。
以下歌谣形象地表现了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5.植物异常
地震前夕,许多植物也会出现异常现象。例如,植物冬天发芽开花,或者出现大面积枯萎或异常繁荣等。
6.气象异常
地震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现象,如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
7.电磁异常
地震前往往还会出现电磁异常现象,最常见的就是收音机失灵、电子闹钟失灵、已经关闭的日光灯自动亮起等。
(二)防震应急准备工作
待政府发布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后,主要应做好以下防震准备工作:
(1)准备好3天左右的饮用水和干粮,如压缩饼干、干面包、方便面等。
(2)准备好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洗漱用品、换洗衣服、手电筒、蜡烛、火柴、收音机、毛巾、急救药品、帐篷、背囊等。
(3)了解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不要轻信谣言或盲目抢购。
(4)学习自救、互救、抬伤员等相关技能。
(5)固定容易倾倒的家具和易掉落的悬挂物,用胶带或透明膜贴住玻璃,防止碎片伤人,将危险品妥善放置,重物低位存放,以增加室内安全度。
三、地震时的避震和救治措施
(一)避震措施
1.在家里如何避震
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每个人都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迅速作出抉择。根据国内外大量地震实例表明,若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进入或离开建筑物,则被砸死、砸伤的概率很大。所以,地震时应就近躲避,然后在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如果地震时在家里,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避震措施:
(1)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以防震后触电或发生火情。因为与地震相比,地震所引起的火灾往往更可怕。
(2)如果住的是平房,且离门很近,应迅速跑到门外。
(3)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去阳台,不要跳楼,不要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更不要使用电梯。
(4)尽量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且最好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5)尽量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暖气管旁边,暖气管旁的承载力较大,且管道内有存水,万一震后被困,还可通过击打暖气管的方式向外界求救。
(6)不可躲入桌子、床铺下,也不可躲进箱子或柜子里,而应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
(7)躲避时应尽量避开吊顶、吊灯、玻璃制品、窗户等。
(8)地震来临时应迅速趴下,踡曲身体,降低重心,注意脸朝下并保护头部,同时闭上眼睛和嘴巴,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2.在学校如何避震
如果地震时在学校,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避震措施:
(1)在平房教室遭遇地震时,坐在离门窗较近的学生应迅速从门窗逃出教室,离门窗较远的学生应迅速蹲下,抱头、闭眼,躲在课桌旁边。
(2)在楼房教室遭遇地震时,不要乱跑或跳楼,而应迅速躲进跨度小的空间,同时护住头部。
(3)震后应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附近的开阔地带以避余震。
(4)在操场或室外的学生,应原地蹲下并双手抱头,避开危险物和高大建筑物。
3.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如何避震
若地震时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由于人员众多,所以遭遇地震时千万不要拥挤,避免因相互挤压而导致人员伤亡。具体来说,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避震措施:
(1)地震时,就地蹲下或躲在椅子及坚固物品旁边,用包或手护住头部,并注意避开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2)若在公共场所乘坐电梯时发生地震,则应迅速将电梯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电梯停下,便迅速离开。若被困在电梯里,千万不要用蛮力硬撬电梯门,而应立即按下电梯内部的紧急呼叫按钮,手机有信号的话,还可用手机求助。
(3)初震之后,室内所有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等空旷的地方以避余震。撤离时,一定要听从疏导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撤离过程中,应将衣领解开,保持呼吸顺畅,并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护住自己,用肩和背来承受外部的压力。
(4)撤到室外后,应远离或避开广告牌、高压线、变压器、高大的建筑物、山崖、河边等危险物品或地带,并迅速转移到空旷场地或应急避难场所。
4.在车上如何避震
乘坐公共汽车时遭遇地震,应抓牢扶手,缩紧身体并低下头,做好防御姿势,以免摔倒或碰伤,等地震过后再下车。
5.在户外如何避震
若地震时在户外,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避震措施:
(1)迅速躲避到开阔、安全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并双手交叉抱住头部,最好能用合适的遮盖物罩在头上。
(2)不要走过于狭窄的道路,应注意避开玻璃窗、广告牌、高大建筑物、油库、危险品仓库、过街天桥、烟囱、水塔、架空管道、高压线、变电器、大吊车、水泥预制板墙、桥梁、山坡陡崖、河边等。
(3)不要慌乱奔跑,以免摔倒或掉进地震裂缝中。
(4)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以防山崩、滑坡的危险。若遇到山崩或滑坡,则应向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5)靠近海边时,为避免遭遇地震后海啸的危害,应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二)救治措施
1.地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时如何自救
地震后,若自己不幸被埋压在废墟下,处境恶劣,情势堪忧,而且随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处境可能继续恶化,此时一定要克服惊慌并设法自救。自救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在精神上不能崩溃,要尽量保持冷静,树立顽强的生存勇气和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2)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争取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口鼻及胸前的灰土,以保持正常的呼吸。
(3)当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应尽量扩大生存空间,保证足够的空气。
(4)分析自己被埋压的位置,并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判断,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易引起掉落的物体,试着向有光线和空气清新的地方移动,争取找出脱险的出口。
(5)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稳定生存空间,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6)无法脱险时,要尽量保存体力,用硬物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如铁管、墙壁,发出求救信号,而不要大喊大叫、急躁或盲目行动,以免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
(7)如果受伤,要想办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8)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必要时可用自己的尿液延续生命。
2.震后如何营救被埋压人员
震后,外界救援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受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的积极互救是减少伤亡最有效的办法。据相关资料显示,震后第一天救活率高达90%,震后第二天救活率则下降为50%~60%,震后第三天仅剩下20%~30%。在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8%。很多在地震中被埋压的人,并不是被建筑物砸死,而是死于窒息,救援的时间愈长,生还的可能性愈小。因此,周围群众应积极营救被埋压人员。具体营救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营救之前,先了解被埋压人员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救援工作。
(2)营救时准确定位,判断其被埋压的位置,以向废墟中喊话、敲击等方式传递营救信息。
(3)一定要注意被埋压人员的安全,避免刨挖工具伤及被埋压人员,并避免破坏被埋压人员所处空间的支撑条件,以免引起二次坍塌。
(4)尽快打通外界与被埋压人员的空间,使新鲜空气流入。
(5)如果一时难以救出被埋压人员,可先将其头部暴露出来,并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顺畅。同时,设法向被埋压人员输送饮用水、食物和药物,以维持其生命。
(6)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时,切忌强拉硬拖,应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
(7)尽快将大量生理盐水带到救援现场,因为被埋压者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后,就会出现肌肉坏死,一旦移开重压,坏死肌肉会释放大量的肌红素、蛋白、钾等电解质,从而致使埋压者心肾衰竭而死。因此,在移开重物前要为其滴注生理盐水,让其进行有效代谢。
(8)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因长时间处于黑暗中,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因此,在救出后应该用深色布料蒙上幸存者的眼睛。
(9)饥渴时间过长的幸存者,进水、进食要循序渐进,先缓慢进些流食、半流食,然后再逐步恢复其正常饮食。
第三节其他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海啸、火山喷发等。
一、滑坡
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一)征兆
滑坡前往往会出现系列征兆,如山体前边的土体鼓胀、山体局部塌落、山体后部出现裂缝且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山坡上的池塘和水田水位突然下降或水突然干涸、附近的家畜出现异常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