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05

第5章 博学少年

杜甫的二姑母将他从山村带到洛阳自己家来,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在二姑母的亲儿子病死后,二姑母更是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到杜甫身上。杜甫的二姑父长期在外做官,也是县令一类的小官,和杜甫的父亲一样,忙于公务,这样,杜甫便与二姑母相依为命。

二姑母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懂大义。她亲自担任着抚养与照顾杜甫的责任,不让杜甫受到任何伤害,像母凤抱雏似的呵护着杜甫的成长,而且很懂得教育的重要。

小小年纪的杜甫,对洛阳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他觉得洛阳成了他的故乡,感到很是骄傲。他与洛阳城里的一帮贵族小孩子一同玩耍,感觉很是快活。但有一天,姑母突然问杜甫:“你能给我说一说洛阳的几个名人吗?”杜甫哑然,一个也答不出来。姑母语重心长地说:“洛阳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古往今来的名人,大都到过洛阳这个地方。洛阳是他们施展才华的龙争虎斗之所。所以,生在洛阳的人,是深为自豪的。但洛阳本土的名人,最有名的要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

杜甫好奇地问:“头悬梁锥刺股,那是为了什么?”

姑母说:“为了发奋学习。”

杜甫说:“喔,那种精神真了不起。我也要向他学习。”

姑母把杜甫搂在怀里,给他讲苏秦的故事。

苏秦小时候很穷,家里世代务农,没有钱来买书。但苏秦从小爱读书,他找父母兄嫂要钱买书,但他们都不理会,还经常挖苦苏秦,叫他老实种地。苏秦却不屈不挠,他想尽办法从读书人那里将简籍一册册借来。日夜挑灯夜读,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书中的意思,以便按期还书。他瞌睡了就用冷水浇浇头,冷水浇头不管用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刺得血流如注,痛得清醒了,再继续苦读。后来时间一长,光刺股也不管用了,他就用一根绳子,一头把自己的头发拴起来,一头吊在梁上,低头一打盹,梁上的绳子就猛地一拽,把他拽醒,他再继续读书。苏秦凭着这种悬梁刺股的苦学精神,一年多就把所有能找来的书都通读了一遍。后来他再去游说,经过一番奔走努力,六国都答应合纵抗秦。苏秦被推为“纵约长”,挂了六国的相印,总管六国的军民,衣锦还乡。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勤奋读书的故事深刻地印在杜甫的脑子里。

此后,杜甫开始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尽管姑母家中清贫,但这些生活方面的浓厚阴影并没有成为他勤奋苦读的障碍。杜甫从不怨天尤人,自寻悲苦,他积极努力,想方设法通过苦读来获取知识,发扬苏秦的“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的苦学精神。

加上二姑父和父亲都在外做官,常将官府里大量的书籍带回来给杜甫看,杜甫因此阅读了大量的官藏书籍,更是扩充了知识面。

杜甫在《进封西岳赋表》中谈到自己少年时代时说:“少小多病,贫穷好学。”又病又穷,但在学习上却从来没有放松,有着一股执拗的意志。在《壮游》中说:“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古时儿童上学,须学习写大字,但像杜甫那样所写的字竟装了满满的一袋,这是很少见的。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更生动地写出了杜甫少年时代苦读与学识的丰富。

杜甫就在这样勤奋苦读中不知不觉地长大,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他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的那些昔日的同伴们,在学问上已经远远没法与杜甫相比了,所以杜甫也很少与他们来往。这样,二姑母又开始担忧了,杜甫这么大的孩子,也是需要有几个朋友的。

二姑母对杜甫说:“你整天只闷在家里看书,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人既要生活在书里,又要生活在现实世界。有空到外边去和伙伴们玩,不会耽误了学业的。”

杜甫说:“我不喜欢和那些同伴们玩,他们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整天吃喝游玩,成不了什么气候。我想和有才华又有德行的人交往,这样才可以很迅速地提高自己的学问,增强道德素养。”

二姑母赞赏地点头,说:“洛阳城里的名人很多,最有名望的是曾担任过魏州刺史的崔尚和担任过豫州刺史的魏启心。这两个人罢官后在洛阳闲居,在洛阳的影响很大。还有大名士李邕,也在洛阳闲居,你可以去拜访他们。我让你姑父替你引见吧。”

于是,在二姑父的引见下,杜甫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有机会出入洛阳文坛,结交到了当时身在洛阳的文化前辈。这些人德高望重,一开始,自然对年少的杜甫有些轻视,但是很快就因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看法。

那是在洛阳文化名人们的一次宴会上,主人牵来一匹皮毛纯白的骏马,对来宾们介绍说这是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宴会主人想请大家就“马”各赋一诗。大家都明白,主人炫耀马也就是炫耀主人自己的战功,都不敢马虎,于是这些文坛名人们看着马冥思苦想起来。杜甫也是善于骑马的,看着眼前这匹健壮的马,想到主人骑着它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情景,很快就吟出了一首诗: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刚一吟完,众人脸上都有些激动之色,然后交头接耳地品评这首诗,赞叹不已。大名士李邕高兴地举杯说:“这位公子年纪虽小,但气度不凡,简直就像当年的王勃咏《腾王阁赋》,一气呵成,气概非凡,其文章之雄健,又像西汉时的班固。是我们洛阳文坛的一颗新星啊!”由于李邕称赞,于是大家一齐举杯庆贺杜甫吟出了这等好诗。这次宴会上,杜甫受到了所有文坛前辈们的宠爱。杜甫以其突出的才华征服了洛阳文坛的名流,受到了这些名流的器重,他的诗文也在洛阳文坛显露头角了。

杜甫很快在洛阳文坛圈子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杜甫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诗论文,品评文章。这些文化前辈们深邃的见解对杜甫深有启发,使杜甫的学识进步很快。除了谈诗论文之外,杜甫还常与这些文化老前辈一起推杯把盏狂歌豪饮,在酒宴上,杜甫显得很坦然很自负,有时酒喝多了,他还敢当着这些文化名流的面说几句狂傲的话,就像他的祖父杜审言常挂在嘴边的厥辞:“吾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在醉酒之后也不免说这样的话,但那些文坛名流都不觉得他是在口出狂言,不觉得他是年少轻狂,而是以种种热烈之语激励杜甫。这样的酒宴使杜甫感到快活。

杜甫后来在诗里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杜甫还曾在诗文里记叙了他与那些文化老前辈一起推杯把盏狂歌豪饮时的情景:“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可见与这些德高望重的人物的交往,使他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杜甫与洛阳文坛名流的交往,这反映了杜甫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了一种对高尚道德之人的尊敬与向往,表现了他心灵上的纯洁与对知识的渴望。

与当时的一般青年相比,杜甫显然大大超出了普通青年交往的范畴,杜甫所交往的是有知识有才华的德高望众的人物,所追求的是知识与品德。在与那些名流人物的交往中,杜甫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同时也在文化名人的熏陶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质,改变了自己的胸襟与个性,使他拥有了像那些德高望重之人那样的素养,同时拥有了强烈的自信。这是他日后能够成为具有卓绝精神与高尚品质的文化巨人的重要因素。

从少年杜甫主动结交德高望重的名流人物来看,杜甫从少年时起就是积极入世的。这种交往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道德的景仰,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青年杜甫的身心是健康的、活泼的。从杜甫少年时与洛阳名流人物交游的娴熟与快活来看,杜甫的少年时代就充满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青春的活力,这与当时唐王朝蒸蒸日上的活力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