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达洛阳后,访问了几个朋友,哀悼了在战乱中死去的亲人,又遇见了他青年时代的好朋友卫八处士。二十年不见的老友重逢,分外高兴,但同时又感觉相见如梦中,很不真实。经历了战乱之苦,故亲旧友已死亡过半,世事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杜甫禁不住提起笔来,作《赠卫八处士》一诗,其中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等诗句,感叹乱世中人命如游丝。
杜甫在洛阳,朋友没有见到几个,亲人就更是稀少。他在一个阴寒的冬天回到洛阳东偃师县西北25里的陆浑庄,探望亲友。但这一次回来,他一个弟妹也没有见到,门锁着,弟妹们都去逃难了,而且下落不明。
杜甫的心情十分惆怅,在这个空荡荡的屋子里独自度过了一个寒冬。他在大雪铺天盖地的时候,坐在门前思念着自己的弟妹们,盼望着他们能够从风雪中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杜甫与弟弟的感情是极为深厚的。他们在患乱时相互慰藉与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伦理道德的国度,兄弟姊妹之间,像杜甫他们那样彼此友爱的,也是绝不寻常的。杜甫深沉、稳健,每以兄长规劝弟妹,对弟妹的生活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照顾。在这个大家族里,杜甫是一家人的主心骨。
好不容易挨过长冬,到了春天,杜甫外出向本地熟识的人打听弟妹的下落,这才知道他的弟弟杜颖流落到山东一带避乱去了。由于叛乱,杜颖三年没有能够回家。故园里花自开放,鸟来筑巢,杜甫空对着这良辰美景,而无人共赏,想到弟妹飘泊,内心更加惆怅。他写下了《忆弟二首》,第一首诗云: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其二首诗云: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杜甫将这两首诗,连同书信一同寄给在济州的杜颖。但由于战乱,杜甫对弟弟收到这封信不抱多大的希望。
令杜甫感到万分庆幸的是,杜甫不久就收到了弟弟的回信,他拿着书信,高兴万分,急忙拆开来看,弟弟在那里尚还安全,杜甫心里感到有些高兴,在乱世里能够保全性命就不错了。只是弟弟的妾已经走了,不辞而别。唉,身处乱世,连自己都保全不了,妾终究是无法保全的啊。
能够得到弟弟的消息,杜甫很是高兴,但高兴之余,随即又产生了欲见不能的苦闷,多么希望弟弟能够回老家来。但一想到自己在故乡的这段日子,并不比外边更加好过,回来后反而觉得还是他乡好,心里就希望弟弟还是在他乡或许更好些。杜甫在盼望弟弟回来这件事情上,内心矛盾重重。他读完弟弟的来信,仰头看见弟弟三年前写的字还挂在墙上,那上边有弟弟写的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天道酬勤”。因感慨而作诗,其诗云: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杜甫除了对弟弟在乱世中不得相逢表示最深的怀念外,还关切着其他的亲人。从弟在安史叛乱之初从军,征发到河间,战死沙场,至今已三年。杜甫这次东归,才得其噩耗,心中更感悲伤,想河间城现在空城无人,从弟草葬其中,已经三年之久,他的坟上大概已经长满了春草,因此不胜凄恻,写了首《不归》诗悼念从弟之死。其诗云:
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
从弟人皆有,终身恨不平。
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
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杜甫不仅在战乱中写下了许多怀念亲人的诗歌,而且在其他不同时期都有许多写给亲人的诗。如杜甫在困居长安时,他的弟弟杜颖来信说,由于天一直下大雨,黄河泛滥,堤防溃水,家里的房子被浸泡在大水中了,很是忧虑。杜甫接到信后随即写下了一首诗宽慰弟弟,叫他不必过分担心,信中还充满幽默感地说:“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是说要以蟠桃为诱饵,把大鳌钓上来。传说巨鳌能制河水泛滥,故杜甫有此想头,是在宽慰弟弟,并非说大话。
杜甫对妻子、儿女、兄弟以及其他亲人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其《月夜》《一百五日夜对月》《元日示宗武》《得舍弟消息》《月夜怀舍弟》等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亲情。
总之,无论在何时,杜甫都是一个极重视亲情的人。亲情是他一生的重要依托与牵挂,也是他的一个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不重视亲情的人,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关心爱护的人,如何去兼爱天下百姓。因为亲情是一切感情的基础,只有热爱自己的亲人,才能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大众。杜甫的仁爱精神,显然不局限于孔孟的“恕道”,他是以关怀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在这点上,他超越了孔孟之道的恻隐之心,吸取了墨家思想的精华。那些描写亲情的诗篇充满情韵,显示了诗人仁德的一面,也显示出诗人人性的光辉。这是杜甫迥异于时人,并在历史上独具风采的重要因素。