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
30890600000071

第71章 学会融入不同的社会圈子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对社会圈子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其实,圈子无处不在,它是一群人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经济实力、爱好兴趣等等结成的。

要说“圈子”现象,从进幼儿园时就有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三个成群、五个成伙地在一起嬉戏,只有一个没人理会,那么没人理会的就会感到失落。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他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圈子,同样会生出一种孤独感。

迟威和一群做生意的朋友经常去一家咖啡厅喝咖啡,所以那里的老板和他们很熟。每一次迟威和朋友去的时候,老板总是喜欢过来和他们聊天,问他们在做什么生意,进展怎么样之类,还打算入股。

可是,迟威他们总是不接纳他,始终把他挡在圈子外面。因为在他们看来,虽说这位老板很有钱,但是知识和修养不够,一张嘴说话就冒傻气,而他自己却毫无察觉。别人听着暗自好笑,心里都有点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是入不了圈子。

人总是喜欢和“圈子”里的人交往,因为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特性。生活背景相差太远的两个人,相处起来会困难得多。所以,要结交朋友,获得更好的机遇,应该学会打入那些你敬仰的、你认同的、你渴望成为的人所属的圈子。

人们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一个小“格子”,人们通常很难突破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有着相似的职业和地域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它相对封闭,一般不接纳那些背景差异明显的人,但是并非牢不可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你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儿最美好的东西。要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使他人愿意与你交往,就要让他人在与你交往时,能伴随着愉悦的情感。这样,你们的交往才能持久进行,并且很有质量。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凯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

他专门跑到纽约,大清早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凯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壮实、一副浓眉的人是谁,就主动走过去搭话。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起来,两个人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的实业界名人。华凯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及银行家。

在赚钱方面,华凯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却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成为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已经成了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五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后来,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又成了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阿瑟·华凯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时来纽约学到的基本信条,那就是多与成功人士结交并融入他们的圈子,结果他也像那些人一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无所有的农家少年凭什么引起了成功人士的兴趣呢?就是凭他不凡的理想和气度。如果他畏缩不前,胆怯懦弱,肯定不敢孤身一人跑到纽约追求梦想,也不敢找到亚斯达寻求指点。因为,一看那副胆怯的样子,谁会相信这样的人将来会有出息呢?

由此可见,融入不同的圈子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就流行一种很实用的社交方法。在美国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参加社会活动,交往的兴趣不是认识的人,而是不认识的人,这其实应该是社交的真正意义。往往在那里的聚会中,当你一个人拿着酒杯不知所措时,总会有人走到你的身边,和你微笑着聊天,化解你的尴尬,带你融入这个圈子中,结识新的朋友。

融入圈子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条,你要主动去结识更多的人,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层的人,要把朋友交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每个人都要乐于和别人交流,乐于走近他人,乐于给予别人帮助,帮助自己和他人消除在新环境中的不适与陌生。

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表情认真、动作配合、语言合作、礼让对方、说话文明、为人真诚,把别人当做一个真正的朋友来交,这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才能充分了解到另一个圈子的不同生活,进入到不同的圈子里去。

但是有时候,并不是融入了一个圈子就是好事。人的惰性往往注定了你对圈子和圈内生活方式的依赖。不被圈子套住的最好办法,就是多有几个不同的圈子,能够在不同的圈子里找到乐趣,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圈子的局限。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背景就像是一张白纸,等待着被书写。请记住,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广交朋友,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各种圈子中去。你的圈子越多,未来的人生道路就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