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西阁客堂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不久就在暮春时节搬迁到了灢西草堂。草堂附近有果园四十亩,果园中有枣,杜甫常骑着马到果园巡视。邻居一穷苦老妇人,常以杜甫果园的枣来充饥,杜甫对其非常怜悯,于是任其采摘而不加管束。这一故事被传为佳话。
由于生活上有了保障,杜甫的心情相对好了一些,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这时又有几件令杜甫喜出望外的事。一是他得知其弟杜观准备来看他,已经到达了江陵;另外一件事是听说河北诸节度使入朝,为代宗庆贺生日。杜甫被这一表面现象鼓舞,认为国家的复兴与统一有望。家事与国事都令他激奋,所以杜甫特别高兴,对自己所住的灢西草堂也竟然生出了很多感情来,表示要终老于此。
这一时期中,杜甫与元结的诗歌唱和,最能反映杜甫忧国忧民的苦心,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
杜甫与元结,在抗击叛军和拯救这个时代的诗歌探索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出于共同的进步理想,相互欣赏,相互吸引,成了一种特殊友谊的典范。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人。天宝六载,玄宗诏征天下士有一艺者到京师就选,他和杜甫皆应诏而入长安。但都因权奸李林甫从中作梗,不得录取。天宝十二载,元结中进士。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历任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因遭权臣妒忌,辞官归隐。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散文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作诗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广德元年(763年)冬,道州被当时称作“西原蛮”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占领五十余日。这年元结授道州刺史,次年到任,有感而作《舂陵行》。序说:“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作为道州刺史,元结同情人民的疾苦,上书朝廷减免人民的赋税,因而作《舂陵行》一诗。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力!”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这首诗开头即直言述说了人民的惨状,屡经战乱后,民生凋敝,绝大多数人死亡,遗民早吃草根,暮食树皮,无力说话,说话就像要断气的样子。接着陈述自己对待他们的怜悯之心,不忍追索他们,更不忍鞭笞他们。但邮亭的符牒一封接着一封,只有催促,丝毫没有因为人民遭难而减赋的意思。因此只能想让他们卖儿鬻女,但又恐怕命令一下变乱相随。想派人搜刮他们的家,但他们又无生活下去的必要物资。他们在道路上哀怨,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痛苦。去年冬天山贼打劫,人民死亡殆尽。他们希望能够见到朝廷派出的官员,能够以仁慈恩惠给予他们以安抚。为什么要驱逐他们而不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呢?安民是天子的使命,我持有天子给予的符节,当然应该尽到责任。如果州县因乱而亡,获罪的是谁呢?前贤重安守本分,而不以祸福改变自己的态度。贵在守住为官的准则,不爱自己的身家性命,只怜惜那些孱弱的人民的生命,正直而无所污。如果朝廷有人下来采国风,我将以这首诗相献。
这是元结的一首经典名作,诗中既有对百姓苦难命运的描叙,又有对各级官吏的横征暴敛的批判,还有作者正直的表白。这首诗所反映的深广内容,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经典名诗一样,同样具有史诗式的特征。在唐诗中,如此集中地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使人触目惊心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元结后来又作了《贼退示官吏》。序言说:“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广德二年,764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其诗中既有回忆往昔太平岁月的盛世景象。如:“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又有人民的战乱之苦:“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更有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与怜悯以及对朝廷命令的反抗:“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这首诗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进行了形象的描叙,对能够抗拒征敛命令的人给予了高度赞扬,称之为贤人,表明了作者为民请命的思想。最后说自己想把朝廷符节交给别人,自己归老江边。这是对朝廷压榨百姓政策的一种抗拒,同样有深广的社会内涵。
元结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这两首诗经过多方周折,历时二三年,好不容易邮送到杜甫的手里。杜甫读后十分感动,想不到在这时又读到了继承《诗经》传统,合乎比兴体制的诗,他立即便写了《同元使君舂陵行》以表达感慨。并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元结等人。序说:“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朝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得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诗云: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沉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
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吾人诗家流,博采世上名。
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
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
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
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
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
色沮金印大,兴含沧浪清。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作诗呻吟内,墨淡字欹倾。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杜甫的这首和诗,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而是借元结作一榜样,来表明自己的治乱之道。朝廷只要征诏像元结这样的爱民轻税的州郡长官为公卿大臣,就能平息战乱,天下大治。此外,杜甫的这首和诗,也在诗歌上提出了自己的创作观点,即想在同道者中提出一种“知民疾苦”和“忧黎庶”的“比兴体制”。这在客观上开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声。杜甫在序言中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这说明杜甫和元结之间并非仅仅只是私谊深,而且在政治与诗歌改革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杜甫和元结的交往,与杜甫和李白等人的交往不一样。杜甫与李白等人的交往,主要是诗歌艺术和个人友情之间的交往,从中能够彼此感受到一种古往今来伟大文豪在文化上的惺惺相惜,是彼此在文化上的认同。而杜甫与元结的交往,虽也因为文化的缘故而有深交,但这种交往却是因为彼此有着相似的政治见解,彼此引为同道。这是文化、政治多种交流所产生的共同好感,在与杜甫同时代的文人中,这是仅有的一个特例。因此杜甫与元结的交往,对杜甫的人生来说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他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神交。
像元结这种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情怀,拥有拯救民族灾难的大智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杜甫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杜甫格外珍惜与元结之间的友谊。在儒家仁政思想中,轻刑、薄敛是一个重要内容。安史之乱以来,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战争和享乐的需要,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诛求多门,赋税过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杜甫对此弊政也多有批判。在国步艰难、民不堪命之时,作为统治者一员的道州刺史元结能够忠于职守,为民着想,减轻民众负担,抑制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这是很不简单的。杜甫与元结的相互唱和之诗,以仁者的真诚和勇者的胆识,在反诛求问题上持之以恒地呼吁、警告、批判,以期引起执政者的注意,拳拳的爱民忧国之心是很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