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17

第17章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3)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策略是对探究活动的本质抽象,以期为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提供一种操作性较强的设计思路。

(一)选题。选题是实验设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设计的题目一般是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而定,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样学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达不到实验设计预期的目的。题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激发其实验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实验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明确目的。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所做实验的目的。化学实验目的是化学实验设计的“航标灯”,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考虑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考虑到要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对实验过程有什么体验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比较成熟,思维方式主要以逻辑思维为主,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学会确定数据的范围、数据的平均值、根据数据做图和寻找异常数据等。

(三)提出假设。所谓假设,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做出初步的推测。针对探究性实验来说,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收集到的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地推论或推理。同一个实验可以有多个假设,在探究过程中逐渐舍弃不正确的假设,向正确的结果逼近。当然,假设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做必要的修改,以便少走弯路。

(四)收集并鉴别资料或信息。这里的信息或资料既包括:

①实验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②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互联网、调查)得到的信息;

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亲自观察、记录的信息,或是从中抽象概括出的信息;

④与老师或是与同学之间交流得到的信息。只有信息或资料的来源可靠、丰富而又全面时,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就是才可能有比较合理的假设,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拟出探究初步方案。就是要周密地、全面地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具体设想。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并结合课本和收集到的资料,每组或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提出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

①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案应涉及到实验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注意事项、实验现象、记录结论的文字表达方式与交流方式。

②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具体格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三种格式:文本式、流程式、表格式。

(六)验证、修订。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后,方案未必是最合理、最完美、最简便的,教师要分别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并指出实验方案中的创新之处和方案中的缺陷或错误之处。对于有问题的方案,针对问题的性质,可能要回到前面的某一步,重新进行相关的设计步骤,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综合性强的课题,有时可能要经过几个反复后,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方案。存在问题的方案不能贸然实施。

学生实验后再来修订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事后诸葛亮”在这里是非常有用的,这与提倡的“反思性学习”相契合。事先想得再好也不可能与实际操作完全一致,因为各种随机因素不时出现,同样的方案不同的人进行操作可能结果不同等等。这时,进行总结性修订对方案的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探究性实验是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地受策略的约束或限制,更不能让探究的过程程序化、固定化。同样,探究性实验设计也并不是必须按某个固定程序进行。前面所提及的“选题”、“明确目的”、“提出假设”、“收集相关资料”、“拟定探究方案”和“验证与假设”,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主要要素和一般程序,而不是固定的规范或模板。

《氯气与水反应及“氯水”中具有漂白作用的微粒探究》教学策略

(一)实验设计过程

1选题

根据实验中学生的疑问:(1)根本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怎么知道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2)氯水能使有色物质褪色,又是哪种微粒在起作用呢?选了这个探究题目。

2探究的目的

(1)巩固使用试纸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3)使学生体验知识获得过程的艰辛与快乐。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提出假设

(1)若氯气与水反应了,则溶液中应该有H+和Cl-。根据氯气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分析,其反应方程式应为:Cl2+H2O=HCl+HClO。

(2)氯水中具有漂白作用的微粒可能是:Cl2或H+或Cl-或HClO或ClO-。

4收集相关资料

(1)次氯酸由于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

(2)石蕊和酚酞等酸碱指示剂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

5拟定探究方案

仪器:集气瓶、胶头滴管、试剂瓶、表面皿、小试管、玻璃棒。

药品:氯气、蒸馏水、干燥有色布条、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01摩尔/升)、盐酸(01摩尔/升)、碳酸氢钠溶液(01摩尔/升)、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第一步:探究氯气是否与水反应,就是检验氯水中有无H+、Cl-。

(1)检验氯水中是否有H+,方法有多种:

①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如果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有H+;

②可以加入锌粒或加入碳酸氢钠,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有H+;

③用PH试纸检验,确定其PH值。

(2)检验氯水中有无Cl-的方法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有无Cl-。

第二步:探究是氯气还是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取两瓶干燥的氯气,第一个瓶中放入的是干燥的有色布条,第二个瓶中放入湿润的同样的有色布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第三步:探究氯水中哪种微粒具有漂白作用。

(1)各取10滴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到有色布条(有色的鲜花)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向盛有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含有1滴酚酞试液)中逐滴加盐酸至过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然后向此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3)向盛有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含有1滴酚酞试液)中逐滴加入氯水至过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然后向此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向氯化钠与次氯酸钠混合溶液中,滴加一滴酚酞,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6验证与修订:实验过程中发现,“用锌粒或碳酸氢钠来检验氯水的酸性”是行不通的,此假设需要舍弃。

注意事项:

(1)要用新制备的氯水,长时间放置的氯水次氯酸已分解,没有漂白性。

(2)氯气有毒,防止氯气对身体的伤害和环境污染。

(3)用PH试纸测氯水的PH值时,滴加的氯水量不要太多,防止试纸被氧化。

(4)氯化钠与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制得)要提前制好,并放置一段时间,防止混合溶液中有次氯酸。

