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科帕内除了湖光之美,还有闻名遐迩的多瑙耶茨峡的山水。中国有句俗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波兰人则赞誉多瑙耶茨峡山水之美“甲波兰”。如果坐船沿着多瑙耶茨河向东顺流而下,行约3千米,迎面有一排称为“三王冠山”的高山,挡住了去路。河流向右一拐,进入了峡谷。峡谷两岸是陡峭的高山。有的地段河面较宽,水流平缓,有的地段河流夹在高峰之间,仰面仅见一线天,河中怪石突兀,滩浅水急,不断激起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旋涡,千军万马般的吼声在峡谷中回荡。船会沿着唯一的狭窄而曲折多弯的航道,像飞箭一般疾驶在万重山中,然后在鹰巢峰下擦边而过,几只雄鹰在千仞壁立的峰顶盘旋,更显得峰高且险。
这一段河道是界河,河左岸是波兰领土,右岸属于斯洛伐克。河流弯弯曲曲,蜿蜒在高山峡谷间。两国村庄隔河相望。至17千米处,船驶出了峡谷,眼前豁然开朗。河右岸,一排高约l米的木栅栏从岸边伸向远方。界河到此结束,国界由此转向南,而那一排栅栏就是国界。多瑙耶茨河汇入波兰最大的河流维斯瓦河,向北流去,经华沙,最后注入波罗的海。
从扎科帕内市乘车向西南行约半个小时,便进入霍霍沃夫河谷。
这是塔特雷山脉北麓最大的河谷,全长约11千米,平均海拔923米。
灰水河在河谷中潺潺流过。沿灰水河步行约15千米,到达霍霍沃夫泉。
泉虽然看起来并不特殊,只是一个3米方圆、深仅半米、底部布满大小鹅卵石的小水池,但它像一泓平静的池塘,看不出泉水喷涌。可是在水池的出口处,水却源源不断地向灰水河流去。这里每分钟涌水量达到4万升,水温全年保持在4℃。这一地区还有一些温泉,有的分别含有碘、溴等矿物质,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因此温泉附近又开设了一些疗养院。
从扎科帕内市北郊古巴乌夫卡山乘双人座椅式缆车,去海拔1123米的古巴乌夫卡山顶,全程行驶约6分半钟。从山麓、山坡到山顶分布着一些具有此地山区建筑风格的三四层尖顶农舍,盘山沥青公路直达山顶,绿油油的庄稼和绿草以及一片葱郁的树林布满山坡。拖拉机缓慢行进在田野里,奶牛徘徊在草地上,构成了一幅绝妙的西洋风景画。
到古巴乌夫卡山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开阔地,从这里鸟瞰,整个扎科帕内市、扎科皮安卡河谷以及对面的塔特雷山脉诸峰尽收眼底。对面的群峰被当地人统称为卧骑士山。这位“卧骑士”脸朝上仰卧,形状各异的山峰分别构成了他的头部、颈部、胸腹部、腿部,造型十分逼真。骑士鼻尖上竖立着一个巨大的铁十字架,这是1901年为纪念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汇而建立的。
从扎科帕内市乘车南行约20分钟,就到达山间的库伊尼莱。从这里可以坐车厢式缆车直通海拔l985米的卡斯普罗维峰。山顶是波兰和斯洛伐克两国分界处,立有界碑。人们可以在国界两侧自由来往,饱览两国的秀丽风光。缆车道的起点和山顶终点之间垂直高度近千米。
扎科帕内这个小城,游客终年络绎不绝。
风景优美固然是重要条件,这个旅游区受到的精心保护和开发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波兰当局严格禁止在这个享有“第一名胜”之称的风景点周围建造宾馆、疗养院、商店、餐馆等旅游设施。这些设施只能建在扎科帕内市郊。与此同时,市里安排了许多路公共汽车,分别通向各个风景点。人们可以住在市区附近,乘车到各风景点游览。这样既方便了游客,又保护了风景点的自然景观。
扎科帕内的历史不太长,16世纪下半叶这里才有人聚居。1889年,波兰爱国者弗瓦迪斯瓦夫·莫扎伊斯基买下了这块土地,1924年把它献给了国家。此后,旅游业日益兴盛,扎科帕内辟为塔特赞斯基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里已建造了200多处豪华别墅。战后新建了滑雪场、跳雪赛台、儿童跳雪练习台、露天温泉游泳池、登山缆车等。
扎科帕内的古迹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但对这些古迹,波兰当局相当珍视。扎科帕内市内专门保留了19世纪的一条街,街的两旁全部是具有山区建筑特色的木墙、木瓦的尖顶式二三层楼房,还保存了19世纪中叶建造的巴洛克式全木结构的教堂。1913年和1914年,列宁曾入住扎科帕内市的波罗宁村。
