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30935200000011

第1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2)

(三)具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经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性别、年级、城乡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即存在心理障碍的女生比男生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比中年级学生多,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多。这一分布规律与他们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及所遇到的问题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有必要认识常见的心理问题。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进入大学后,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大学生需要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做出心态调整,以便快速适应新环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调节能力、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较弱,所以面临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很多大学生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例如,有的大学生不习惯住校,觉得住集体宿舍太挤,且不知如何处理与舍友之间的关系,从而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并产生难以消除的苦闷和忧虑;有的大学生因自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一切生活细节都需自主、独立地进行的现状(如自主打水、吃饭、洗衣等),从而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等;有的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在脑海里设计自己美好的未来,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原因总影响到其理想的顺利实现,这令这些大学生感到悲观失望或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消极颓废、排斥自我、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与考试压力带来焦虑心理

大学生是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在高手如云的集体中,发现自己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从而产生失落、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大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无从下手或者无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学习动力不足,久而久之便出现苦闷、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一些大学生因进入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致使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心理矛盾突出,久而久之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大学生对关爱和尊重的需要非常强烈,这些需要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但由于大学生大都来自于祖国各地,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标准,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相处,或者在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孤独、苦闷、自卑、无助等痛苦感受,进而形成心理障碍。此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因性格方面的问题致使人际关系不良,从而使自己陷入苦闷、孤独之中。

(四)恋爱和性心理发生问题

大学生大都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他们情感丰富,对恋爱充满向往。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以及缺乏生活经验,一些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产生心理困扰,如因单相思、恋爱受挫等引起的失落感、挫败感、抑郁、报复心理等。同时,由于大学生的性心理未完全成熟,以及对性知识的缺乏,一些大学生会对性冲动及性自慰等行为感到焦虑、自责,或者因未婚先孕等而感到后悔、悲观、绝望,并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五)竞争和就业压力造成心理障碍

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在毕业时脱颖而出,找到一份好工作,便盲目地参加“考证热”、“考研热”,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便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认为自己没有过人的一技之长,从而感到一筹莫展、困惑不已,久而久之便演变为心理障碍,如择业恐惧、持续紧张、焦虑、抑郁等。

此外,很多大学生渴望在十年寒窗苦读后能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求职所得的工作往往不如意,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致使他们产生抑郁、颓废、悲观、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途径

为了避免或减少大学生因种种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患上心理疾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其主要途径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而在开放式的大学校园中,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影响其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形成。

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对社会、人生和世界产生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并找准定位、摆正心态,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并充分挖掘自身长处,脚踏实地地将自己塑造成兼具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性别、生源等群体的心理特点,开设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排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困惑,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并增强调节情绪、适应环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引导大学生调整心理定位,帮其把注意力从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上转移到现实生存与发展上;向大学生传授各种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三)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

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一是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作为心理咨询员和辅导员,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地反馈和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强化学生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咨询知识水平。三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专职人员或者心理专家,为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高校可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等科学方法,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状况、智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学习状况等,并记录其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掌握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或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或引导他们寻求处理各种事务的正确方法,以改善其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最终帮其恢复健康的心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因此,高校要创造必要条件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广大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锻炼各种能力和缓解紧张情绪,并促进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例如,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其意识到并改正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此外,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丰富其精神世界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独立且有责任感的人。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心理健康有哪些特点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是怎样的

5.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应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