(二)实验探究过程

第一步:探究氯气是否与水反应。

取三支小试管编号为1、2、3,分别加入2毫升氯水,然后在这三支小试管中分别加两滴紫色石蕊试液、加5滴碳酸氢钠溶液、两滴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表1氯水中氯离子和氢离子的检验

试管加入的物质现象结论原因分析

1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不能确定氯水中有无氢离子氯水的漂白性覆盖了它的酸性

2碳酸氢钠溶液无气泡生成不能确定氯水中有无氢离子氢离子的浓度可能太小

3硝酸酸化的AgNO3白色沉淀溶液中有Cl-Ag++Cl-=AgCl↓白色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氯水中有氯离子。

为了确定氯水中有H+,取一片PH试纸放到表面皿上,滴上一滴氯水,观察到氯水的PH=3。说明氯水中确实有H+。

结论: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第二步:探究氯气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

制取两瓶干燥的氯气,第一个瓶中放入的是干燥的有色布条,第二个瓶中放入是湿的同样的有色布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表2氯气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试验

氯气有色布条现象推论

1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氯气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

2湿润有色布条褪色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氯气与水反应后的产物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第三步:探究氯水中哪种微粒具有漂白性。

(1)各取10滴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有色布条上。

表3探究哪种微粒使有色布条褪色

溶液现象推论

盐酸有色布条不褪色H+、Cl-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氯水滴氯水处,有色布条颜色褪去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推论:盐酸即H+、Cl-不具有漂白性,是氯水中的其它微粒使有色布条褪色。

(2)往NaOH溶液中先滴加一滴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红色褪去;再向此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又变为红色。

解释: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使红色褪去。当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时,又使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又变成了红色。

推论:酸或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是可逆的。

(3)往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中逐滴加入氯水至过量,红色褪去。再往此溶液中逐滴加入(没有滴加酚酞)氢氧化钠到溶液至过量,溶液并没有再变成原来的颜色——红色。

解释:氯水中的盐酸和次氯酸中和了NaOH并使溶液呈酸性后,由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使指示剂的红色褪去,再加氢氧化钠时,溶液不能再变成红色了。

推论:氯水使指示剂变色不可逆,与酸或碱使指示剂变色有本质的差别。

(4)将一滴酚酞滴入氯化钠与次氯酸钠混合溶液(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制得)中,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推论:此混合溶液中,有大量的ClO-离子,而酚酞没有被漂白(被氧化),说明ClO-离子不具有漂白性。

最后结论:(1)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反应;(2)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微粒是HClO。

二、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教学策略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的教学观。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策略则是通过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等发生变化,并产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执行过程,是实施历史新课程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策略。其基本的实施形式有:

1用创设的情境来烘托情感。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选播一些有关的录像和音乐,使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如:

在讲“九一八”事变时,为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富于离愁别恨感情的历史歌曲,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绪和情感都带入了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讲“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血战虎门”这一段,英雄的壮举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历史教学挂图和教材上的历史图、人物图,也是创造历史情景的重要条件。一个画面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内涵。如:

讲唐朝的《步颦图》,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太宗三考吐蕃求婚使者的故事,使学生也仿佛进入了图中,共庆民族团结,分享共同创造祖国文明的快乐。

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欲望得以增强。

2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情感。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我们可以这么生动形象的讲述:“……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又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船身即将沉没时,随从扔给落水的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可是他因全舰沉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了,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的爱犬叼住了他的肩膀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例如在讲解斯巴达克最后英勇斗争,壮烈牺牲的场面:“斯巴达克一个人对付着团团围住他的七八百敌人,他两眼闪着怒火,声如雷霆,闪电般挥舞着短剑把扑向他的敌人一个一个地刺死,激战中他左腿被刺伤,忍着剧痛跪在地上,像一头怒吼的雄狮,用非凡的英勇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而他身上也已连中七八枪……(以上声调可激昂愤慨,此处略停顿,然后转低沉缓慢,沉重地说)他倒下了!”

还史事以细节,赋枯燥以形象,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用表情动作来强化情感。如:

在讲“宗泽支持义军抗金斗争”一段:“宗泽一边整顿开封防务,一边联络北方义军,各路义军在宗泽的号召下,百万人云集开封周围准备听从部署,(讲到这里时脸上要有一种自豪的表情),宗泽先后20多次上书,要还都开封,收复失地,却被苟且偷安的宋高宗拒绝,由于多次建议得不到采纳,不久一代名将竟忧愤而死(惋惜的表情)。去世前,他念念不忘收复大业,悲愤中吟诵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然后连呼三声‘过河’抱憾而终。(教师可用悲愤的表情一声比一声高地呼叫‘过河’,同时举起右手,最后一声用力一挥)。”

声情并茂的讲解,既将一代名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升华了教学情感。

4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情感。比如,在引导学生把握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后,并不直接结束教学,可以话锋一转,向学生发问:“你认为郑和的举动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各抒已见,争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