扎科帕内山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许多动听的传说和故事。不少波兰作家、诗人、艺术家曾来此采风,汲取创作灵感。市内建有“艺术家之家”。波兰着名钢琴家兼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着名作家兼画家维特凯维奇等名人住过的房屋,也都辟为纪念馆。
扎科帕内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滑雪季节,为此修建了4条缆车道。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条外,另两条是专门为滑雪爱好者服务的雪撬提升缆车道。此外,还建造了专门的滑雪中心,修建了供比赛用的滑雪道和滑雪跳台。
扎科帕内地区有许多高峰,一年四季登山运动活跃。市郊有一个专门的登山救援中心,随时准备救援登山遇险者。导游都是救援中心的成员。
2.欧洲野牛的乐园
比亚沃维耶扎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波兰东北部与白俄罗斯西部的接壤处,属于原始低地森林,森林总面积约1770平方千米。它曾是整个古代欧洲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现在是欧洲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有1000多种植物,很多珍稀植物被认为是自然进化史上的标志性生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生物保护计划”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这片原始森林,波兰与白俄罗斯各在自己一侧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
波兰一侧称为“比亚沃维耶扎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21年,面积5316平方千米;白俄罗斯一侧称为“别洛韦日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25年,其面积是比亚沃维耶扎国家森林公园的165倍(87607平方千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将这两个国家公园一道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约占当地原始森林总面积的52.5%)。两个公园内生长着23种阔叶树和针叶树,树龄最高的达800多年。原始森林中生存着54种哺乳动物、200余种禽鸟。这里还有猞猁、水獭等珍贵的动物种群,被称为波兰国宝的欧洲野牛就生活在这里。欧洲野牛是古代世界的活化石,它在波兰的地位等同于大熊猫在中国的地位,波兰人把欧洲野牛称作“祖国大自然的象征”。由于没有动物保护法,欧洲野牛曾在1925年前就几乎被捕杀殆尽。为了保护野牛,波兰于1929年开始野牛繁殖计划,并取得卓着成就。比亚沃维耶扎国家森林公园面积最大,欧洲野牛在这里进行人工繁殖,近年来已有300余头。每年有大约10万游客来此野营、露宿,体验与众不同的新鲜之旅。
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可以一览史前原始风貌,还可以感受独特的欧洲东部民俗文化和木造房屋家居生活。
3.女巫山——圣十字国家公园
圣十字山是波兰历史最悠久,海拔高度最低的山,有着欧洲独特的地质风貌。圣十字国家公园就建立在圣十字山脉中最高的利萨山群上。公园位于凯尔采西部大约20千米左右的区域,该区域不仅包含了利萨山群,同时包含了部分克隆诺夫斯基山群和波克雷万斯基山群。
公园内最高山峰为维西察峰(海拔612米),位于利萨山群的西部。维西察峰东边末端是利萨山(海拔595米),山中建有古老的本笃修道院。维索古的斜坡布满寒武纪时期的风化石片。游客在通往利萨山巅峰的小径上可看到最古老、硬度最强的岩石,还可捡到5亿年前曾是海底的风化石碎片。
圣十字山以其冷杉林而出名。除冷杉林为主要树种外,还兼有橡木林和山毛榉。这种树木的混合林在波兰只有在圣十字山可以找到,重峦叠嶂,美不胜收。波兰最杰出的作家斯泰凡莱罗姆斯基以《冷杉林》这首诗,使圣十字山和冷杉林名闻世界。
圣十字山颇具神奇色彩,因为神秘女巫曾在这里主持各种仪式。传说中女巫们或骑马,或骑着扫帚,或乘公羊拉的车来此聚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笃信女巫在欧洲持续了300多年。
1775年,波兰最后一次女巫施巫术。
在风景旖旎的圣十字山脉西南的马利克山冈中,还有一处名胜叫“天堂”溶洞,是波兰唯一融旅游与考古为一体的自然名胜。
“天堂”溶洞长240米,洞内恒温,终年保持6℃~9℃,最高湿度为96%~100%。洞顶上保留着明显的地质构造运动裂缝,证明这里存在过喀斯特河流地下径流。“天堂”溶洞同世界上大多数溶洞一样,是喀斯特的结果。溶洞内共有5个景点,分别叫做“门厅”、“石块厅”、“圆柱厅”、“钟乳石厅”和“高厅”。
“门厅”约有20米长,3~6米宽。厅壁上是厚厚的岩石层,上面可看到小海洋生物残骸,如珊瑚虫和贝类,等等。有些钟乳石残缺不全,是早期因未采取保护措施而被游人擅自砍砸所致。考古证明,“门厅”这块地方在5万年前曾经是欧洲原始人-尼安德特人主要居住地,文化层深约15米。
从“门厅”向东南行,来到“石块厅”。“石块厅”长27米,宽7米,高4米,是5个景点中最大的一个。平整光滑如同水泥板的地面上,东一堆、西一堆地堆积着千姿百态的大小石块,有的像一群动物,或立、或坐、或卧。据说,远古时代,这里不时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从洞顶上掉下来,而流经此处的地下河把碳酸钙积淀在石块所在的地面上,久而久之,地面像铺上了一层水泥似的。
“石块厅”中某些地方的地面,从近向远,一层一层地升高,远看颇似梯田。“石块厅”顶部和岩壁发育着大量的钟乳石,有的呈冰柱状,有的呈穗状。有一种叫阿尔法的钟乳石很是好看。柱形钟乳石的上部挂着一层层明亮的结晶方解石,构成了细薄的帷幔。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条长约40米的狭窄洞廊,就进入“圆柱厅”。
从这里起是整个溶洞最美的部分。中央有一个粗大圆柱,从洞顶一直垂接到地面,圆柱表面从上到下布满精美的花纹,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从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钟乳石和自地面向上生长的石笋,最后衔接到一起,形成圆柱。以后碳酸钙继续在圆柱四周积淀,圆柱越来越粗,表面形成了密密麻麻的花纹。顶部和岩壁都点缀着钟乳石、钟乳石檐和结晶钙构成的大钟乳石。“圆柱厅”地面还有许多“穴珠”,又叫“岩洞珍珠”。“穴珠”呈珠状,直径在1毫米到2毫米不等。有的“穴珠”表面光泽,宛如珍珠,它们是碳酸钙积淀在碎小石粒表面形成的。
再往下走,便是壮观的“钟乳石厅”。这里的钟乳石比其他几个景点要多得多。
有的地方1平方米顶部竟悬吊着200来个钟乳石,最长的钟乳石达80厘米。而且钟乳石的色调也多,有白、淡黄、淡黄褐色直到红褐色。这些数不尽的钟乳石,就像节日的夜空向下飘落的色彩纷呈的礼花。“钟乳石厅”的地面上,石笋较少,但形状多,有细棒状、粗棍形等。一种发育得像塔一样的形状复杂的石笋,尤其漂亮。由于泉华的积淀作用,一组组彼此挨得很近的石笋覆盖上了一层层釉一般的泉华凝结物,形成“塔”。日积月累的雪白的泉华又在“塔”身上积淀出层层塔檐。
最后一个景点叫“高厅”,因有一个高达6米的倒钟形洞顶而得名。
此厅石笋较多,有一些大圆锥形石笋表面积淀着各种各样小的新生成物,有的像蘑菇,有的像蚕豆,还有的似饰物镶嵌在那里。它们是因水的喷溅、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
“天堂”溶洞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美丽的钟乳石和石笋,还由于科学家们在溶洞里发现了几万年间积累的沉积物,证明原始人曾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溶洞躲避寒冷和猛兽。
知识小百科
泉华
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就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其成分为CaCO3时,称为钙华或石灰华,以SiO2为主时称为硅华。由于泉华物质成分、沉淀数量及泉口地形的差异,泉华可堆积成锥状、台阶状或扇状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